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陶行知說過:“我們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從傳統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情來看,傳統“灌輸式”“淺層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淪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極易產生機械性記憶,在學習中常常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素養視域下,教師必須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立足學生的實際學情,打造深度學習的課堂,以此激活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學生以積極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獲得更深層次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在問題情境中深度學習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一個聰明的人,總是帶著問題生活。”這充分揭示了問題在學習中的核心作用。尤其在面對數學這門抽象學科時,通過問題啟迪,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進步與深度學習的關鍵。所以,在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深度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問題啟發學生,設計具有啟發性、層次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認真學習分析,尋求真正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學習品質。
例如,在開展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教學時,乘法是一種簡化重復加法操作的方法。學生要掌握該部分知識,需要與加法知識建立聯系。為達成這一教學自標,促進學生構建知識聯系,教師可設計一系列情境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在課程引入階段,教師可構建這樣的情境“想象一下,森林中一年一度的盛會即將舉行,恰好是某個小動物慶生時刻,所有伙伴齊聚一堂共同為它慶祝。為表達對每位來賓的感謝,該動物決定給每個到場的朋友2塊肉,若有3個朋友一共是幾塊?如果來賓是8個,又會怎樣呢?”通過設計此類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探究興趣,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對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中,大多數學生能得出準確的答案:3位朋友的計算方法是 2+2+2=6 塊肉;8位朋友的計算方法是 2+2+2+2+2+2+2+2=16 塊肉。然而,學生可能會注意到,隨著數字的增加,加法表達式變得冗長,容易出錯。在這種情境下,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更高效的解決方法“同學們,面對這樣長的加法表達式,你們能想到更簡便的方法嗎?\"以此引入新課程的內容,引導學生明確:在計算多個相同數值相加的情況時,乘法是一種更為簡潔有效的解決方案。這種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理解乘法實際是加法的一種擴展形式,且能看到不同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聯系生活,在思維轉化中深度學習
“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這是陶行知先生的觀點,其強調了教育與生活之間緊密相關的聯系。因此,在開展素養視域下的深度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完全依托教材進行知識的傳授,還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轉化,將所學的知識遷移運用于生活實踐,以此促進學生的多維度發展,讓學生深層次地掌握所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同時讓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展現出不同的意義。
例如,在開展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長方體(一)\"的教學時,教師可引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來豐富課堂內容。這些物品可以是家庭環境中的大型設備,如冰箱和洗衣機;也可以是學生經常使用的學習用品,比如文具盒、橡皮擦和魔方等。利用這些實體或圖像,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知能力。同時,教師可以依托這些具體實例來闡釋數學中的“頂點\"和“棱\"等概念,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些數學理論的直觀理解。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訓練思維能力,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理解和記憶。
三、動手操作,在實踐體驗中深度學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數學這門學科,僅通過理論灌輸的方式讓學生獲取知識,學生很難達到深度學習的境界。因此,在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多進行實踐,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去認識,區分和了解數學知識的特征與規律。值得注意的是,實踐中難免會出現動手能力不強的學生,這時教師可發揮教具和學具的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探究,以此發展深度思維,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顯著提升。
例如,在開展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圓柱與圓錐\"中“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時,教師準確識別到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即一些學生雖能明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是將所有面的面積相加,但并不利于對圓柱的側面積進行計算。針對這一難點,教師并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探索未知。在動手操作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將圓柱模型的側面進行裁剪并展開。這一直觀的操作過程,可使學生親身體驗圓柱側面從三維曲面,向二維平面轉變的過程。接著讓學生進行實操,在展開圓柱側面后,學生會注意到展開圖形的形狀和尺寸。學生也能夠發現展開后的長方形長邊長與圓柱底面的周長完全相等,而長方形的寬則恰好等于圓柱的高,這使學生恍然大悟,為學生提供了計算圓柱側面面積的具體方法,即“底面周長×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傳授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展示了數學中的轉化思想,通過將復雜的曲面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平面問題,學生不僅解決了當前的困惑,還積累了學習經驗懂得如何用數學思想解決其他問題。
四、組織反思,在合作探究中深度學習
總結反思,是強化學生深度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完整復盤自己的學習過程,也能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在當前的數學教學工作中,若想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教師可積極組織反思活動,讓學生總結自己學習的過程,反思收獲和遇到的困難。之后,教師可認真分析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小組劃分,保證每組能力均等,讓學生以協作探討的方式,構建更為系統的知識網格,從而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真正的銘記于心。
例如,在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圓柱與圓錐\"的教學結束之際,為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教師引領學生進行總結反思,這時向學生提出“你們誰能對圓柱與圓錐的特點進行概括?\"引導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回顧,這一環節不僅考查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還激發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表達,教師通過聆聽學生的回答,能明確其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接著,可開展協作探究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繪制“圓、圓柱與圓錐\"知識點的導圖。此時,教師先出示\"圓\"的相關知識導圖,為學生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框架,降低學生繪制導圖的難度。之后,讓學生仿照教師呈現的導圖,繪制“圓柱與圓錐\"的導圖,這不僅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真正內化于心,還能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網格。這種引導學生反思總結的教學方式,為深度學習開辟了新路徑。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學生不僅回顧了所學知識,還重整了知識結構。這種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五、技術支持,在形象認知中深度學習
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將先進技術融人學科教學,能夠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是促進學生深層次學習發展,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有力手段。其中,數字化資源和數字技術的應用,為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它們可將抽象的知識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更加互動、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借助信息技術,學生能更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進行深度探究和發現式學習。
例如,在開展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圓”的教學時,為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得更為深刻,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設備,展示圓的形成過程。以直觀生動的方式牢牢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在視覺沖擊下,自然而然地理解圓的概念和幾何特征。同時,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設備設計一些有趣的闖關小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運算練習。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更加放松地參與學習,強化學習效果。此外,還可發揮微課的作用,將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利用課下的碎片時間進行鞏固,從而將所學知識真正內化吸收。這種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方式,對學生獲得深層的學習感知、培養幾何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得更加快樂、更加深刻。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開展深度學習意義重大。它不僅能深化學生的學習認知,還能促進學生思維意識的發展,強化學生的學習品質。因此,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中,教師應積極推廣和實施深度學習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動手操作、組織反思以及技術支持等方式,構建高品質、深度性的學習課堂。讓學生更好地沉浸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領略知識的真正內涵,實現從淺層學習向深層學習的跨越。
【參考文獻】
[]高雪.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途徑[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4(19):6-7.
[2]湯賢明.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教師,2024(4):42-44.
[3]張玉國.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6):122-124.
4陳梅萍.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度學習的意義及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23):80-82.
[5]賀明學,李巍巍.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策略探究[J].遼寧教育,2024(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