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感是一種抽象的數學能力,是小學階段學生學好數學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數感主要指學生對數以及數量關系等的直觀感悟能力。擁有良好數感的學生,能敏銳感知數學信息,對數學問題形成見解,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然而,從現階段看,部分教師對培養學生數感不夠重視,未能認識到學生學好數學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在教學設計中,未能圍繞學生數感發展需求,科學設計教學方案,不注重引導學生對數進行分析和探究,學生數感較差,是影響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立足核心素養發展,加強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從個人提升數學教學實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數感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興趣為驅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傳統課堂上學生被動、機械學習的狀態,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提升學生數感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有重要幫助,在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中,教師會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啟發和引導,使學生能夠理解數的含義,準確認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對數、數量以及數量關系的探究興趣,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提升學生數感的過程中,教師會給學生設計多樣化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具有較強互動性和實踐性與趣味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實踐互動中學習,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壓力,讓學生從教學形式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有利于發展學生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數感對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有重要作用。提升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在自主思考、探究、實踐中分析數量含義、數量關系,運用算式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數感,更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學生用數學知識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意識。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中遇到各種問題時,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思考,數學思維的養成也能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形成認真嚴謹的態度。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轉變教學主體,突出學生“學\"的主體性、能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數感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體來講,教師通過設計有趣的游戲活動、構建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組織開展生活實踐以及動手操作等活動來實現對學生數感的培養。而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自主思考與自主學習意識,提升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與探究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學習中,不僅能夠準確理解數量的變化規律,還能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數量規律、數量關系,以及算式法則等解決具體問題。學生在數感提升的同時,養成了自主分析、合作學習、深人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數感的有效策略
(一)在情境互動中提升數感
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夠激活課堂,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和積極性,為培養學生數感奠定基礎。教師應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情境互動,使學生在情境互動中獲得鍛煉數感的機會。
例如,在完成“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以及“小數的乘法和除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后,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并能夠達到準確計算結果的自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建模擬購物的游戲情境,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情境互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情境準備:搜集學生的各類學習用品,如文具盒、筆記本、鋼筆、三角尺、計算器、課外書等,對每個物品進行標價,貼上價簽,價格以小數表示。挪動課桌椅,擺放成一個大展臺,將貼好價簽的物品整齊擺放好。
情境互動:教師扮演售貨員,學生扮演顧客,顧客挑選自已喜歡、需要的物品,在詢價、講價、計算總價的互動中完成買賣交易。
情境交流:完成情境互動后,每位學生手中都拿著幾件貼有價簽的物品,教師則拿著一疊寫有不同金額的紙條。教師組織學生將桌椅歸位,并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情境互動收獲。其中一位學生走上講臺,將手中的一本課外書和三支鋼筆展示出來,并在黑板上寫出算式:
。教師引導這位學生說出這個算式的含義,學生說出:“這是一本課外書和三支鋼筆的價錢,也就是剛剛在情境互動中我購買一本課外書和三支鋼筆一共需支付的價格。\"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然后鼓勵所有學生共同計算這個結果。在展示計算結果時,發現存在不同的答案,此時教師再鼓勵學生分別說出計算順序,幫助學生找出計算結果不一樣的原因。
組織學生參與情境互動活動,讓數學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悅,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不僅能讓學生準確掌握小數加減乘除的運算順序,還能讓學生在情境互動中理解數量的含義、掌握數量之間的關系,并理解算式具體代表的意思,提升了學生的數感,也提升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在實踐操作中提升數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給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增加了難度。數感也是一種相對抽象的數學能力,對于數感的培養不能停留在聽和看的層面,而是要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數感、發展數感。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中,要注重給學生設計實踐操作環節,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知“數”分析“數”,達到準確認知“數”,從而提升學生的數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堂上的實踐操作環節,讓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操作機會、實踐機會。
例如,在進行“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理解什么是分數,分數都具備哪些性質等。為了提升學生的數感,教師改變傳統理論灌輸的教學形式,而是給學生設計了實踐操作環節,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解分數、認知分數,從而提升學生數感,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步驟1:教師引導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空白紙,將其對邊對齊對折。
教師問:同學們,將對折后的紙展開,可以看到一張紙被分成了幾份?如何表示一張紙的一半?
學生答:可以用 來表示一張紙的一半。
教師問:請同學們具體說說1 的含義。
學生結合實踐操作分析并闡述 的含義,進而實現對分數意義的深人探究。
步驟2: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對對折一次后的紙再對折一次、兩次和三次,要求學生用筆分別涂出對折后的3份、5份和11份,并要求學生用分數表示所涂部分。
步驟3:教師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上述操作和討論,派出代表展示成果,當某一小組在展示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提問或者補充,實現課堂上的有效互動,并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入交流與探討,從而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掌握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通過給學生設計實踐操作環節,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探究中感知分數的意義,讓抽象的“數\"變得更直觀、更具體,有助于提升學生數感。
(三)在數據比較中提升數感
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數據進行比較,能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數,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與問題分析能力,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感。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數與數之間的聯系,不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數據比較,只關注對學生運算法則、運算規律及計算方法的指導,這不僅影響學生數感的提升,也會影響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數據比較的重要性,通過引導學生對不同數據進行比較,加強學生對\"數\"的理解與認知,從而強化學生數感。
例如,在進行“分數乘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準確理解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及原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數感,教師可以設計數據比較環節,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具體教學方案如下。
首先,教師在黑板上出示幾個分數:
等,要求學生將這些分數換化成小數,以此將分數與小數之間建立聯系,喚醒學生之前所掌握的與小數相關的知識。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后,給學生出示一道數學題:
一個蛋糕平均分成5塊,紅紅早上吃了1塊,中午吃了1塊,晚上又吃了1塊,問紅紅一天共吃了整個蛋糕的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題目中的所有數據,準確理解題目中給出的信息,并結合題意針對問題列出算式。學生在經過分析和思考后,列出如下算式:

(2)1/5×3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以上列出的兩個算式進行數據對比分析,闡述兩個算式之間存在哪些異同。這樣一來,將學生從簡單的算式計算引向對“數\"的分析上,從而使學生在數據比較中提升數感。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有的學生闡述了紅紅早、中、晚各吃了整個蛋糕的
,3個
相加就是紅紅一天一共吃的蛋糕數,因此第一個算式是對的。也有學生闡述紅紅早中晚吃的蛋糕分量是一樣的,用單次吃的乘以3,更加簡便。通過學生這樣的對比分析和討論,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及算理,提升數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數感對學生學好數學、提升數學教學實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等至關重要。教師應準確理解數感的內涵,對提升學生數感的重要性有準確的認知,在教學實踐中能基于學生數感發展需求,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形成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情境互動、實踐操作及數據比較等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數感,從而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杓順濤.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的培養方式探索[J].小學生(下旬刊),2024(6):136-138.
[2]李瑞芳.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數感的策略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3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