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者,國家之魂。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青年讀者,為奮斗者鋪路,為年輕人鼓勁,持續宣傳普及新知識、新見解,《新青年》編輯部精心策劃推出“新知‘青’播客”版塊。選取廣大青年讀者感興趣、想知道、用得上的新知識、新概念,由辛曉青、董新智兩位主播與大家一起暢所欲言。
辛曉青:董老師還記得蛇年央視春晚上身著花襖、手持花絹扭秧歌火出圈的人形機器人“福兮”嗎?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熱點,具身智能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再次成為引人注目的明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那么何為“具身智能”呢?
董新智:通俗地說,具身智能是指具有身體的智能,其機器大腦能夠幫助決策,從而支配肢體快速對外部環境變化做出反應,關鍵在于實體設備與智能決策的深度融合。具身智能的核心理念顛覆了傳統人工智能“離身性”的局限,強調智能的本質必須通過身體與環境的動態互動來塑造和體現。在20世紀中葉,被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的艾倫·圖靈在《計算機器與智能》一書中首次提出“機器能否思考”這一深邃的哲學命題,嘗試探索智能體通過物理交互實現認知的可能性。然而,受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這一構想在隨后數十年里未能取得突破,直到認知科學與機器人科學的發展才使其再次被人們所關注。1986年,機器人科學家羅德尼·布魯克斯提出“包容式架構”的理念,摒棄傳統人工智能對符號推理的依賴,主張智能應由身體與環境的實時交互自然涌現,確立了“感知—行動”閉環系統的可行性,成為具身智能的最基礎性的理念,并認為“真正的智能無法脫離身體存在,具身化是人工智能走向通用化的必經之路”。進入21世紀,人形機器人的突破進一步推動了具身智能的發展。
辛曉青:照此來說,我們人類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能夠支配靈巧的肢體去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具備這樣能力的智能機器就可以稱為具身智能。回想一下我曾經看過的科幻電影中的那些經典機器人形象,一個個身手矯健、健步如飛,當年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幻想正在一點點變為現實。
董新智:近年來,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現與不斷迭代,具身智能取得了飛速進步,成為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點方向。其實,想要讓機器人做到靈活支配肢體并不容易,光是讓它們邁開雙腿走路都“歷盡坎坷”。再看看我們的人類幼崽,成長過程中并沒有給他們編入任何程序,經過多次嘗試和摔倒之后,他們自己就學會了走跑跳和躲避障礙。而具身智能就是參考了這個過程,其最終目的是讓機器人能夠像人類那樣用身體感知世界,在互動學習中成長。事實上,智能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工業機器人(機械臂)早已在制造業廣泛應用,進而帶來質效的顯著提升。但傳統工業機器人是“固定程序+機械臂”的組合,而具身智能賦能的機器人則是“多模態感知+大腦決策”的迭代。未來具身智能會呈現多姿多彩的形態:雙足、四足、輪式,機械狗、智能無人機甚至機械小蜜蜂,但人形機器人對人類社會適配性最佳,將成為最能夠幫助人類的具身智能形態。
辛曉青:時下,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已經在很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從語言、圖像等內容的生成,到圍棋、象棋等規則邊界明確的游戲,人工智能表現出遠超人類的效率。而具身智能,賦予人工智能物理載體,讓其像人一樣擁有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未來,具身智能將在哪些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呢?
董新智:隨著具身智能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其可解決生產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很多個性化、定制化的產品無法靠流水線統一組裝,這就需要具有泛化能力的人形機器人來“幫忙”,把批量生產的零部件按客戶的個性需求組裝成產品。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我們可以借助智能無人機、自動駕駛系統、智能安防等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優化公共服務;在醫療養老領域,具身智能可用于康復輔助、遠程手術、智能護理,減輕醫護人員負擔,提高老齡化社會的健康保障能力。此外,智能客服、家用機器人、教育助手等具身智能產品,也將逐步走入日常生活,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可以說,無論是在家庭、辦公場景,還是在戶外環境,具身智能都將憑借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交互體驗,提升生活品質,形成龐大的市場空間。
辛曉青:我想,隨著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逐漸產業化,具身智能一定能擁有更自然、高效的交互方式,有潛力在更復雜的環境中執行艱巨任務,更緊密地嵌入現實世界,一定會影響乃至重塑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董新智:具身智能,某種程度上是讓機器像人類一樣學習和思考,打破抽象思維的桎梏,通過具象的互動與反饋不斷優化決策與行動。這背后不僅是技術的演進,也是認知的革新。具身智能代表著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點方向,面對科技競爭新高地、未來產業新賽道,有必要適度超前謀劃布局,在戰略規劃、學科融合、人才培養等方面下好先手棋。具身智能的發展,使機器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在更遠的未來,用智慧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或許將不再是人類的專屬能力。目前,在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其自主研發的“天工”人形機器人能夠攀爬134級階梯、最快跑步速度可達12千米/小時,能輕松應對溝壑、高度差等復雜地形。星動紀元公司的最新款第六代人形機器人“星動STAR1”與人一起“重走”絲綢之路,并參與了奔跑穿越野外的挑戰。在整個過程中,它能夠自如地在戈壁、石子路、草地等復雜地形上穩定奔跑,速度達到了3.6米/秒,相當于每小時跑13千米左右。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了Q系列人形機器人,構建了“通用人形機器人大工廠”這一核心技術底座,其可快速輸出各類低成本和相對高性能的機器人系統,賦能工業、農業等領域。
辛曉青:我們應該為我國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新成就點個大大的贊!作為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徑之一,具身智能已經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我們如何讓具身智能做優做強?
董新智:當前,全球主要國家均已將具身智能納入科技發展戰略,推動相關技術突破與產業化落地。我國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通過政策引導、資本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具身智能的核心技術攻關和商業化應用,構建全球競爭力。為了推動具身智能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也在積極部署系列舉措,推動“具身智能+”多場景示范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此前提出,2025年開展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制定出臺生物制造、量子產業、具身智能、原子級制造等領域創新發展政策。北京也發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浙江、廣東等地也已出臺支持具身智能或人形機器人相關政策規劃。我想,支持具身智能更好更快發展還應鼓勵通用平臺建設,建立跨行業測試平臺,支持開發從硬件到軟件、從底層到應用層、從AI模型底座到3D數據集的通用開發套件,如開源代碼庫、仿真環境庫、開源數據集等,降低創業、研發門檻。
辛曉青:暢想未來,具身智能所引發的變革正在深刻影響和重塑著今后的人機協作方式以及智能社會的形態。具身智能將極大地釋放人類的創造力和生產力,使人類能夠更加專注于高層次的思維和創新活動,這或許是具身智能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意義。本期“新知‘青’播客”和您分享了我們的理解與看法,感興趣的青年朋友可以搜集更多與具身智能領域相關的資訊,成為創新大軍中的一員。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