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是以食物為載體或中介的教育,它起源于人們對于生存環境問題的關注。《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指出,我國居民肥胖率近些年不斷上升,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出現了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學齡前期是幼兒各方面行為培養的關鍵時期,在幼兒園開展食育活動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餐食習慣,滿足幼兒健康成長的需要,從而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打下基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為幼兒提供營養豐富、健康的飲食,但當前幼兒偏食、營養不良、食物浪費等不良飲食習慣仍大量存在,幼兒園應該承擔起相應責任,落實食育任務,開展食育課程。傳統飲食文化融入幼兒園食育課程有助于幼兒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與禮儀,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本文利用觀察與訪談法獲悉幼兒園中食育課程開展的現實樣態,以傳統飲食文化與幼兒園食育課程的內涵與融入可行性為出發點,探討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與課程開展的實踐路徑,以期未來教育能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出更健康的新時代兒童,促進幼兒園食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1.傳統飲食文化與幼兒園食育課程的內涵及融入可行性
1.1 傳統飲食文化
傳統飲食文化是指特定社會群體在生物原料開發利用、視頻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和藝術,是以飲食為基礎形成的習慣、傳統、思想和哲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不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餐食習慣,因此產生了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我國有著名的八大菜系。以川菜為例,由于獨特的盆地環境與濕熱氣候,川菜以麻辣鮮香為主要特點。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同地區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偏好,人們常將與飲食活動相關的事宜稱為“傳統飲食文化”。
1.2 幼兒園食育課程
日本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1896年《食物養生法》中首次闡述了“食育”的概念。他認為,食育是培養兒童身心健康的一種手段。幼兒園食育是指從學前階段開始對兒童進行有關食物的教育,這種教育可拓展到價值觀及藝術領域等方面的培養。李里特(2006)認為,食育就是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教育。張秋萍(2018)提出,幼兒園食育是以食物為載體的教育形態,它不但關注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還注重幼兒的營養健康及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同時還具有促進個體行為規范與經濟發展等廣泛的社會功能。食育課程是幼兒園課程中眾多門類的一種,楊金宇(2023)將幼兒園食育課程定義為幼兒園為實現食育目標,幫助兒童獲取有益的飲食生活經驗,促進其健康發展而制定的具有教育性、啟蒙性和經驗性的各類教育活動的總和。筆者主要借鑒了其關于幼兒園食育課程的界定。
2.傳統飲食文化融入幼兒園食育課程的可行性
傳統飲食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教育中寶貴的教育資源。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開端,將傳統飲食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體系當中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傳統飲食文化與幼兒園食育課程存在著緊密的內在關聯。首先,傳統文化與食育課程在教育目標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一方面體現在健康飲食習慣的培養。傳統飲食文化強調“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等理念,倡導合理搭配飲食。幼兒園食育課程同樣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為重要目標,二者在教育目標上高度契合;另一方面體現在文化價值觀的傳承。傳統飲食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如尊老愛幼。幼兒園食育課程可以通過傳統節日等活動,讓幼兒在體驗中傳承這些文化價值觀。其次,二者的教育內容也是休戚相關的。在食材與烹飪知識上,傳統飲食文化包含豐富的食材認知與烹飪方法,如各種水果、蔬菜的特點及不同烹飪方式對食物營養的影響。幼兒園食育課程可借此讓幼兒了解食物的來源、營養成分等知識,豐富教學內容。在飲食禮儀教育上,傳統飲食禮儀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兒園食育課程中飲食禮儀教育也是重要內容,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價值觀。
幼兒園食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不僅要符合學前教育領域諸多政策或綱領性文件的要求,而且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與年齡特點。食育課程對于兒童擇食能力的提升、良好飲食行為習慣的養成、和諧家庭飲食氛圍的營造、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乃至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都有著積極意義。一方面幼兒園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中都蘊含食育課程可挖掘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我們可從家庭和傳統飲食文化角度挖掘食育課程的價值。研究者深入天水市某省級示范園進行調查并收集資料,以下是研究者通過訪談收集到的幼兒園食育課程案例及其相應的五大領域內容要素(見表1)。
3.幼兒園食育課程的價值
第一,促進幼兒認知與技能發展。幼兒園食育課程的意義在于引領幼兒體驗食物的價值。就五大領域的課程來說,食物可以成為一種教育資源,如社會領域不浪費糧食、科學領域食物的來源等。就園所內功能室的構建來說,“寶寶廚房”就是開展食育課程的重要場所。幼兒在“廚房”中參與食物材料的準備、烹飪手法的選擇、參與食物的制作以及美食品嘗、結束后的整理工作,從中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時節,負責“寶寶廚房”功能室的教師帶領大班小朋友開展了綜合活動“麻食”的制作,包括和面、揉面、搟面、切面以及搓面的流程,每個環節都由幼兒自己制作,教師負責側面引導。此外,“陶藝室”也是一個開展食育活動的“補充”場所。陶藝教師在活動開始時講好本次活動的制作內容并引導幼兒進行創作,幼兒用陶土捏出造型并涂色,最后由教師進行烤制,幼兒最后的成品會放在走廊進行展示。當制作某些以食物為主題的陶藝活動時,會聯合“寶寶廚房”進行課程資源聯動,如藝術領域“水餃”的制作,幼兒會將陶泥搟成“餃子皮”并放入自己喜歡的“餡料”,再為其制作盛放器皿,最后染色。總之,在食育課程中,幼兒通過親身體驗與實際操作獲得直接感知,從而促進其認知的發展及動作技能的提升。
第二,助力良好習慣養成,豐富兒童情感體驗。嬰幼兒飲食行為問題是常見的家庭撫育問題,撫養人不良喂養習慣、焦慮情緒與兒童飲食行為問題相關。不少父母也會因孩子挑食、浪費食物等問題苦惱。因此,幼兒園食育課程不僅體現在幼兒園教育,對于家庭撫育也有一定的助力,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撫育價值觀。在食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會傳授給幼兒有關食物的科學認識,并引導他們將這種科學的認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以增進幼兒對環境和他人的信任,豐富其內心的安全感需要,增強幼兒與他人共同“進食”“享食”的情緒體驗。
第三,滲透傳統禮儀,弘揚優秀傳統飲食文化。飲食作為禮儀制度、風俗習慣的起源,古人針對飲食禮儀創造了一套豐富的文化體系,其中包括進食之禮:“共飯不澤手”“共飯不食飽”;侍食之禮:不可喧賓奪主以及含賓主客套、設食禮儀和宴席座次在內的宴客之禮等,教育者可通過傳統文化中的禮儀資源對幼兒進行初步的禮儀教育。幼兒園食育課程的潛在任務是“如何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食育課程的建設讓傳統飲食文化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沖擊中站穩腳跟,預防兒童在該沖擊下失去秩序、位置,造成“位育失當”,旨在幫助幼兒尋找飲食文化之“位”,即所謂“安其所”,實現“安所遂生”之生命大欲。尤其是在當今的“快餐”時代,傳統飲食文化受到西方飲食的沖擊,幼兒的飲食觀念也會受其影響。因此,食育課程的開展為幼兒傳統飲食禮儀的學習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從而增強了幼兒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同與民族自豪感。
4.傳統飲食文化融入幼兒園食育課程的實踐路徑
4.1 利用傳統節日開展食育主題活動
傳統文化節日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源,食物在傳統文化節日中,不僅是一種物質載體,也涵蓋了一定的文化內容。在幼兒園開展有關傳統節日的食育活動,能夠將文化教育與生活實踐有機融合,對幼兒的成長具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幼兒園班級會組織開展不同領域的活動,增加幼兒對傳統節日的感知。除了節日活動以外,二十四節氣也是重要的節日資源,不同節氣對應著不同的食物選擇,以此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教師也要圍繞著二十四節氣展開相應主題活動,如冬至“吃餃子”。
4.2 結合本土文化資源構建食育園本課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種飲食反映的是地方文化的積淀和傳承。食育課程的開展有助于幼兒全面了解家鄉的飲食特色,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感受豐富的文化內涵,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以四川省為例,許多幼兒園都曾開設以“火鍋”為主題的活動。幼兒園應當充分挖掘可利用的地方資源,將地方文化與地方美食相結合進行教育,最大程度地幫助幼兒獲取有關家鄉的知識。結合本土文化資源構建園本課程符合《綱要》和《指南》對學前兒童發展的要求,激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的人文素養和質樸情感。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來說,結合本民族的文化資源進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民族各方面文化信仰的進一步傳承。
4.3 通過日常進餐活動夯實飲食觀念
兒童是活動的中心。幼兒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推動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促進文化傳承與品德培養;幼兒家長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監督,發揮好榜樣作用,規范幼兒飲食行為,在日常進餐活動中夯實飲食觀念。例如,在幼兒園進餐活動中,教師要扮好引導者的角色,提示幼兒進餐時應遵守的行為規范,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家庭中,幼兒參與各類家庭聚餐儀式時,家長要教育好幼兒相應的餐桌禮儀。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要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親身體驗勞作的不易,從而形成良好品質,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4.4 營造良好食育文化環境
環境對幼兒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在物質環境創設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班級的主題墻、公共走廊等區域進行設計。例如,主題墻的主題選擇既可以從食物的本身出發,包括“食物的來源”“食物的神奇變化”等,也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如“二十四節氣的食俗”“地方傳統美食”等。班級區角或功能室的設置可以將食育與傳統文化融入各區域的相應活動中。其次,在精神環境營造方面,可通過多種方式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例如,講述“臘八粥”故事,傳遞民俗與親情,培養對食物的情感。此外,幼兒園需通過家園共育致力于幼兒發展,家長應重視日常進餐教育,為幼兒創設良好健康的飲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