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歐洲戰場勝利80周年紀念到來之際,俄羅斯5月9日在紅場舉行盛大閱兵,世界矚目。此前英國在5月8日,也以閱兵按慣例紀念了勝利。歐洲戰場同一個紀念變成了兩個不同的日子,背后是80年前巴黎郊外的那個晚上,美西方與德國間魅影重重的算計。
1945年蘇聯紅軍攻入德國本土時,美西方盟軍在“巴黎的后花園”法國蘭斯設立了指揮部,這里盛產香檳,距離巴黎只有100多公里。5月5日,已全線潰敗的德國,派出海軍上將弗里德堡飛往蘭斯,試圖與盟軍進行投降談判。這個操作十分耐人尋味,蘇聯紅軍當時已占領了柏林,德軍卻舍近求遠千里迢迢趕去蘭斯。
飛機進入比利時領空后突遭大雨,不得不在布魯塞爾機場降落,西方盟軍為德國人精心準備了吉普車,繼續前往蘭斯。弗里德堡一行在蘭斯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設想:西線德軍單獨向盟軍投降。言下之意,就是東線德軍還將與蘇軍繼續作戰。在蘇聯紅軍已攻占柏林、德國大部分國土已被紅軍占領時,這個設想近乎于夢囈。
為了讓事情看起來比較現實一些,盟軍將領們提出,德國投降只可能是東西線同時無條件投降,不可能只有西線投降。5月6日清晨,德軍參謀長約德爾大將也千里迢迢趕到蘭斯。在盟軍的“規勸”下,他同意只可能東西線同時投降,但堅持是向西方盟軍投降,拒絕向蘇聯紅軍投降。
盟軍“笑納”了德國人的奇怪行為。他們與約德爾打了個配合,“默認”了德國人向盟軍投降。在沒有與蘇聯正式溝通的情況下,194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巴黎郊外蘭斯的夜色里,盟軍與德國簽署了德國投降文件。也許是有點心里發虛,身在蘭斯的盟軍首領艾森豪威爾沒有參加儀式,代表盟軍簽字的是他的參謀長史密斯,還拉了蘇方派至盟軍總部聯絡官伊萬·蘇斯諾帕洛夫少將簽字。盟軍司令部嚴令不得外泄當日儀式,但美國戰地記者愛德華·肯尼亞還是在次日發布了報道。
消息傳出后引發軒然大波。蘇聯當然大光其火。對歐洲戰場勝利作出最大貢獻的蘇軍已占領了柏林,德國人卻不遠千里跑去巴黎郊外跟美國人勾兌,居心何在?
在蘇聯強烈要求下,1945年5月9日,在柏林郊外的卡爾斯霍爾斯特,重新舉行了戰勝國對德國的正式受降儀式。儀式由攻克柏林第一功臣、蘇聯元帥朱可夫主持,盟國各方派出首長級代表,參加了受降儀式,接受德國無條件投降。與之前不同,此次各戰勝國簽字人,均為各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元帥級人物。
以歷史的經緯看,德國于1945年5月9日正式向各反法西斯國家投降,是毫無疑義的。但在西方敘事中,那次巴黎郊外的晚上,一次背著蘇軍魅影重重的勾兌,卻成了他們把5月8日作為紀念日的理由。
約德爾的結局,意味深長。作為“巴巴羅薩”計劃炮制者之一、殺害蘇軍被俘政委命令的簽發者,約德爾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判處絞刑,并于1946年10月16日執行。或許是因為巴黎郊外的那個晚上,美西方一直對約德爾掛念有加。6年后在冷戰開啟之際,美西方控制下的法庭,竟然重新認定約德爾無罪。
或許是有人認為,5月8日那個來之不易的“紀念”,約德爾“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