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25)02-0093-12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7,能否堅持好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要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守正創新,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26。堅持守正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唯物辯證法思維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以來的實踐中鍛造出的寶貴經驗與方法總結,深刻體現了改革“守”與“正”“改\"與“不改”“改什么\"與“怎么改\"的行動邏輯,并具體在改革方向、改革動力、改革實踐、改革重點、改革目標等維度上呈示出多維立體的辯證敘事和清晰連貫的致思路向。幾重維度之間內在關聯貫通,不僅構成了理解堅持守正創新重大原則的多維視角,還系統回答了如何深人踐行以守正創新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大理論與現實課題。新征程要不斷開創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與時代新篇,需積極于“守正創新\"的宏觀方法定位與微觀實踐理路上深稽博考,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如何然。
一、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個堅持\"中明確守正創新的方法定位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主題、主軸和主線,“六個堅持\"作為重大原則的提出,以更具理論自覺、歷史主動和實踐智慧的方法指引,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更高層次、更深維度拓展搭建了架構完備的總體性框架。鑒于此,聚焦“六個堅持”,既從體系整體也從各個原則方面把握其與守正創新的關聯,有助于清晰明確其方法定位,發掘體認其內在特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5-6??偟膩砜矗傲鶄€堅持”以映照現實為時,以研判未來為勢,科學標注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價值立場、動力基礎、制度保障、法治軌道與戰略思維。從原則體系與守正創新的關系來看,堅持守正創新作為原則體系的要素部分,在與整體同生同源、同向同行的過程中,不僅貫穿著體系的邏輯,遵循著體系的主題,接受著體系的統領,還通過自身方法功能的運用和與其他原則的聯動,推動著體系整體的發展進步,促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事業行穩致遠。從各個原則與守正創新的關系來看,其間是相互平列、相互聯動的,每一個原則既是守正創新的作用對象又是其作用主體,在其間的相互影響下,守正創新呈現著孤立個體所不具有的疊加的方法功能與特性。
第一,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把握守正創新的引領性?!包h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2143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守正創新的關系來看,黨的領導不僅是\"守正\"的根本保障,還是創新的引領力量。作為堅實的政治和組織基礎,黨在長期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歷史性變革、整體性重塑、系統性發展的過程中鍛造了強大的主體自覺和主體行為能力,這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守正創新發揮了強而有力的“主心骨”和“定盤星”作用。如此一來,作為重大原則的守正創新自然地被賦予了黨的領導的方向性、先進性、引領性。
第二,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把握守正創新的價值性?!包h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3,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守正創新的關系來看,人民是其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守正創新以人民為實踐主體,通過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偉力與實踐創造力,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深耕延展;另一方面,守正創新以人民為價值旨歸,即其最終目的是使改革開放在深化發展中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在這個意義上,守正創新是有價值主體和價值立場的。
第三,在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中把握守正創新的戰略性?!爸贫雀映墒旄佣ㄐ褪且粋€動態過程\"49,其中的“破\"與“立”“變”與“定\"本身就內含著守正創新的理念和方式。具體來看,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為守正創新深化了戰略內涵,即堅持守正創新就是要在體制機制上著力,不斷完善和創新制度機制,包括空缺的及時補位、過時的及時更新、失效的及時廢止。當然不僅于此,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還為守正創新活力的激發奠定了支撐條件,畢竟制度在建設過程中對體制機制端的破除,也會促進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有效釋放守正創新效能。由此可見,堅持守正創新是有戰略、有內涵、有保障的。
第四,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把握守正創新的規范性?!案母锱c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5,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則遵循,堅持依法治國為守正創新提供了必要的法治引導和法律保障,可以說,其不僅確保了守正創新能在法律的框架和正當的程序下有序進行,還促使改革能向公正、公平、公開的方向合理推進。具體來看,在守正創新過程中,必然會破立并舉,形成以往沒有的一些新事物、新方案、新制度、新經驗,這必須要于法有據,且其中一些被實踐證明正確科學的成果也需要通過法律的形式予以固化。如此來看,堅持守正創新還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和合法性。
第五,在堅持系統觀念中把握守正創新的系統性。“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4301,從堅持系統觀念與守正創新的關系上審視,不難發現,其以普遍聯系的全局思維為守正創新提供了科學方法,構筑了宏大視野。在這一方法和視野下,守正創新不再局限于細枝末節的考量和零敲碎打,而是被嵌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之中,可以說,有效避免了守正創新可能出現的盲目性與碎片化傾向,進而以創新的系統集成與高效協同為全面深化改革注人了強大活力。就此來論,堅持守正創新是全方位、多領域、一體性的,是有序的、協調的、連貫的。
總之,整體性考察堅持守正創新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原則體系的耦合共生關系,以對守正創新進行縱向檢視,綜合其內部各原則在引領性、價值性、戰略性、規范性、系統性上的賦能塑造,以對守正創新進行橫向勘定,方能明確堅持守正創新不僅具有方法的一般性,更彰顯其內在的特殊性,且在\"六個堅持\"中蘊含著系統的境界格局與其他原則的特質稟賦。也正以此定位為立足基點,才能逐步深入至微觀層面,探究守正創新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路徑與運作機制。
二、守何而正: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錨定改革正確航向
堅持守正創新并非毫無底線的肆意創新和改弦易張,而是有目標、有方向、有原則的。對此,守何而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這既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守正創新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其踐行的具體方法。有鑒于此,要以守正創新勾勒刻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活圖景,就需在黨的領導核心、主義旗幟、發展道路及國家政權等事關改革事業勝負成敗的關鍵要素上予以堅定,確?!案母锊皇歉南?,變革不是變色”[4]88。
在領導核心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就是要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真正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改革發展的各方面各環節各領域全過程。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制度體系建設,通過完善黨內法規體系,嚴明黨的紀律規矩,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及各方面建設,持續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全面深化改革這一社會革命。要深化黨員干部的人事制度改革,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踐行科學有效的政績觀,不斷通過加強常態化教育培訓和黨員干部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來提升其改革內功,增強其應對和化解重大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與此同時還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以有效凝聚守正創新的引領力。
在主義旗幟上,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榜R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86要堅持守正創新,就是要堅定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深刻把握并嫻熟運用其基本原理所蘊含的立場、觀點與方法論精髓,以不斷在學深悟透中將其內化為理論武器與實踐指南。要全面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將其作為全黨思想武裝的理論源泉、人民精神引領的價值坐標以及實踐推進的行動綱領。要旗幟鮮明地抵制并駁斥一切背離真理的錯誤思潮與觀點,特別是針對\"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共產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無用論\"\"指導思想多元論\"等形形色色的理論謬誤,要善于進行深刻辨析并予以徹底批判和堅決斗爭。
在發展道路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爸袊厣鐣髁x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9,這要求我們堅定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要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中,“走自己的路”。要堅持\"兩個結合”,通過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拓展中國道路的歷史底蘊與文化根基。要辨別和防止境內外敵對勢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各種質疑和刻意歪曲,如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官僚壟斷資本主義等。要在堅守正道的同時勇于創新,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嶄新風貌。
在國家政權上,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不動搖?!爸腥A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國體決定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性質。進一步來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是我們堅持守正創新、干事創業的“根本”?;诖?,要進一步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需要系統性地完善民主制度的建構,豐富民主形式的多樣性,拓寬民主渠道的覆蓋面,并優化民主程序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通過多層次、多領域、多階段、多環節的全面統籌,持續擴大人民群眾在政治生活中有序參與的深度與效能,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全過程的人民民主,以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穩固的政權保證。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是基于方向維度對如何守正創新的深刻追問,如此來看,黨領導一切,旗幟引領方向,道路決定命運,政權保障性質。進一步以堅持守正創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誰來領導、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持何種政權等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久發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問題上保持戰略清醒和政治定力,進而在守住核心、守住真理、守住正道、守住立場中明確“不應改的堅決守住”,避免犯顛覆性和戰略性錯誤。
三、應何而動:以緊跟時代步伐激發改革強勁動力
堅持守正創新內含著變革之動,而變革標識著時代,這意味著應何而動即應時而動?!罢J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課題。中國要發展,必須順應世界發展潮流。\"81442而何以能以及如何能緊跟時代步伐,“關鍵要看我們是否有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21831,既于憂患意識與底線思維的秉持中,以“守正\"應\"不變”,為全面深化改革注人更多的穩定性與正能量,也于時代步伐的變換中,以\"創新\"應“萬變”,為激發改革強勁動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贏取更多時代主動。
準確識變,是緊跟時代步伐的前提和基礎。當前,“兩個大局”同步交織、相互聯動,共同構成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坐標。從國際視野上審視,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興起,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轉型,人類社會休戚與共態勢不可逆轉,“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364,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變革契機。另一方面,全球性危機復雜疊加,各種威脅挑戰加劇升級,不僅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小圈子政治\"等現實主義回歸,加之各種局部沖突與熱點問題持續發酵、震蕩升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再來看國內,雖然新一輪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產業革命選代升級,為改革發展注人了新的時代活力,但各類不穩定與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黑天鵝\"事件的不可預測性與\"灰犀牛\"事件的潛在破壞性相互交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意識形態等領域的重大風險潛伏存在?;诖耍o跟時代步伐,還需用準確的眼光辨識變局,既要看到變中有危,也要看到變中有機。
科學應變,是緊跟時代步伐的關鍵重點,也是以守正創新延續并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據。有鑒于此,我們決不可輕視時代的“守”與“變”“?!迸c“機”“時”與“勢”“利”與“弊”,而要不斷提升積極應變、察時馭勢、趨利避害的本領,做到“亂云飛渡仍從容”。更進一步,就是要樹立科學思維和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全面而非片面、動態而非靜止、辯證而非僵化、創新而非常規地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連接;要循理治弊、靶向發力、對癥下藥,采取靈活的戰略戰術,制定符合改革實際的方法舉措,積極以“變\"應\"變\"或以\"不變\"應“萬變”,不斷推動各領域改革科學協調發展;要遵循客觀規律,見微知著、明察秋毫,于時代大潮、世界風云中洞察演變機理,于澄其源而清其流、端其本而正其末中探究發展規律,進而在對時代機遇戰略性、可塑性以及時代挑戰復雜性、全局性的把握中,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預見力和洞察力。
主動求變,是緊跟時代步伐的行動擔當,突出彰顯了堅持守正創新在時代向度上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新時代要主動求變,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要堅定信念,發揚斗爭精神,不斷以堅如磐石的改革意志、革故鼎新的改革氣魄、較真碰硬的改革勇氣、赤誠為心的改革立場和浩氣長存的改革擔當主動作為。第二,要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因時而動、順勢而為,于危中求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不斷在防范化解風險挑戰中,促進時代機遇向發展成果現實轉化。第三,要化被動為主動,不斷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主動、優化升級經濟結構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與時代競爭的主動中,“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13]。
要言之,緊跟時代步伐是基于時代向度對堅持守正創新的深化踐行,其中,準確識變是前提、科學應變是關鍵、主動求變是擔當。只有緊跟時代步伐,掌握時代脈搏,以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行應時代之變遷、領時代之先聲、立時代之潮頭,才能于時機、節奏的主動把握中形塑改革發展的新契機與新動能,進而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破浪前行。反之,“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14]490。
四、踐何而行:以順應實踐發展深化改革戰略主動
堅持守正創新從來不是拋棄客觀規律和規則的另起爐灶,也并非脫離實際的閉門造車,而是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一實踐基礎上進行守正創新,彰顯著鮮明的實踐導向。要踐何而行,還需順應實踐發展,“運用好已有的改革成果和重要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15如此才能在腳踏實地、穩扎穩打的同時敢闖敢拼、登高望遠,不斷于尊重實踐、自覺接受實踐檢驗以及積極引領實踐發展中凝聚起更多創新創造的篤志擔當和戰略主動,從而助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掘維拓新。
第一,要尊重客觀實踐。一方面,要尊重長期以來改革探索的實踐經驗與實踐成就,以便在順應已有實踐的基礎上接續創新,著力深化和拓展改革及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空間。另一方面,要立足新征程下的新任務與新要求,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系統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的基礎上,將守正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以\"在實踐中開創新路,取得經驗后再推開\"4]68,不斷使其符合和順應發展變化的實踐形勢與實踐要求。
第二,要自覺接受實踐檢驗。應當明確,堅持守正創新在實踐中進展得如何不是由自已說了算,而是要由實踐證明有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1。要堅持將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守正創新進展和成效的評判標準;要堅持把實踐成效的取得作為守正創新的評判依據,通過對標對照實踐目標的完成度、實踐任務的落實度、實踐主題的執行度、實踐治理的效能度等,來使守正創新富有實踐價值,取得實踐突破。通過構建責任體系、監督體系,分地域、分領域、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推進守正創新改革實踐,以責促改提效,以督壓責驗效。
第三,要積極引領實踐發展?!罢軐W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36在“戰略上要勇于進取,戰術上則要穩扎穩打\"[17]145,不斷于以往改革實踐經驗智慧的汲取中通過守正創新提煉形成新的實踐戰略,積極占據和把握實踐主動;在行動上要充分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舉全黨全國之力抓好重大改革任務推進和落實,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基層和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擔當作為,推動形成勇于創新、真抓實干、開拓奮進的濃厚改革氛圍[18]。
簡言之,順應實踐發展是基于實踐向度對踐行守正創新的恪守不移。實踐不僅是守正創新的源泉動力、踐行基礎,還是其推進過程中的手段途徑與最終評判標準。只有進一步尊重客觀實踐、自覺接受實踐檢驗、積極引領實踐發展,不斷賦予守正創新以戰略主動和實踐根基,才能在強化守正創新實踐性品格與現實性特質中,使“守正\"得以穩固、落到實處,“創新”有本有源、持續涌流,進而不斷促使全面深化改革打開更大空間。
五、據何而改:以突出問題導向攻關改革關鍵重點
問題作為時代的聲音,既是守正創新的內容和對象,也是守正創新的起點和動力。新征程,要以守正創新持續深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亟須突出問題導向,堅持\"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121374,如此才能在直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過程中精準發力、重點發力、持續發力,以據何而改觸發問題倒逼,繼而攻關改革關鍵重點,破除改革過程中的各種矛盾與體制機制弊端,確保守正創新不做無用之功、不做無關痛癢之事的同時,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針對性與精準性。
直面問題是突出問題導向的邏輯前提。所謂直面問題就是承認問題的客觀存在而非主觀否定,敏銳洞察問題的本質而非選擇性忽視,以理性的勇氣正視問題的復雜性而非逃避,深入探究問題的根源而非將其擱置,徹底解決問題而非放任其持續發酵。直面問題強調的是一種對于問題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勇氣、膽識、主動,由是首先包含著\"突出問題導向\"的精神力量。當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跨越局部試點、艱難破局的初始階段,邁向系統性整合、全方位挺進的嶄新境界,各領域各層級的諸多問題相互交織、盤根錯節、疊加呈現。具體表現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問題;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問題。要促使全面深化改革落地見效,必須要明確問題是躲不開也繞不過去的,不能畏縮回避、熟視無睹、避重就輕、得過且過,要樹立和增強正視問題的敏銳性、自覺性和主動性,以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的決心,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膽識以及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的勇氣,為最終解決問題奠定信心和力量。
分析問題是突出問題導向的邏輯重點。深入來看,分析本身就包含著對問題的知性認識與科學判斷,即要抓準問題,而不是誤判問題,其中包含著“突出問題導向\"的理性依循。應當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呈現的問題是有不同性質、不同層級、不同程度、不同范圍之分的,故此還需明確在歷史積淀上,哪些是固有存量矛盾,哪些是新生增量矛盾;在輕重緩急上,哪些是全局重點矛盾,哪些是局部一般矛盾;在實踐進程上,哪些是已解決的矛盾,哪些是待解決的矛盾;在發展階段上,哪些是發展中衍生的矛盾,哪些是發展后新顯現的矛盾;以及哪些是戰略機遇問題,哪些是風險挑戰問題,哪些是確定性問題,哪些是不確定性問題,如此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斷為問題的解決提供謀劃與思路。當然要實現和強化這一精準化、科學化的分析,還需秉持聯系發展的眼光,即既要從問題的關系域中把握其間的普遍性與連續性、耦合性與協同性,也要增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細節考察,以在問題個性與特殊性的明晰中提升問題研究的針對性和務實性。還需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在分析和把握問題的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主流與支流中科學厘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進而以點帶面,以重點引領全局,實現矛盾的突破和問題的解決。
解決問題是突出問題導向的邏輯終極目標。要“從細處入手,向實處著力\"9,致力于“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20,不斷提升駕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而言,一要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中汲取智慧滋養,在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習近平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中尋求理論指導,以切實增強處理問題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歷史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能力。二要不斷積累經驗,聚焦重點,強化運用,創新治理問題的方式、策略、手段,增強解決問題的本領與技能。例如要緊緊抓住改革的“七個聚焦”,通過完善其各領域的體制機制建設,有效提升問題應對的系統部署能力,以確保問題得以有效解決。三要深化調查研究,積極在實事求是的分析與周密性的調查中將情況摸實,以進一步尋求改革中解決問題難題的良策。
突出問題導向是基于問題向度對堅持守正創新的實踐依循。其中,直面問題聚焦精神層面的堅定果敢,即不徘徊、不猶豫、不遲疑;分析問題旨向戰略層面的精準研判,即不盲目、不誤判、不錯位;解決問題凸顯行動層面的務實高效,即察實情、出實招、做實功。如此在以意促思、以思踐行中,建構據何而改的守正創新實踐理路,并以此靶向賦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攻堅破局。
六、成何之效:以推進理論、實踐、制度、文化及其他各方面創新釋放改革綜合效能
“創新就是勇于探索、開辟新境,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429,守正創新內蘊著對舊事物的突破和新事物的產生,彰顯著成何之效的目標和結果旨歸。堅持守正創新不能只搭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而要務求實效,做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要堅持敢為天下先,通過理論、實踐、制度、文化等全面創新,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富有創造性、突破性和進展性,不斷釋放綜合治理效能。
推進理論創新?!皼]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2,堅持守正創新在理論維度上主要表現為解放思想,不斷以強而有力的理論創造力實現理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而要實現這一點,首先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要聚焦新時代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核心課題來進行思想創新與理論創造,不斷提出具有戰略指導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次要保持高度的理論自覺,即既要堅決破除不合時宜、不合規律、不合目的的舊理念、舊思想、舊方法[2],也要堅定遵循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確保守正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無稽之談,而是始終沿著正確理論方向的真知灼見。最后要運用科學的創新機制,“要把握創新特點,遵循創新規律,既奇思妙想、‘無中生有’,努力追求原始創新,又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善于進行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23],以實現改革開放理論在更高層次上的系統性、原創性突破。
推進實踐創新?!叭可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6135,要堅持守正創新還要以實績實效推進實踐創新取得新突破。要立足新的世情、國情、黨情,把過去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顯著成就與當前面臨的突出矛盾以及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做統籌思考,在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不斷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要“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24,不斷在改革實踐重點、主題主線、推進動力的科學把握中,部署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14項重大任務的具體行動方案,“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21,以不斷使改革工作落細落小落地落實。要明確改革的實施主體,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激勵新時代干部群眾開拓進取、干事創業。
推進制度創新。“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2],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越發需要對制度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架構進行系統性重塑,進而以制度的增量式發展、創新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進一步加強制度的頂層設計,搞好前后上下的制度銜接,實現方方面面的配套發展,“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171445。要堅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一方面要聚焦“立\"字當頭,把準守正創新方向,穩中求進,防止盲目發展和出現未立先破和只破不立的傾向;另一方面要強調以“破\"疏堵,敢于突破瓶頸藩籬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在“疏堵\"中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到關鍵實處。要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在推進其更加成熟定型的同時將制度的優勢、活力、潛能和韌性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治理效能。
推進文化創新?!拔覈裉斓膰抑卫眢w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2,由此,進一步推進文化創新,有助于凝心聚力,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人精神力量。在文化內容上,要堅守好“魂脈\"和“根脈”,不斷在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資源的自覺續中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的高度自覺建設;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在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轉化發展中涵養銳意進取、勤于探索的改革創新精神。在體制機制上,要深化文化制度改革,實現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在持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中健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文化持續繁榮發展。在文化傳播上,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例如,對內要同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和價值立場相融通,以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凝聚改革共識;對外要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和多渠道、立體式的對外傳播格局,以勇于改革創新的敘事體系講好改革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
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全面創新,是基于目標向度對堅持守正創新,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省思。理論創新是先導,實踐創新是基礎,制度創新是保障,文化創新是靈魂,這些不同形態創新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激發了創新的活力,還構筑了創新的合力,有助于以創新的標志性成果,賦勢激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效能蓄積昭彰。
綜上所述,堅持守正創新是涵蓋方向、時代、實踐、問題、目標等多維度的有機統一整體,深刻展現了其間不同向度相互依存、耦合支撐、協同共進的邏輯機理。深度解析探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作為守正創新的導航標,以方向持守塑造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穩定性;緊跟時代步伐作為守正創新的立足點,以時代觀照把握著改革的時序節奏,厚植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先進性;順應實踐發展作為守正創新的著力點,以實踐手段和戰略主動謀劃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可行性;突出問題導向作為守正創新的突破口,以問題倒逼強化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向性;“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作為守正創新的落腳點,以創新成果提升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效能性。新時代新征程,只有更加主動、自覺、全面、準確地依循前述具體方法推進踐行,才能在持續強化守正創新中奏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華彩樂章。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5]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1:65.
[6]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N].人民日報,2024-05-24.
[7]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N].人民日報,2021-09-16.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10]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新華出版社,2022:77.
[1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12.
[1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232.
[14]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5]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全力抓好改革任務的組織實施[N].人民日報,2024-08-30.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8]增強土地要素對優勢地區高質量發展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N].人民日報,2024-02-20.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91.
[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80.
[21]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22]田鵬穎.守正創新是新時代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22(8).2024:20.
[23]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2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51.
[2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5.
Adhering to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r Further Comprehensive and Deepening Reforms
WANG Kunli, ZHANG Liguo
Abstract: As a major principle, adhering to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is not only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tials at the epistemological level, but also a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which inherently crystallizes the practical path and methodological measures for advancing further comprehensive reforms and propell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cause. At its core, this principle navigates five interconnected dimensions that collctively define its operational logic. In terms of direction, it anchors itself in adhering unwaveringly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cusing on solving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at direction to follow.Its temporal dimensionrequires keeping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background. Its practical dimension demands responsiveness in the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in practice.The problem
oriented dimension determines the focus of upholding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and innovation. In the target-oriented dimension, it is reflected as pushing forward holistic innovation across theoretical paradigms, practi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architectures, and cultural narratives from a new starting point,focusing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results should be achieved and how to achieve the results. On the new journey towards national rejuvernation, uphold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not only helps clarify the methodological essence embedded internally,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methodological path of what principles to uphold, how to respondand act amid shifting domestic realities, what to target, and whatmetrics should define success. This approach continuously strengthens the adherence to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while anchoring the correct course for systemic transformation, unleashing strong momentum, deepening strategic initiative, tackling key points, and releasing comprehensiv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further comprehensive and deepening reforms; \"Six Guiding Principles\"; uphold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pproaches
責任編輯: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