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25)02-0049-15
一、現代化的“西方標準”及其反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1293-294“如果我們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來剪裁我們的實踐,用西方資本主義評價體系來衡量我國發展,符合西方標準就行,不符合西方標準就是落后的陳舊的,就要批判、攻擊,那后果不堪設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要么就是只有挨罵的份。\"1279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了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又堅持立足本國國情特色,打破了“現代化 Σ=Σ 西方化\"的迷思,為世界提供了新的現代化路徑選擇,也為從理論、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全方位反思西方現代化模式提供了參考借鑒。
西方現代化理論自誕生起經歷了從單一的經濟增長視角向更加多元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視角的演進。經典理論中,現代化主要研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涉及工業化、城鎮化等。隨后,現代化理論進一步拓展,在政治維度主要關注民主制度和官僚體制的建立3,在文化心理維度則關注理性化與世俗化。經典現代化理論總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規律與價值取向,但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局限中,忽視了后發國家的特殊性。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依附論、世界體系論等現代化批判理論的興起,現代化的多樣性受到更多關注。近年來,后現代理論和生態現代化理論進一步反思經典現代化理論隱含的線性歷史觀與“傳統一現代”二元對立觀點,更強調在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分析各國的現代化進程?。
西方現代化理論衍生的現代化評價體系也在持續發展和完善。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現代化理論逐漸走出大學校園和專業研究機構,采用一整套現代化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透過具體數據測度分析各國現代化水平,并為發展中國家制定發展戰略、開展現代化建設提供政策建議。其中,比較具有影響力的評價指標包括箱根模型的八項標準、英格爾斯的現代化指標體系及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等。在細分領域研究中,阿西莫格魯等學者對政治現代化進行測度,探討經濟發展與民主的關系;列維通過對“現代化社會”與“非現代化社會”的特征進行比較,總結歸納了現代化社會的八個特征;Chisadza 和Bittencourt則構建了指標體系測度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現代化水平[%]。
隨著西方現代化理論和評價標準在全球的推廣和流行,西方現代化的話語霸權也逐步建立。從理論和實踐互動邏輯來看,西方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首先催生了現代化經典理論,這些理論不僅概括了西方現代化的演進特征,還將其上升為工業化、城鎮化、民主化、理性化等一般理論。在西方文明對外擴張中,西方現代化理論基于\"傳統—現代”\"先進一落后\"\"西方一非西方\"等一系列二元概念,建構出西方現代化經驗的普適性、優越性,并為其殖民擴張提供合法性辯護。在第三世界國家取得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后,西方國家又借助于\"科學”\"客觀\"\"中立\"的現代化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以國際援助(包括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為籌碼,迫使非西方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接受現代化的西方標準和西方價值,并繼續淪為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西方“中心”的“外圍”和“邊緣”。即使西方現代化評價體系根據不同國家背景、不同發展階段動態演進,以更好\"適應\"發展中國家國情,其背后的現代化\"西方標準”卻在不斷固化,使得西方現代化的神話和話語霸權得以持續鞏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能搞簡單的千篇一律、“復制粘貼\"12%。對于后發現代化國家而言,能否擺脫現代化的“西方標準\"的,進而探索自身獨特的現代化路徑是其發展成敗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全面反思西方現代化標準,努力跳出過往以錢納里、羅斯托、亨廷頓等西方權威為基準的標準構建,還要結合自身歷史傳統、文化基因、社會制度、資源票賦、國情社情等,構建符合各國自身特征的現代化理論和評價指標體系。
二、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理論與實踐探索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完善,不僅要重構現代化理論及其背后的價值基礎,建立符合國情現實和社會主義價值的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還要在現代化評價實踐中凝練出“中國標準”,為全球現代化提供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參考借鑒。
(一)中國式現代化評價理論和指標體系的演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知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現代化一般規律的有機統一。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逐步明確了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到改革開放時期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從目標到道路的升華3]。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進一步認識到現代化不僅是物質文明的發展,還涉及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黨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七大拓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愿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明確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特質,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的現代化理論體系,逐步形成了全面系統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體系經歷了從單一發展指標向綜合發展指標、從經濟發展目標向全面發展目標、從發展水平目標向同時強調發展質量的三次躍升,體現了現代化一般規律和中國國情特色的有機融合。羅茲曼從國際背景、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及增長、社會整合、知識教育等五個方面考察中國各時期的現代化水平的動態變化5。“中國現代化進程監測系統研究\"課題組從經濟水平、生活水平、人口素質、社會發展、環境狀況五大維度構建了一個涵蓋15個指標的監測模型并測算了2000年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達標率。其他學者則分別從共同富裕綠色發展政府治理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念切入研究,不斷完善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中國式現代化評價體系的完善為科學評估和測度中國的現代化水平及提供政策反饋貢獻了重要的學術支撐。
新時代以來,學界在全面小康指標體系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系統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典型性、科學性。一方面,聚焦\"五個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總體目標(2035年現代化遠景目標和2050年現代化強國目標),進一步發展優化了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20-22l。另一方面,通過改進研究方法、優化模型、提高數據質量等方法提升了評價指標體系的準確性、預測性和決策參考價值[23-24]。此外,一些研究嘗試提煉中國式現代化的定性標準,包括人民至上、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總的來看,與不斷完善的指標體系、模型方法、數據精度相比,關于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其學理內涵和理論邏輯。
(二)從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到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
中國式現代化經歷了長期艱苦的探索實踐,以及不斷的經驗總結、理論反思,為提出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創造了基本條件。
一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基本對應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構建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指明了方向,也為每個領域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內在的評估參照點[26]。具體來說,“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其復雜性、艱巨性、挑戰性遠超西方現代化,評價標準應關注建立均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等維度;“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意味著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評價標準應關注促進人的現代化、堅持人的全面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意味著超越了資本主義的現代性危機,評價標準應關注精神文明建設,強化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動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意味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實踐融合,評價標準應關注綠色發展模式的普及、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等方面;“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意味著西方侵略擴張、零和博弈的大國崛起之路走不通,評價標準應關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廣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現代文明觀等,引導推動世界各國互利共贏②。
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實踐應用和反饋修正也為提出現代化的“中國標準\"創造了基礎條件。西方建構現代化話語霸權的歷程證明,現代化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雙向互動、互相強化的過程。我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持續實踐,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不僅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維度現代化建設進展,也跟蹤反映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生態文明建設、區域平衡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等的實施情況2,并且在評估方法和監測機制上不斷完善。同時,統計制度和統計技術的進步確保了各地區、各領域現代化評價的基礎數據質量和完備性日益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數字化\"轉型(包括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建設)更是解決了海量、精準、系統的基礎數據來源問題,為現代化評價體系的優化升級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內涵要義
新時代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增長與共同富裕、政治穩定與民主參與、文化自信與開放互鑒、社會活力與治理有序、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各領域全面協調均衡發展上成就顯著,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維度的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以及相應的二級評價指標(見表1)。這些標準立足于中國自身歷史、文化和發展階段,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獨特價值取向,融合了人類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參考指南。


(一)經濟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高質量發展
經濟現代化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是后發國家“趕超現代化”的最核心任務。中國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創造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偉大奇跡,也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提供了參考借鑒。
1.均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注重產業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和經濟安全保障,追求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超越了西方經濟理論中對GDP規模和增速等標準的片面強調。在推進經濟現代化進程中,中國通過協調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城鄉融合、區域均衡、綠色發展等戰略構建起了均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成功避免了西方現代化歷史進程中貧富差距擴大、農業農村衰敗、區域發展失衡、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實現了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生態保護效益的統一[2。均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的標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數字經濟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恩格爾系數、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三農\"相關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等二級指標。
2.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融合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關鍵是有效協調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完全自由放任的經濟治理邏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政府不斷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強化宏觀調控,推動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來看,政府的“有形之手\"彌補了市場機制的缺陷,為市場的高效運行創造了穩定的環境,同時也通過抑制資本無序擴張、積極引導資本服務于社會整體利益,確保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28]。一些國家的“趕超”經驗證明,盲目采納基于西方經濟學關于\"政府一市場”的理論框架的經濟政策將會導致負面結果。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融合的標準可進一步分解為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數排名、行政訴訟立案率、反壟斷調查立案數和處罰金額、非特定行業的民營企業準人比率等二級指標。
3.以制度改革降低經濟收縮風險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創造了舉世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223倍。在后發現代化國家的趕超過程中,經濟增長速度并非關鍵,真正重要的是控制經濟收縮的風險,減少經濟衰退的幅度和頻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權利開放和資源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主要包括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人、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構建了一套獨特的政經互動秩序,有效降低經濟衰減的幅度、頻率和體制轉型風險,保證經濟績效持續改善。相比之下,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蘇聯及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未能實現類似的制度變革,政治權力的壟斷阻礙了經濟的持續改善,在高速增長后頻繁出現經濟收縮或衰退現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通過持續的制度創新和權利開放來構建穩定的制度環境,以減少經濟增長波動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要“秘訣\"和關鍵標準。這一標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GDP平均增速、內生性經濟衰退次數等評價指標。
(二)政治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政治自主與民主參與
中國式現代化基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價值理念及本國歷史和國情,強調國家主權的高度自主性、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它通過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推動全方位的人民參與以及倡導全球合作共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也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更為廣泛的全球責任感和國際影響力。
1.國家主權的高度自主性
現代國家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主權獨立,擁有對內統治權和對外自主權。主權獨立自主是一國政治現代化的基本前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奮斗歷程證明,只有獲得政治獨立和主權自主,民族國家的戰略方針和政策計劃才能真正代表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根據本國國情實際制定和持續有效推進系統化的現代化戰略,才能為人民全面行使民主權利創造基本條件。世界近現代歷史上幾乎沒有國家在殖民狀態或半殖民狀態下能夠實現政治現代化和國家的整體現代化。國家主權的高度自主性是一國政治現代化的基本標準,其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依據本國憲法組織民選政府、政府和國有企業外債規模、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等次等二級指標。
2.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民主是政治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但民主不應窄化為“選舉民主”,而應理解為公民實現全面有效的政治參與[32]。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關鍵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貫穿于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各個環節和層面,通過全過程、多層次、全方位的政治參與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例如,從政黨、人大、政府、政協、人民團體、基層等不同層級發展協商民主,保障民主形式的多層次;設立基層立法聯系點使民意直達立法機關;政府決策前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形成了民意與決策的良性互動等。全過程人民民主突破了西方“選舉民主”僅限于投票階段的局限,克服了國家權力被資本利益集團或少數特權階層操控的困境,創造性地將“過程民主\"與\"結果民主\"有機結合,實現了更加廣泛和真實的政治參與,為后發現代化國家推動民主政治建設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鑒。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標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基層民主選舉參選率、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案有效反饋比率、各級政府信息依法公開覆蓋率等二級指標。
3.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進程中追求民族國家利益至上、帝國主義擴張、暴力掠奪殖民地、零和博弈的國際競爭不同,中國在對外關系中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合作共贏,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合作共贏的國際新秩序。當前,逆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疫情防控、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等全球性挑戰中發揮積極作用,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戰略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將全人類視為命運共同體,是同各國人民平等友愛、具有天下胸懷的現代化。其超越了傳統的國家利益導向,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探索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政治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與可行模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標準可進一步分解為對發展中國家對外援助金額、參加政府間國際組織及簽署國際公約數量、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人次等二級指標。
(三)文化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精神文明富足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創造性融合,保持文化獨立與自信,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中國為全球文化現代化提供了獨特參考,展現了文化自信與全球多樣性文化共生的現代化模式[3,樹立了文化現代化的全球新標準。
1.文化自信前提下的傳統文明傳承再造
文化現代性沖突是后發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最復雜的挑戰之一。中國的文化現代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文化方針,將文化自信提升至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同等的重要地位。中國式現代化特別強調本土文化與現代性融合,推動本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創造性傳承與重塑。這一文化現代化模式避免了文化傳統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斷裂,創造了一條既保留文化主體性、又能夠融入現代性價值的文化發展道路,為后發國家應對全球化中的文化同質化、文化失落、文化斷層等挑戰提供了有益借鑒,樹立了文化現代化的新標準。這一現代化標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歷史文化遺產數量、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總額等二級指標。
2.人民精神世界豐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
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04。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追求物質文明的極大發展,做到\"倉實、衣食足”,也強調精神文明的極大發展,使人民\"知禮節、明榮辱”。中國式現代化將文化建設視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力量,通過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文化生活,持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增強國家的文化自信和人民的精神力量。這一文化現代化模式強調文化建設應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超越了西方現代化過程中依賴物質財富積累、導致文化過度商品化和精神異化的模式,也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平衡物質與精神需求、解決文化現代化中的精神貧困問題提供了參考標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現代化標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比、每萬人擁有的公共文化設施(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數量等二級指標。
3.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現代文明觀
中國式現代化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現代文明觀,全面超越了西方的\"文明優劣論\"和“文明沖突論”,主張文明之間應平等交流,相互學習,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一文明觀強調尊重各國歷史文化的多樣性,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拒絕將單一文明特性視為普遍標準,致力于推動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存與繁榮。此外,與西方現代化的文化霸權主張不同,中國通過全球文明倡議,促進文明間的對話與包容合作,倡導通過交流超越文明隔窗,避免文化沖突和對抗。中國倡導的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現代文明觀不僅為中國自身文化的復興提供了路徑,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處理文化認同與全球化的沖突提供了有益借鑒,進而為全球文明共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新思路。這一現代化文明觀為全球文化現代化樹立了新的標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舉辦有影響力的國際論壇等對外交流活動場次,圖書、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對外輸出量等二級指標。
(四)社會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共同富裕與活力有序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致力于保障人民的生存與發展權利,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并在社會活力與有序治理中取得平衡。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以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改善社會環境、優化社會結構、和諧社會關系4,為其他國家探索公平與可持續的現代化路徑、建設美好社會提供了指南。
1.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發展權利
人的現代化是經濟、社會和制度成功轉型的基礎。中國式社會現代化將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視為人的現代化的核心,強調這一“人權\"不僅廣泛涵蓋生存與發展需求,更符合后發現代化國家的國情實際且具備實踐操作性,遠超西方高度政治化、狹隘的“人權\"定義。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帶來的“人的異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為民生現代化的基本目標,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均等化水平,致力于全面提升人的知識、能力、文化素質,追求實現人的自由解放與全面發展。相較于以物的現代化取代人的發展的路徑,中國式現代化把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與西方現代化蘊含的“物競天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形成鮮明對照,展示了更具普適性的現代化標準。這一現代化標準可進一步分解為城鄉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覆蓋率,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每千人執業醫師數、養老床位數,每十萬人口中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數等二級指標。
2.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目標和標志性特征,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以少數人富裕為主、導致社會兩極分化的模式,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確保現代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通過健全收人分配制度,創新城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中國形成了較為合理的三次分配格局,中等收人群體規模居世界第一。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接續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戰略,持續優化公共服務體系,重點扶持弱勢群體,中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福利主義陷阱”。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現代化的重要標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等二級指標。
3.兼顧活力與秩序的社會治理體系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是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22。中國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通過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推動社會組織自我管理、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構建了多元協同的社會治理格局,有效化解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與沖突。這一治理模式以社會公平正義為核心,兼顧過程正義與結果正義,確保社會成員能夠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公平分享發展成果,進一步暢通社會流動渠道,增強了社會的韌性與凝聚力,為中國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應當而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這一現代化標準可進一步分解為每萬人擁有登記社會組織數、基層社會工作站(志愿者服務站)村居覆蓋率、基層矛盾糾紛案件化解數量等二級指標。
(五)生態文明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現代化的主要目標是解決現代化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約束,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3。在生態文明維度,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共生性關系以及發展過程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方式,不將生態環境問題轉嫁給下一代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形成了可推廣的生態文明現代化標準。
1.推廣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相較于西方早期工業化進程中完全忽略生態環境函數的增長模式,中國式現代化繼承了“美麗中國\"的生態哲學智慧和秉持\"綠色低碳\"的全球生態倫理立場3,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的資源稟賦條件、非殖民擴張型的發展路徑,決定了中國必須從一開始就堅持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道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通過節能減排推進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延長生態產業鏈,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設置\"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和路線圖等等。在生態文明維度,中國式現代化形成了基于自然資源與生態系統平衡視角的基本標準,與以資本增殖為主導、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物質利益的西方現代化模式形成了鮮明對照。堅持和推廣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的生態文明現代化標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單位GDP 能耗、碳排放量、用水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等二級指標。
2.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在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和過渡中,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解決長期粗放型增長所造成的環境生態問題,還需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財富日益增長的需求[2,因此必須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均衡統一。一方面,中國已不再擁有發達國家早期工業化時期所享有的豐富資源和相對寬松的環境條件。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對清潔空氣、干凈水源和無污染食品的迫切需求日益增長,成為當前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對于中國和其他后發現代化國家而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于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辯證統一的關系,將綠色理念融入創新、協調、開放和共享發展的各個方面,形成了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的生態文明現代化標準。這一標準可進一步分解為綠色GDP、循環經濟產業規模、無公害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物種多樣性指數等二級指標。
3.追求環境公平與環境正義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保護、環境改善、低碳發展等生態議題直接關乎不同國家、代際、社會群體發展權的優先次序,對生態公共產品供給背后環境公平與正義原則的追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實現跨國家、跨代際、跨群體的環境公平與正義需要協調平衡兼顧不同主體的發展權利和環境權益:一是平衡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發展權利,在歷史上造成更多環境污染和資源問題的發達國家應為當代環境公平承擔更多責任;二是平衡當代人與后代人的發展權利,當前現代化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發展權益為代價,要提升既不損害后代又能滿足自身需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平衡不同社會群體間的發展權利,防止環境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歧視性,特別關注和保護弱勢群體的環境權益。實現環境公平與正義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在生態文明維度的價值取向和重要標準,其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森林覆蓋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滿意度等二級指標。
四、現代化評價“中國標準”的世界意義
西方現代化模式不僅依賴殖民擴張和政治經濟霸權,還通過話語霸權將其發展路徑標準化,構建起涵蓋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和社會多元化的理論與指標體系,將自身獨特模式普遍化為衡量各國現代化水平的一般標準。盡管這些指標體系因國情差異不斷調整,但其核心價值和主要標準始終未變。通過標準的廣泛應用和強化,西方現代化逐漸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的閉環,從而壓制了非西方國家提出不同現代化路徑的可能,并鞏固了其全球話語權和合法性。
相比之下,中國式現代化融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內涵與人類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形成了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個維度的評價標準體系。具體而言,在經濟維度,均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融合,以制度改革降低經濟收縮風險;在政治維度,國家主權的高度自主性,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文化維度,文化自信前提下的傳統文明傳承再造,人民精神世界豐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現代文明觀;在社會維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與發展權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兼顧活力與秩序的社會治理體系;在生態文明維度,推廣綠色低碳發展模式,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追求環境公平與環境正義。
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實踐、經驗的系統提煉與理論升華,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戰略思維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科學性,形成了“價值理念一評價標準一指標體系一實踐路徑\"的現代化話語體系,對引導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蓬勃偉力和歷史性成就,推動了理論體系與指標體系的有機統一,進一步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評價體系的學理基礎。其次,“中國標準”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動態監測樹立了“方向”\"標尺”。有了標準的引導和定位,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可以更為精準測度全國及各地區現代化進程完成情況,更好識別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各領域的優勢和差距,提升現代化評價體系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最后,基于“中國標準\"構建的現代化評價體系,可為新時代新征程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明確的政策指引和改進路徑,以更好應對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挑戰??傊?,現代化評價的基礎數據、統計指標體系、監測反饋機制、評價標準形成一個現代化評價體系的完整閉環,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對世界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意義。其核心不在于中國成為“另一個美國\"或\"現代化俱樂部一員”,而在于通過構建新的現代化標準,超越西方現代化單一模式及其局限,破解現代性文明危機,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3。中國式現代化以經濟高質量發展、政治自主與民主、文化多元融合、社會公平正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為核心標準,為全球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新的價值選擇和發展思路?!爸袊鴺藴省辈粌H為后發現代化國家探索符合自身歷史文化和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有效參照,還對西方現代化模式中存在的社會兩極分化、生態環境惡化、國際競爭零和博弈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解決方向。“中國標準\"的提出,將推動全球現代化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和公平性,展現了包容性和可借鑒性,為全球現代化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開啟了一種超越西方范式的現代化新路徑。
五、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3?,F有的西方現代化評價標準生長于西方現代化的歷史實踐、內化了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服務于西方國家的殖民霸權,在應用于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評價實踐中存在明顯的價值誤導和政策誤判。中國式現代化要追求實現社會主義內在價值要求,同時要兼顧人口規模巨大、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大、地區發展水平差距大等特殊國情的約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創新突破和拓展完善,持續繪就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的中國式現代化美好藍圖。本文以構建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為切入點,批判性地反思了西方現代化評價標準的局限性,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維度的主要標準及其內涵?,F代化的“中國標準\"的提出與完善既可以為持續提升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規范性、時效性提供可靠標準支撐,也可以為擴大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話語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提供學理基礎。盡管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應用已取得重要進展,且仍需進一步提煉現代化的“中國標準\"并梳理其理論內涵,同步完善評估指標體系,為講好中國故事、提煉中國經驗供世界參考做好理論準備,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典范。
注釋: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與本文提出的現代化評價的“中國標準”的五大維度并非完全一一對應,本文梳理的現代化評價標準的五大維度主要是依據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思路。本文在具體標準的選取和論證上受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相關論述的啟發,并在學理上與其思想內涵保持一致。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2]W ARTHUR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2).
[3]GABRIEL A ALMOND,G BINGHAM POWELL. 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Process,and Policy[M].London:Pearson Education,1978.
[4]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蘇國勛,覃方明,趙立瑋,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5]ANDRE GUNDER FRANK. 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Historical Studies of Chile and Brazil [J].The Economic Journal,1968(310).
[6] WALLERSTEIN I.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 -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R].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7]RONALD INGLEHART,CHRISTIAN WELZEL.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The Human Development Sequenc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8]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JAMES A ROBINSON, et al. Reevaluating the Modernization Hypothesis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9(8).
[9]LEVY, MARION J. 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 A Setting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10]CAROLYN CHISADZA, MANOEL BITTE -NCOUR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The Modernization Hypothesis in SubSaharan Africa[J].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9(2).
[11]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新征程面對面[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窮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497.
[13]鄧智平.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道路與理論[J].理論與現代化,2021(6).
[14]吳忠民.論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J].中國社會科學,2022(7).
[15]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16]《中國現代化進程監測系統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進程監測系統研究[J].統計研究,2003(5).
[17]楊宜勇,王明姬.共同富裕:演進歷程、階段目標與評價體系[J].江海學刊,2021(5).
[18]肖宏偉,李佐軍,王海芹.中國綠色轉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3(8).
[19]唐天偉,曹清華,鄭爭文.地方政府治理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及其測度指標體系[J].中國行政管理,2014(10).
[20]賈曉芬,張宏莉.科學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J].國家治理,2022(20).
[21]任保平,張倩.構建科學合理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J].學術界,2022(6).
[22]馬曉河,周婉冰.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統計測度[J].貴州社會科學,2023(8).
[23]中國式現代化研究課題組,高培勇,黃群慧.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認識、經濟前景與戰略任務[J].經濟研究,2022(8).
[24]崔嵐,李瑩瑩,趙德友.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測度模型及實證分析[J].統計理論與實踐,2022(10).
[25]李慶霞,徐夢雅.論中國式現代化的質性評價標準[J].北方論叢,2023(5).
[26]鄒宇春,蘭雨.中國式現代化及其指標體系構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1-30.
[27]洪銀興.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學維度[J].管理世界,2022(4).
[28]都戈.“駕馭資本”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23(12).
[29]STEPHEN BROADBERRY,JOHN JOSEPH WALLIS.Growing, Shrinking, and Long Run Economic Performanc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7.
[30]劉守英,汪廣龍.中國奇跡的政治經濟邏輯[J].學術月刊,2021(1).
[31]萬俊人.現代性的多元鏡鑒[J].中國社會科學,2022(7).
[32]VERBA SIDNEY,SCHLOZMAN KAY LEHMAN, BRADY HENRY E. Voice and Equality: Civic Voluntee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3]孫代堯.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
[34]馮仕政.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與社會治理新格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
[35]趙義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2023(3).
[36]劉偉.中國式現代化與低碳綠色發展[J]學術月刊,2023(1)
[3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38]習近平向“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致賀信[N].人民日報,2023-04-22.
The \"Chinese Standard\" for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Core Significance and Global Implications
LIAO Bingguang, DENG Zhiping
Abstract: Since the 195Os, prevailing western theories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of modernization have often overlooke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ulcorner$ developing nations, exhibiting a tendency towards \"western
centric\" perspectiv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Chinese - style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v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proposing the \"Chinese standards\" of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This standard encompasses five key dimensions: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reflecting both the distinctive value orient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ific realities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hile also incorporat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standards\" of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not only provides a guideline for scientifically measuring and assessing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 style modernization, but also offer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pursuing their own paths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standards;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責任編輯:鄧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