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強調“減負增效提質”,而作業作為“雙減\"政策的實施重點,教師應以“減負增效提質\"為目標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結合初中物理課程來看,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物理作業多以“題海戰術\"為主,但這種作業設計形式與“雙減\"政策相悖,故在“雙減\"視域下,初中物理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出發,多元化、創新式地設計作業,強化作業育人效果,讓學生能夠在作業參與、作業完成期間實現深度學習。
一、“雙減\"政策對初中物理作業提出的要求
學生在初中學習期間,思維會逐漸從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對自然現象、科學要素的認知也會更為全面。在初中物理教學期間,教師需加速學生思維的升級轉化,使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期間形成良好的發展思維能力、物理觀念及科學探究能力。而在物理課程體系中,作業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引導作用,所以,教師需重視作業的育人作用。與此同時,2021年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業設計提出明確要求,指出初中階段書面作業不可超過90分鐘,且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創新作業形式,由此改變了傳統的作業設計觀念。“雙減\"政策的正式落實,使作業被賦予了極大的教育關切及價值期許。初中物理教師作為“雙減\"政策的踐行者,應結合物理學科性質、學生學習學情、學生成長規律,從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出發創新設計作業,以“減負增效\"“量少質高\"為目標精心設計物理作業。
二、基于\"雙減”政策的初中物理作業優化設計策略分析
(一)挖掘教材資源,優化習題作業
初中物理學科教學建立在教材基礎上,在實踐教學期間,教師不僅需按照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還可結合“雙減\"政策要求,對物理教材內習題進行優化設計,減少傳統習題作業的枯燥性,使教材習題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結合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來看,其在教材內增設了“WWW\"習題板塊。該習題板塊主要用于培養學生的發展創新精神及物理學科素養,題型豐富,包括作圖、圖像解析、選擇填空、小制作、實驗探究、寫作辯論、調查實踐等,且與社會、生活、文化、科技等要素相結合,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鞏固物理知識的同時,接觸到不同領域的拓展性內容。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為實現初中物理作業的優化設計,應全方位挖掘教材資源,以教材為依托優化“WWW\"習題作業,結合“雙減\"政策強化作業效能,推動物理作業創新。
以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速度”一課為例,教材“WWW\"習題中設計有“噴氣火箭\"制作作業,教師為強化習題作業的育人效能,可結合“噴氣火箭”習題作用進行優化設計。首先,引導學生按照“噴氣火箭\"制作步驟進行實踐操作,在“吹大氣球 → 氣球封口 → 剪取吸管將其固定至氣球表面 → 細繩穿過吸管 ? 水平拉直細繩 → 松開封口夾子\"等一系列操作下,氣球會沿細繩向前運動,由此獲得“噴氣火箭”。其次,鼓勵學生觀察“噴氣火箭\"的運動過程,并測量觀察“噴氣火箭\"的運動參數,如噴氣時間、軌道長度等,計算得出“噴氣火箭\"的運動速度,使學生在\"WWW\"習題作業探究過程中深層次掌握“速度\"課程知識,并加深學生對該部分物理知識的印象。此外,教師還可基于該習題作業拓展真正的火箭原理,在學生腦海中建立“運動\"概念,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科技強國意識及科學態度,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強化初中物理作業的人才培養實效。
(二)設計作業項目,引發綜合實踐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可借鑒項目式教學法,通過設計作業項目而結合物理學科特點設計綜合實踐性項目作業,與習題作業相輔相成,在創新豐富物理學科作業形式的同時,使學生在真實探究與交互探索中主動構建物理學科知識框架,使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更為深人地理解數學知識,并提高自身事件探究、問題解決的能力。在初中物理學科中,綜合實踐性項目作業包括多種形式,如撰寫小報告、科學閱讀、社會小調查、科學小制作等,教師在設計綜合實踐作業時,應面向生產生活、自然世界,引發學生探究,培養學生的責任態度、推理論證能力、學以致用能力。
以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熱機的效率\"課程為例,在“熱機的效率\"課程教學之前,為幫助學生在新知識學習期間更為透徹地理解燃料熱值概念,教師可據此設計社會小調查綜合實踐作業,引導學生圍繞“生活中為獲取熱食通常需運用燃料加熱,同學家里做飯所用的燃料是什么\"“與父母、爺爺奶奶或叔叔阿姨,不同燃料做飯時所消耗的燃料質量相同嗎\"“四口一家一個月大約需要用多少質量的天然氣\"等進行綜合實踐探究,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產生初步認知,使其了解不同燃料的放熱效果,為學生理解熱值概念奠定基礎。再以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下冊“電能表和電功”為例,教師可結合“雙減\"政策理念圍繞\"電費\"設計社會小調查作業,使學生借助調查活動了解家庭電費的繳納依據,明確“家里電能表上各參數代表何含義”“了解當地供電局收費標準及自身家庭的電能使用及電費繳納情況\"\"與家長討論家庭中節約用電的措施方法”。借助該類綜合調查實踐活動使學生對“電能表和電功\"課程知識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并使學生認識到不同電器在相同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存在差異,由此喚醒學生的節約用電意識,在豐富物理學科作業形式的同時,使學生更為全面、深人地理解物理知識
(三)引導家庭實驗,促進深度學習
在以往物理學科教學中,教師多借助書面作業讓學生進一步學習與鞏固物理知識,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應按照政策指導豐富作業形式,提高作業質量,使物理學科知識以多元化方式傳遞給學生,避免機械化灌輸教育,減少“刷題\"現象,使學生在高質量作業完成過程中,由表層學習逐漸進人深度學習狀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結合物理課程來看,實驗是物理學科的重要知識載體。教師結合“雙減\"政策背景優化設計物理作業時,可從實驗角度出發,設計出高度符合物理學科特色的實驗作業,引導學生在實驗參與實踐過程中切身探索物理奧秘,感受物理規律,以此實現深度學習。設計實驗作業時教師應注意,需確保實驗所用材料均可在家庭中輕易獲取,且不會對學生安全健康產生危害。同時為確保學生可順利完成家庭實驗作業,教師還可結合教育信息化趨勢,將家庭實驗步驟、注意事項、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實驗指導視頻上傳至信息化教育平臺或新媒體平臺中,以便學生更好地在家庭中完成實驗作業。
以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特性\"課程為例,教師可在課程知識教學結束后,提出“制作樂器”家庭實驗作業,引導學生從家庭中獲取簡易材料制作“水瓶琴\"“簡易吉他\"\"小口哨\"等小樂器。例如:運用文具盒、橡皮筋、紙盒、金屬絲制作弦樂器,運用吸管制作管樂器,運用高腳杯制作打擊樂器等。通過“制作樂器\"家庭實驗作業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結合聲現象完成簡易樂器制作,加深學生對“聲音的特性\"課程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明確發聲體振動頻率、聲音音調之間的關系,并可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創新創造思維,同時實現物理學科與音樂知識的融合,將物理之美良好地傳遞給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鼓勵學生將自身所創新創造的簡易樂器帶到學校,在物理教師的指導下優化簡易樂器,并進一步鼓勵學生運用簡易樂器進行“交響樂音樂會\"表演,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物理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感知。
(四)銜接學生生活,激發參與熱情
初中物理課程知識源于現實生活,故教師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創新優化作業設計時,樹立正確生活教育理念,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人手,設計貼合現實生活的物理作業,提高作業實用性,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有效激發學生的作業參與熱情。
例如,在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簡單電路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可從電路教學角度出發,設計“尋找智能燈\"作業,鼓勵學生在學習、家庭、社區等生活場景中尋找智能燈泡,并結合物理課程知識探究智能燈泡的電路原理與工作特點,使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發現節能燈泡。考慮到該作業具有較強探究性與綜合性,可能會給學生造成一定難度,故在學生探究作業期間,教師可適當提供指導。當學生進入作業探究階段后,教師鼓勵學生前往學習、家庭、社區等生活場景,尋找并觀察智能燈泡運行方式,引導學生回顧課程知識點,建立電學模型完成智能燈電路設計,使學生學以致用。在作業指導下,學生深度探究物理知識,有效發揮出物理作業的育人效果,使學生可進一步理解與掌握物理知識。為保障學生的參與性,并良好指導學生的作業探究行為,教師可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作業,明確分工,編制作業報告,使學生在作業推進過程中觀察不同燈具,了解電路與燈具運行中間的關系,繼而在作業合作探究與現實生活場景中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科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提出“設計田地防動物電路\"作業,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鉆研探索,以此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及物理素養,充分踐行“雙減\"政策,發揮出作業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下對初中物理作業進行創新設計階段,教師可深度挖掘教材資源,對教材內習題作業進行優化設計,銜接項目式教學法,設計作業項目,引發綜合實踐,并以作業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家庭實驗,使學生在作業探究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與此同時,積極銜接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作業參與熱情,盡可能地提升作業設計質量,發揮出作業在知識鞏固、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楊.將“減負增效提質\"落到實處:“雙減\"下初中物理作業設計的實踐策略[J.家長,2024(4):49-51.
[2]夏凡.“雙減\"背景下農村初中物理作業優化提升的實施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17):92-94.
[3]王本喆.“雙減\"背景下發展核心素養的物理作業設計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22(29):54-55.
[4]陳琳“雙減\"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實踐性作業設計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