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這不僅是《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第二十四篇章的主題,更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的殷殷囑托。閱讀此文時,我仿佛置身于暨南大學圖書館現場,書頁間流淌的不僅是文字,更是一種使命的召喚。
該篇文章中,老撾華人林英才家族推動中華文化傳播的故事讓我感觸頗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接起文化傳播的接力棒,用實際行動彰顯責任與擔當。這讓我想起在廣西、貴州等地支教時,面對山區孩子對歷史的陌生,我用生動故事重現紅色記憶;在參加亞冬會志愿服務中,我以中央大街的“面包石”為例,向國外游客講述哈爾濱的歷史。當看到孩子們聽到英雄故事時眼中泛起的淚花,當看到外國游客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贊賞,我真切觸摸到了文化傳播的溫度,也更加深刻理解到“以青年之力架文化橋梁”的意義。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作為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我深刻明白,文化傳播不止在書本、課堂、博物館,更在每個青年步履不停的實踐里。青年策展人以元宇宙技術活化故宮文物,留學生博主用Vlog(視頻博客)解讀《本草綱目》中的東方智慧……新時代青年正以技術賦能傳統,用創意重構表達,在社交媒體、數字展陳、跨界融合等新場景中搭建文化對話的橋梁。
合上書卷,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猶在耳畔。未來,我將繼續深耕專業領域,扎實練就敢想敢為、善作善成的真本領,篤行拼搏奮斗,用年輕語態詮釋文明傳承,以技術浪潮激蕩文化漣漪,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文化傳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