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每逢節假日,游客最多的地方之一,一定是博物館。從明星到素人,都愛去博物館感受國寶重器的審美熏陶。博物館里的每件藏品,都在訴說著無聲的故事。每種圖案、每個紋樣,都見證著上千年的歷史。
如果沒有賈湖骨笛,我們不會知道9000年前,一只白鶴死去,翅骨被做成七聲音階的笛子;如果沒有西周祭器何尊,我們不會看到早在3000年前,祖先就在我們腳下的這片神奇土地寫下了:宅茲中國。
從虛擬導覽、場景還原到互動體驗等各個方面,通過虛擬現實、裸眼3D、數字圖形技術、人工智能生成等手段,“文博+科技”的融合展覽,正在為博物館的展陳敘事帶來更多可能性。當傳統文化以更生動、更貼近現代生活的方式走進公眾視野,觀眾得以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古代藝術臻品系列數字展”首展——《山水江南》自去年6月26日起向公眾開放以來,一直頗受歡迎。這個數字展館位于上海博物館東館二樓,是一個沒有實物展品陳列的數字化體驗空間。
《山水江南》沉浸式數字藝術展結合中國古典繪畫研究的最新成果——通過對館藏重點繪畫類文物進行深入淺出解讀和豐潤靈動詮釋,與上博東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常設展陳互為補充,交相輝映。
上海廣播電視臺旗下的幻維數碼團隊,歷時四年,依據歷朝遺存的肖像畫和典籍,制作了16位中國畫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南派山水畫大師數字人形象。從數百幅書畫館藏中,選取了董源、巨然等12位山水畫大師的15幅作品。
在將近18分鐘的光影沉浸體驗中,觀眾跟隨著“數字人董其昌”的視角,以魏晉南北朝至唐、五代的山水畫論與詩為起點,開啟一次從五代至清代的五朝江南文人畫之旅,讓觀眾在光影交織間,品味江南山水的韻律與風情,感悟中國山水江南的人文精神。工作人員告知,展廳內幾乎所有細節元素都有據可查。視頻里的房子、石頭、小舟以及人物等元素都是來自宋代繪畫作品。
音樂是《山水江南》的點睛之筆。設計者根據不同朝代、不同特色,依次以古琴、笛簫、編鐘、絲竹及近現代民樂為各朝代不同的氣質定調,并結合詩歌、吟唱及自然擬聲等音效,呈現每個朝代的不同面貌。
此外,《山水江南》的交互性還很強。屏幕里山水作品綿延展開,地面上時而群魚戲水、荷花搖曳,時而落英繽紛、溪水潺潺。抓小魚、追落花,觀眾仿佛成為畫中之人,置身于山水之間。
“這些交互的延展性,可以讓觀眾更接近畫家作畫時候的處境和環境,真正能夠進入山水之間,來觸摸文人之心。”《山水江南》數字展項目主策劃范祎雯說。
無獨有偶,當全國87%的博物館還在用玻璃展柜講故事時,遼寧博物館用2000平方米打造了一個沉浸式數字展廳,將中式美學和現代科技結合,讓人們體驗了一把穿越千年的唐宋風華。
當你進入簪花仕女圖時,在沉浸式全息劇場里,只需用指尖輕掃墻面,AI算法加紅外成像會讓唐代貴婦的云鬢隨動作散開重組;270度的環影投幕加空間定位系統,不僅構建了大唐宮廷場景,還實現了移步換景,再加上AI的加持,可以體感捕捉,復現唐代妝容體驗,并且可以手勢識別激活文物解讀;在青銅器展區,則利用全息投影將玉器3D懸浮影像呈現,全息沙盤驟然升起,長安城108坊市就在你腳下發光。更讓人震撼的是,數字沉浸廳的360度環幕,如暴雨般傾瀉而下的唐詩宋詞,蘇軾的墨跡在虛空中游走,李清照的愁緒化作星河,AR、裸眼3D、全息投影……這些設計不再是科技的簡單堆砌,而是用數字語法重構了格物致知的東方美學。當我們在評論區寫下“欲買桂花同載酒”,博物館的AI導覽員已在云端生成專屬的宋詞回復,這或許就是文化傳承最浪漫的形態吧!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進步,大空間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也在文博領域興起,文博數字展覽正在邁進新階段。
《消失的法老》自2023年5月首次登陸上海以來,在11個月內吸引了超過10萬名觀眾到場體驗,是商業運營較為成功的沉浸式數字展覽。2024年7月,《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體驗》重返上海,吸引不少年輕人打卡體驗。在這個1000平方米的空間里,可容納100位觀眾同時體驗,這里也是全球觀眾接待能力最強的《消失的法老》展廳。

展廳里,觀眾穿戴專屬VR 頭顯設備,在無實物的空間里前行探索。而在虛擬世界里,觀眾正在導游的帶領下了解胡夫金字塔的內部構造和歷史脈絡,探索從未向公眾開放的神秘區域,還可以體驗攀登金字塔頂部俯瞰吉薩高原全景的刺激感。
“奇妙”“震撼”“真實”是很多體驗者給出的評價。“它真正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跨越了歷史和地理所沒有辦法企及的區域,讓人感受到了文物展示的全新體驗。”一位觀眾如是說。
最近幾年,河南文博屢屢出圈。2021年《唐宮夜宴》在河南衛視春晚亮相以后,一夜爆紅,現在已經成為河南廣電的超級大IP。2025年伊始,《唐宮夜宴》XR大空間沉浸展在河南博物院揭開神秘面紗。“看哭了!不敢信館藏珍寶竟然‘活’了!”“好神奇!像在玩真人穿越游戲!”“太美啦!盛唐的壯麗只有在這里才能感受到!”
誠如觀眾所言,與其說這是一場展覽,不如說這更像一場大型實景真人游戲。劇情設置的主線任務里,觀眾的身份是一個文物修復實習生,要和唐小妹一起尋找一件失落的寶物。
據稱《唐宮夜宴》XR沉浸展的頭顯設備每臺近萬元,極度逼真的場景以及高密度的像素設置,讓人們在戴上眼鏡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洛陽真切的風華正茂!
40分鐘的劇情中,我們能欣賞唐代洛陽城南市酒肆、洛河水岸、應天門等10個場景的超100個古建景觀,每一個場景都精準復原了當時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風格。
隨著場景切換,人們來到了唐代樂師安金藏的大宅、乘坐“電梯”下到了修建大佛的密室,又坐上了大船暢游洛河、看洛城夜景被燈火點亮,還在飛毯上以高空視角,俯瞰胡姬跳舞,賞樂班吹奏彈唱,好不快活。
當然,最激動的要數在城門上,見證李白和杜甫那次“偉大的相遇”,零距離和大詩人把酒言歡,這種交互體驗,無疑是任何3D電影和游戲都給不了的。
展覽中還有不少來自河南博物院的文物,鳳首箜篌、武則天金簡、李白《上陽臺帖》、胡騰舞俑……眾多珍貴文物通過數字影像的方式與觀眾見面,并融入在整個游覽的動線之中,與情節巧妙結合。很多看過展的觀眾都表示太有意思了,想“二刷”,更有人表示,需要到博物館里再仔細看看其中的文物……
與重視文物,以收藏為導向的傳統博物館相比,如今的現代博物館正在借助數字技術,轉向以“教育”和“互動體驗”為導向的展陳趨勢。如何將傳統的文物展示轉變為多元的互動體驗,沉浸式數字體驗展正在成為文博行業新的探索方向。
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古代文明探索宮” 的田野考古模擬現場,體驗者可以在“完美地層墻”上尋找不同時代的文物遺存,在“模擬遺跡”體驗考古現場發掘、文物研究。
地層,作為歷史的載體,靜靜地向我們訴說著地球的滄桑變遷。隨著它的脈絡,人們可以一步步探尋地球深層的秘密。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體驗者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了考古學專業術語“地層墻”。

在文物“檢查室”和文物“手術室”,小朋友們化身小小修復師,通過體驗各種模擬文物檢測設備,了解文物保護修復的常見檢測技術。在水下考古區,利用人機交互技術的無人艇探測設備也吸引了不少孩子駐足觀賞,他們控制無人艇在“水面”上自由航行,體驗水下探測的奧秘。
在這里,他們可以修復花瓶,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充滿實踐性和趣味性的考古體驗跟傳統博物館里對著文物“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模式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作為首都北京重要的考古文博打卡地之一,中國考古博物館在這個五一假期,不僅特別推出“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系列活動,把最新的考古成果向觀眾普及,還上新了一大波文物,推出“考古與中華文明溯源展”。展廳內用動畫演示商代車馬組成構件和使用場景,數字技術重現1萬年前人們的定居生活場景,裸眼3D呈現3000多年前的殷墟婦好墓出土文物,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展柜前,一曲悠揚笛音飄然而來。展柜旁的聲音體驗裝置,為觀眾帶來了來自新石器時代的聲音,它播放的《梁祝》《小白菜》《沂蒙山小調》等經典樂曲,都是由一支保存完好的賈湖骨笛吹奏錄制的。
事實上,用科技手段“復活”沉睡文物,在博物館里考古正在成為一種新形態。在這里,公眾不僅可以學習到地層學、類型學等專業知識,還能深入了解墓葬、建筑遺址等考古現場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在高科技的加持之下,“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正在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