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xù)12天發(fā)生邊境交火后,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緊張局勢持續(xù)升級。
據印度媒體報道,當地時間5月5日,印度切斷了從杰納布河上的伯格利哈爾大壩流向巴基斯坦的水源,不允許印度河的 “一滴水” 流向巴基斯坦。此前,巴基斯坦已多次警告,如果印度真的切斷2.4億巴基斯坦人的用水,巴方將“視為戰(zhàn)爭行為,全力回應”。
本輪印巴緊張局勢,直接原因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qū)發(fā)生的針對游客的槍擊事件。印度認為,這場造成26人遇難的襲擊,與巴基斯坦武裝團體存在關聯,且得到巴情報部門的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否認指控,呼吁對襲擊展開中立的國際調查。此后,雙方不斷升級對抗措施,直到在邊境持續(xù)開火至今。
印巴作為南亞兩個重要的地區(qū)大國,人口之和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后,雙方雖然不時爆發(fā)小規(guī)模邊境沖突,但已維持了半個世紀的總體和平。本次局勢迅速升級,超出外界預期。印度宣布中止1960年簽署的《印度河水協定》,切斷上游供水,更是本世紀以來雙方在沖突對抗中不曾采取過的重大措施。
印巴局勢何以至此?一些分析指出,印度社會內部存在巨大的多樣性,維持凝聚力是歷代領導者面臨的難題,現任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以來逐漸走向民粹。升級和巴基斯坦的對抗,被莫迪視為激發(fā)民族主義情緒、維護內部穩(wěn)定的關鍵手段。
曾在2019年印巴邊境沖突后參與雙邊秘密對話的巴基斯坦前國家安全顧問莫埃德·優(yōu)素福,指責莫迪政府“受意識形態(tài)驅動”,“ 對世界其他國家適用一套規(guī)則,對巴基斯坦則適用另一套規(guī)則”。 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稱,莫迪在本輪危機發(fā)生后授權印軍反擊時,甚至對高級軍官們表示“自由決定反擊的目標、時機和方式”,暗示進一步升級沖突。
《印度河水協定》原本是雙方領導層“默契”不中斷的合作領域,但從2016年邊境沖突時“威脅退約”,到2019年邊境沖突后“定期磋商中斷”,再到如今真正走向“斷水戰(zhàn)爭”,莫迪政府一步步將其轉變?yōu)閷构ぞ摺?/p>
國際局勢的變化亦加劇了印巴雙方的對抗。在過去較長的時期中,巴基斯坦是美國的軍事盟友,印度則在“不結盟”的原則下和莫斯科保持密切的軍事合作,南亞地緣政治在集團對抗中走向穩(wěn)定制衡。但隨著冷戰(zhàn)和美軍入侵阿富汗先后結束,世界主要國家與印巴兩國的關系不斷變化,印度對自身國際地位的認知亦發(fā)生根本轉變。
在此背景下,雖然國際社會一再呼吁局勢降級,多國政要亦奔走調停,但印巴雙方僅由軍隊指揮官在4月22日后進行了三輪準將級直接對話。這一層級的接觸完全無法改變局勢走向,只是“互相指責”。巴基斯坦媒體報道稱,印巴實際控制線巴基斯坦一側村莊的150多萬居民正在清理和準備臨時掩體,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有分析認為,從歷史情況看,印巴沖突升級為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可能性非常低,但類似2016年的跨境特種作戰(zhàn)、2019年的越境空襲等遠超“邊境開槍對峙”的小規(guī)模戰(zhàn)事,極有可能再次發(fā)生。
“除非兩國改善關系,否則巴基斯坦最終無法實現經濟上的目標,印度也無法實現其在地區(qū)事務上的愿望。”優(yōu)素福指出,“然而,不幸的是,我看不到什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