


本文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審計中內部控制有效性審查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分析了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審查中的突出問題,包括內部控制意識淡薄、審查制度不完善、風險評估不到位、監督機制缺失等。并從健全內控制度、加強風險管理、優化審查流程、完善監督體系、提升審計質量、強化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研究表明,通過建立科學的內部控制審查體系,完善風險防控機制,提升審計信息化水平,加強審計隊伍建設等措施,能夠有效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為其規范化管理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深化,內部控制建設作為規范管理、防范風險的重要保障機制日益受到重視。2024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數據顯示,2023年前11個月全國共審計5.6萬多個單位,促進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3600多億元,健全完善規章制度1.6萬多項,審計領導干部2.1萬多名,充分體現了審計在提升治理效能、完善管理機制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效性審查問題,探索建立科學規范的內控評價體系,優化內部控制機制,對于行政事業單位提升治理水平、增強風險防范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效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審查存在的不足
(一)內部控制意識薄弱,重視程度不足
在2023年,在資產管理方面,存在資產底數不清、閑置浪費和劃轉緩慢三大問題,共涉及33個部門。資產底數不清主要體現在17個部門少計漏記房產、土地、設備物資及無形資產,涉及金額高達31.88億元。資金使用和管理方面,12個部門未按規定上繳財政資產收入2.59億元,4個部門應收未收房產租金1.65億元。閑置浪費問題突出,8個部門存在大量房產、土地、公務用車、辦公設備閑置,部分資產閑置長達21年。劃轉進度緩慢,1個部門自2018年機構改革以來的336.33萬元資產仍未完成劃轉。這些情況反映出部門資產管理不規范、監管不到位、效率低下等問題,亟待解決。具體如圖1所示。
(二)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不完善,執行力度不夠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建設存在明顯不足,制度執行力度亟待加強。2023年,在新型建管模式方面,“銀政合作”項目管理不規范問題突出,通過抽查5省196個項目發現,41.31億元資金游離于預算管理之外,2170.62萬元資金因支取隨意造成損失;156個項目存在規避立項、采購等程序要求的問題,61個項目存在指定承建單位現象;項目建成后資產權屬不明確,埋下國有資產流失和信息安全隱患。在系統建設管理方面,224個政務信息系統中有85個因功能性缺陷未達到預期目標,涉及投資27.92億元,造成嚴重資源浪費,具體如圖2所示。這些問題反映出內控制度覆蓋不全面,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管控不到位,而且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考核機制,未能發揮防范風險、規范管理的作用,因此,亟待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執行力度,切實提升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風險評估機制不健全,防控能力有限
行政事業單位風險評估機制不夠完善,缺乏系統的風險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日常管理中,未能深入識別預算管理、資金使用、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重點領域存在的業務風險,風險防控意識明顯不足。風險評估工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對風險產生的深層次原因缺乏深入分析,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判斷不夠準確。部分單位雖然開展了風險評估工作,但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找準風險點和薄弱環節。同時,風險評估工作缺乏動態更新機制,對新出現的風險點和管理漏洞反應遲鈍,已有的風險防控措施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管理需求,導致單位整體風險防控能力受限。
(四)審查監督機制缺失,整改落實不到位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監督檢查工作開展不夠深入,缺乏常態化的監督檢查機制。內部審計力量薄弱,監督檢查覆蓋面不夠廣。對發現的問題未能及時督促整改,存在屢查屢犯現象。整改工作責任劃分不明確,整改要求落實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問責機制,對違反內控制度的行為處理力度不夠。監督檢查結果運用不充分,未能有效促進內部控制水平提升。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審查優化策略
(一)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完善管理流程
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長效機制,構建以制度規范為基礎、流程管控為重點、責任落實為保障的管理體系。明確黨政領導班子在內部控制中的主體責任,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設立內部控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工作。完善內部控制責任體系,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職能部門組織實施、業務科室具體落實的責任鏈條。建立單位內部控制聯系人制度,在各科室指定專人負責內部控制的具體落實,具體如圖3所示。
針對單位重點業務領域,細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在財務管理方面,完善收支兩條線管理,規范專項資金使用程序,建立健全銀行賬戶和現金管理制度;在政府采購方面,規范采購立項、需求論證、方式選擇、合同簽訂等關鍵環節;在資產管理方面,健全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在建設項目管理方面,完善項目立項、招投標、合同簽訂、工程監理等重要環節的管理。通過制度機制的不斷完善,推動內部控制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精細化,有效防范各類風險,保障單位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二)加強風險評估與防控,提升管理水平
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風險防范機制,完善全方位的風險防控體系。針對預算管理風險,建立全過程預算管理機制,完善預算編制論證制度,強化預算執行動態監控,規范預算調整審批流程,防止預算管理松散。圍繞財務管理風險,實施專項資金全流程跟蹤機制,建立大額資金分級審批制度,完善財務印鑒和票據管理制度,防范資金使用風險。加強政府采購風險防控,實施采購需求論證制度,規范政府采購方式選擇,建立供應商信用評價機制,確保采購活動規范透明。強化資產管理風險防控,建立資產配置標準,實施資產使用效益評估,規范資產處置流程,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合同風險防范,建立合同專業審查制度,加強合同履約管理,規范合同變更和終止程序,防范合同糾紛風險。建立重大經濟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實行“三重一大”事項會議研究決定,防控決策風險。設立崗位分離制度,將不相容崗位分開設置,形成內部相互制約機制。
(三)優化內控審查流程,規范審查標準
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重點領域制定全面的審查標準。在預算管理方面,重點審查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和科學性,預算執行的規范性,預算調整的合理性,專項資金管理的有效性;在財務收支方面,深入審查收入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支出審批流程的規范性,票據管理的完整性,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效益性;在政府采購方面,著重審查采購需求論證的充分性,采購方式選擇的合理性,供應商管理的規范性,合同簽訂的完整性,履約驗收的有效性;在資產管理方面,重點關注資產配置標準的科學性,使用效率的監控情況,處置程序的規范性,產權管理的完整性;在建設項目方面,深入審查項目立項決策的科學性,招投標程序的規范性,工程監理的有效性,竣工驗收的完整性。根據各項業務的風險程度和重要性,實施分級分類審查,對重要業務領域開展全面審查,對一般業務領域實施重點審查,確保審查工作精準有效。
(四)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強化整改落實
構建多層次的內部控制監督檢查體系,通過日常監督、專項檢查、重點督查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執行情況的監督。在日常監督方面,由單位內審部門對重點業務領域進行常態化監督,及時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在專項檢查方面,聚焦預算管理、專項資金、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關鍵環節,深入開展專題檢查,查找內控漏洞;在重點督查方面,針對上級反饋問題、審計發現問題等開展跟蹤督查。建立監督檢查工作臺賬,記錄檢查時間、檢查內容、發現問題、處理意見等關鍵信息。制定年度監督檢查計劃,合理安排檢查時間和人員,確保監督工作有序開展。健全監督報告制度,將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典型問題及時向單位黨組織和主要負責人報告。完善監督結果通報機制,定期召開監督情況通報會,督促各部門及時整改存在的問題。建立監督檢查結果分析機制,對檢查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找準內部控制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加強管理。
(五)提升審計隊伍素質,加強專業培訓
加強審查人員實踐培養,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業務學習交流活動。選派人員赴省市審計局等先進單位跟班學習,現場觀摩審查工作開展方式,深入了解審查工作重點和難點。建立審查人員業務交流平臺,定期召開案例分析會,邀請資深審計人員分享審查工作經驗和方法,剖析典型案例,研討審查難點問題。選送審查人員參加財政審計等上級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學習最新政策制度和審查方法,提升專業素養。在日常工作中,實施導師帶教制,由經驗豐富的審查人員擔任指導老師,對新入職人員進行全方位業務指導,在實踐中幫助其掌握審查要領,確保審查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通過案例教學、模擬演練等方式,提升審查人員的實操技能。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將學習培訓情況納入年度考核,激勵審查人員持續提升業務能力。
(六)推進信息化建設,提高審查效率
在推進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方面,構建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平臺,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審查效率。平臺采用分布式架構設計,搭建核心業務系統和數據中臺,實現內控管理的系統化運行。在功能模塊設置上,重點開發了制度管理、風險防控、審查監督等核心功能,將各類規章制度、管理流程和業務要求納入統一管理。數據分析系統采用實時監控技術,針對預算執行、專項資金、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重點領域建立數據模型,設置異常預警閾值,系統可自動識別數據異常并及時預警。電子檔案管理模塊采用分級分類存儲機制,對內控制度文件、會議記錄、審查報告、整改材料等進行規范化管理,支持全文檢索和智能歸檔,確保資料可追溯。審查工作記錄采用移動終端采集方式,開發標準化模板,對現場檢查、資料核實、人員訪談、問題匯總等內容進行電子化記錄,自動生成工作底稿。內控評價指標庫整合了評價維度、評分標準、考核細則等數據要素,運用評價模型自動計算評分結果,支持多維度分析。系統配置智能分析引擎,通過對歷史數據的深度學習,不斷優化預警規則和評價標準,持續提升審查工作的科學性和效率。各功能模塊數據實時共享、動態更新,形成閉環管理,實現了內部控制管理的信息化、規范化和智能化。
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審查工作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通過健全內控制度、加強風險管理、完善監督機制、提升審計質量等措施,能夠有效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管理理念的革新,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審查將更加科學規范,審查效果將更加顯著。持續優化內部控制審查工作,對于行政事業單位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運營風險、實現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