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城區,松花江的冰水混合帶成為候鳥北歸的首站。晚春的江面上,紅嘴鷗與銀鷗率先打破寂靜,它們時而俯沖叼食冰層下的魚蝦,時而停駐在未消融的浮冰上梳理羽毛。每年3月下旬至4月末,逾百萬只候鳥在此補充能量,除了江鷗,萬頃松花江濕地上還有野鴨、鴛鴦、東方白鸛等歡快逐飛,打破了江面的寂靜。
哈爾濱的江鷗以紅嘴鷗為主,占種群數量的絕大多數。其特點是紅嘴紅腳,頭部羽毛顏色隨季節變化。冬季為白色,夏季繁殖期轉為黑色或黑白相間,因此春季常能看到換羽過渡期的紅嘴鷗,十分漂亮。此外,松花江還可見須浮鷗、普通燕鷗、白額燕鷗和白翅浮鷗等其他4種鷗類,但紅嘴鷗因集群性強、體型優美而最受關注。
每年3月下旬,紅嘴鷗等江鷗從南方越冬地遷至松花江,4月中下旬數量達到高峰,部分停留至5月下旬后分散至周邊濕地繁殖。9月至10月,江鷗再次聚集于松花江,補充能量后于10月末陸續南遷。北歸到南遷,江鷗在哈爾濱的“陪伴期”長達8個月,成為本地最“長情”的水鳥。
近年來,松花江江鷗數量顯著增加,甚至出現數千只集群的壯觀場面,主要原因包括松花江水質提升,魚蝦資源豐富,為江鷗提供了充足食物來源;哈爾濱近年春季回暖提前,開江時間提前,延長了江鷗停留時間;市民護鳥意識加強,干擾降低,江鷗逐漸適應與人類近距離互動,常聚集在防洪紀念塔、松浦大橋等人流密集區等?!拔逡弧焙汀笆弧逼陂g,江鷗集群規模最大,活動頻繁。江鷗還會在江面扎猛子捕魚、乘冰排“沖浪”,甚至跟隨游船嬉戲。
哈爾濱松花江的江鷗不僅是生態健康的“晴雨表”,也通過人與鳥的和諧互動塑造了城市獨特的生態文化形象。隨著保護措施深化,未來這一生態景觀有望持續煥發活力。
觀鳥貼士:
專家建議觀鳥時保持距離、避免投喂,以維護鳥類自然習性。2025年上線的《初春VR觀鳥地圖》通過720°全景技術,將哈爾濱7處觀測點的“萬鳥臨江”盛況搬上云端,市民可足不出戶沉浸式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