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夏淺勝春最可人。文人筆下的初夏時節:風暖晝長、蜂飛蝶舞。立夏蝴蝶成趣,同時也意味著進入了畢業季。這個時候如何優雅地告別,也就成為我和熟悉的老師們要認真對待的校園課題。
如烏南幼兒園的孩子們記錄著蛹的形態變化,為不同品種搭建溫濕度適宜的“蛹屋”。當蝴蝶掙破蟲蛹時,孩子們興奮極了,而整個幼兒園如同過節一樣快樂。這可是烏南辦園歷史上,師生首次見證30只蝴蝶破蛹的完美過程。接著,面對“放飛還是不放飛”的抉擇,孩子們的觀點各不相同,有“蝴蝶被吃掉怎么辦”的擔憂,也有“讓它們去傳播花粉”的呼聲。經歷分享會,最終孩子們決定放飛蝴蝶,回歸大自然的家。當蝴蝶從孩子們手中飛向烏南花園時,孩子們的祝福與這個關于破繭與成長的故事,或許在幼小心靈埋下更珍貴的種子——對自然的敬畏和再探索的渴望。希望今年烏南畢業生升入小學后,在新校園里如蝴蝶般快樂啊!孩子們的化蝶探究告一段落之后,烏南幼兒園園長龔敏仍然意猶未盡,就來和我這位課外輔導員深度交流。我告知從小就對蝴蝶很有好感,迄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如我自己在幼兒園時期,能夠品嘗到的最美味點心就是蝴蝶酥、看到的最美麗的鮮花就是蝴蝶蘭、我媽媽做衣裳的縫紉機是蝴蝶牌、幼兒園女孩最漂亮的頭飾是蝴蝶結。我自己最大的樂趣就是用一根飲料吸管、沾點肥皂液,在午睡后的陽光下吹出一串串彩色的氣泡,會引來蝴蝶的共舞。
我在復旦大學本科時期的1985年到1989年,第二專業就是生態學。當時上海生態環境其實并不樂觀,我參與調研的寶山羅店鎮和青浦朱家角鎮,居然都蝴蝶稀缺。上世紀末,我在上海社科院工作中接觸世界銀行專家,在上海引入世界銀行資金進行環境治理尤其是淀山湖水系之際,有一項結題標準就是蝴蝶所體現出的生態效應。目前江南,環境治理成功區域內四季都能夠見到蝴蝶;如同生態文明的勛章。
上海世博會后,上海動物園每年都會在10月份舉行蝴蝶展(活體);現在專家們已經不提倡做成標本了,目的之一就是讓未成年人認知自然和理解生物多樣性。而在全國已經命名的2000多種蝴蝶中,只有一種以“上海”命名的蝴蝶,它叫“上海眉眼蝶”,如今就生活在上海郊區金山。上海眉眼蝶,顧名思義就是像人的眉眼般,在兩片翅膀上有對稱的眼斑。
上海地區尚有54種常見蝴蝶。但伴隨城市化進程,蝴蝶的棲息地在相當程度上被改變,一些種群生存受到威脅。有昆蟲學家們認為:保護蝴蝶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它們的棲息地。蝴蝶喜歡野生狀態的環境,并不喜歡太精致的環境。如果有人開發管理了,蝴蝶會感知生存環境可能會變糟糕。所以,最壯觀的云南蝴蝶谷就是野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