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存在飲食不規律,喜好油炸食品,不吃早餐、偏食、挑食及零食等預包裝食品食用過多等特點,且缺乏食品方面的相關知識,不了解人體所需的必需營養素等基本知識,對身體的能量及營養來源缺乏全面的了解,導致因營養素攝入過多或過少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如肥胖(能量過剩)、骨質疏松(碳酸飲料攝入過量)、口腔潰瘍(蔬菜攝入過少,導致維生素攝入不足)等現象日益增多。因此,增強大學生健康意識,提高身體素質,改善不良飲食習慣,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能夠有效改善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狀況,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本文將從基礎營養學的各個章節出發,通過“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能力培養”三維融合模式,深入探討各章節與思政內容的有機銜接,旨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著力培育學生三方面思政素養:一是科學認知素養,建立學生的健康飲食觀;二是社會責任素養,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三是家國情懷素養,使學生深刻認識營養學科的戰略價值,系統建立與身體健康相關的思政理念,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自己所學專業的重要價值,最終實現專業知識、思政教育和職業發展三位一體的育人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道德觀和人生觀。
1.課程背景介紹
基礎營養學課程共有十二章內容,研究人體營養需求、營養素的種類和功能、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以及營養與健康的關系。該課程提供了關于如何通過合理飲食滿足身體營養需求、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的基本知識和理論。
第一章 緒論部分,重點介紹營養學的發展簡史、基礎概念及其研究內容。
第二章 營養學工具——標準與指南,介紹營養素標準及其相關術語、膳食指南及膳食寶塔的應用。
第三章 人體消化系統及食物的消化吸收,介紹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食品營養對消化系統及人體的影響。
第四章 脂類,介紹脂類的概念、脂類的生理功能、脂類的分類及食物來源。
第五章 蛋白質和氨基酸,介紹蛋白質的概念/組成、蛋白質的生理功能、蛋白質的分類及食物來源。
第六章 碳水化合物,介紹碳水化合物的概念/組成、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類及食物來源。
第七章 維生素,介紹維生素的定義、分類和功能及各種維生素的主要食物來源。
第八章 水和礦物質,介紹水在身體內的生理功能、主要礦物質元素及其功能。
第九章 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介紹食物的分類、各類食物的營養特點及營養價值。
第十章 能量平衡與健康體重,介紹營養學中能量的基本概念、人體的能量需要、能量來源與供給量。
第十一章 營養與疾病,介紹營養缺乏、營養過剩的基本概念及高血壓的判斷標準、癌癥的特點等。
第十二章 營養學實踐,介紹食譜的制定原則與方法、制定不同營養需求人群食譜的基本原則。
2.各章節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
2.1 緒論部分
該部分內容重點介紹營養學的發展簡史、基礎概念及其研究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深入挖掘這些元素并融入思政教育,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國古代的“藥食同源”思想、《黃帝內經》中的合理膳食理論等,都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營養與健康的論述。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傳統智慧與現代營養學知識相結合,讓學生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自豪,同時也激發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愛國情懷。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營養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強調基礎營養學對群眾健康的影響,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通過引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的通知》中關于飲食、運動等與營養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不斷跟蹤最新發展狀態。2025年3月9日,國家衛健委表示,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明確提出“健康體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標”,并將體重管理納入慢性病防治的核心策略,進一步強調營養學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強化學生專業使命感。
2.2 營養學工具——標準與指南
該部分重點介紹營養素標準及其相關術語、膳食指南及膳食寶塔的應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在不同時期針對國民健康狀況,指導居民通過膳食平衡改變營養健康狀況、預防慢性病、增強身體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版本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進行介紹,詳細分析各版本膳食指南的差異,重點解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展示中國居民身體健康水平的逐步提升,強調食品營養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意識。
2.3 人體消化系統及食物的消化吸收
該部分重點介紹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食品營養對消化系統及人體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詳細介紹消化系統對食物營養素的消化作用以及飲食方式對消化的影響。課堂中引入“海姆立克急救法”(一種有效的用于搶救氣道被異物堵塞的緊急方法,無論是成人、兒童還是嬰兒,如果出現嚴重的氣道堵塞,及時施救可阻止窒息、昏迷、心搏驟停等危險的發生),并通過模擬急救場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2.4 脂類
該部分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記憶脂類的概念、脂類的生理功能、脂類的分類及食物來源。學生應能夠將脂類與日常飲食相結合,選擇適當的脂類食物來源。高脂肪攝入可增加肥胖風險,減少總脂攝入有助于減少體重,攝入過多的反式脂肪酸可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升高。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高脂飲食攝入導致疾病的案例及分析報告。例如,過多攝入畜肉可增加Ⅱ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匯總多項研究的Meta分析發現,2019年中國城鄉35-74歲的成年人隊列研究顯示,與不攝入畜肉相比,畜肉的攝入量每增加500g,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1%。通過案例及報告的介紹,使學生了解脂類攝入過多對健康的影響,增強學生對日常生活飲食對健康影響的意識,強化科學飲食觀念。
2.5 蛋白質和氨基酸
該部分重點介紹蛋白質的概念組成、蛋白質的生理功能、蛋白質的分類及食物來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蛋白質過剩及缺乏的飲食模式導致疾病的案例,讓學生了解蛋白質適當攝入對健康的重要性。以2008年中國奶制品出現三聚氰胺奶粉污染事件為例(該事件引發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造成食用奶粉的嬰兒出現腎結石,甚至出現死亡案例),強調食品監管體系的重要性,強調企業誠信及行業自律的重要性,強調企業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確保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強調消費者要提高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在課程中融入食品安全法規和職業道德規范等內容,讓學生明白在未來的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中,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標準和法規,杜絕任何危害公眾健康的不道德行為。通過毒奶粉事件的引入,培養學生在提升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及社會責任感。
2.6 碳水化合物
該部分重點介紹碳水化合物的概念/組成、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類及食物來源。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糖尿病案例,討論不同類型碳水化合物對糖尿病人健康的影響,如攝入過多高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白面包、糖果、精制谷物等)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加重胰島β細胞的負擔,不利于血糖控制,合理選擇低GI食物(如全麥制品、燕麥、豆類、非淀粉性蔬菜等)可以延緩血糖上升速度,減少血糖波動,給出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控制病情的發展的建議。通過案例的引入,引導學生認識到運用科學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性,并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2.7 維生素
該部分重點介紹維生素的定義、分類和功能及各種維生素的主要食物來源。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各維生素缺乏及過剩導致的身體健康問題的實時報道,引導學生關注時事,了解維生素缺乏對健康的嚴重影響,激發學生作為營養學專業人員的職業使命感,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對社會的重要價值。通過介紹維生素缺乏相關研究的歷史和最新進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例如,講述維生素B12的發現過程,強調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創新性。
2.8 水和礦物質
該部分重點介紹水在身體內的生理功能、主要礦物質元素及其功能。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解礦物質缺乏對兒童、老年人、孕婦等弱勢群體的影響,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群體的營養需求。例如,缺鐵性貧血在兒童和孕婦中較為常見,缺鈣可能導致老年人骨質疏松。學生可以學習如何通過營養干預改善這些群體的健康狀況,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參與社區健康教育活動,向公眾普及礦物質缺乏的癥狀、危害及預防方法。這不僅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9 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
該部分重點介紹食物的分類、各類食物的營養特點及營養價值。在教學過程中,詳細分析中國不同地區的飲食結構特點,分析食物攝入習慣對體重及身體健康的影響。從2002年、2012年、2015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分析,以我國長三角地區為代表的江南地區膳食可以作為中國居民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該地區飲食主要以米類為主,新鮮蔬菜水果攝入充足,動物性食物以魚蝦和豬肉為主且魚蝦類攝入為主,清淡少油少鹽。流行病學和慢性病監測發現,具有江南地區膳食模式的人群,不僅預期壽命比較高且發生超重肥胖、Ⅱ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和腦卒中等疾病的風險均較低。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加強學生對國民健康狀況的了解,強調科學飲食的重要性,推行為不同地區提供個性化的營養建議,促進健康,利用專業知識提升社會使命感。
2.10 能量平衡與健康體重
該部分重點介紹營養學中能量的基本概念、人體的能量需要、能量來源與供給量。以美國為例,美國是世界上肥胖率最高的國家,2013-2014年,成年人的肥胖率達37.9%,2-19歲兒童的發生率為17.2%。超重肥胖增加冠心病、Ⅱ型糖尿病、絕經后婦女乳腺癌、兒童高血壓的發病風險,低體重和肥胖增加老年人死亡風險。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中國及世界范圍內肥胖人群的數量及比例、肥胖現狀的分析,引導學生關注居民健康狀況,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在講解體重管理方案設計時,強調誠信和專業性的重要性。例如,營養師和健康管理師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時,必須基于科學的評估和專業的知識,杜絕因經濟利益導致的為客戶提供虛假信息或不合理的建議。通過該課程,使學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專業人員的使命,不僅要幫助客戶管理體重,更要關注他們的整體健康狀況,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提升生活質量,培養學生的職業使命與擔當。
2.11 營養與疾病
該部分重點介紹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的基本概念、高血壓的判斷標準和癌癥的特點等。例如,高鈉攝入能夠增加高血壓的發病風險,而低鈉攝入能夠降低血壓。一項系統綜述結果顯示,與鈉攝入lt;3.2g/d相比,鈉攝入gt;7.6g/d中國人群,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84%。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與營養相關的各種疾病的國內外現狀,結合國家衛健委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中提出的六個專項行動(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通過講解《“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體重管理不僅是個人的健康問題,更是國家健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12 營養學實踐
該部分重點介紹食譜的制定原則與方法,明確不同營養需求人群膳食配比的基本原則。組織學生針對老年人、兒童和孕婦等特殊人群設計食譜,并分析食譜的科學性,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科研能力,為未來從事食品行業的創新工作奠定基礎,推動食品行業技術升級與創新發展。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弱勢群體的營養健康問題,培養其關愛他人的品質與社會責任感。在討論食品加工對營養成分的影響時,融入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具有專業素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結語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食品專業學生應該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幫助國民了解不同食物的營養價值以及各類營養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通過營養科學知識的普及,指導民眾更好地選擇食物,搭配出均衡的膳食,從而提升國民整體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通過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基礎營養學的教學中,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更能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改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的熱情,推動學生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積極參與到營養科普、健康飲食推廣等社會公益實踐中,為提高國民健康水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基金項目
合肥工業大學橫向課題“玫瑰精油提取副產物花漿的研究與開發利用”(項目編號:W2022JSKF0584)。
作者簡介
商亞芳(1984-),女,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天然產物化學。
*通訊作者
魏兆軍(1970-),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農林特產功能性食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