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這一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對于教師勝任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的勝任力評估體系往往側重于學科知識、教學技能與價值觀培養,忽視了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素養和能力。在“大思政”育人的宏觀背景下,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提升,超越了單一心理教師的專業范疇,而成為全體教師共同肩負的時代使命。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一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面向中小學班主任等開展個體心理發展、健康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全覆蓋培訓。面對這一新形勢,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評估教師勝任力,使其更有效地應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挑戰。
一、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價值意蘊
(一)觀念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教師角色再定義
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提升不僅是對心理教師專業能力的強化,更是對全體教師教育角色的重新定義和拓展。面對中小學心理咨詢服務資源的緊張現狀,教師角色的轉變顯得尤為關鍵。首先,心理教師的人力資源配置與現實需求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部分中小學校沒有配備心理專職教師,難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全面的監控和指導。其次,心理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頻率和深度受限,導致他們難以在第一時間洞察到學生的心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角色變得不可或缺,他們往往會成為學生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轉介的關鍵環節。最后,心理教師在處理學生信息時,常常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對學生的家庭背景、學業表現等信息缺乏了解,使得他們在面對學生嚴重心理問題時,難以獨立作出有效的干預。此時,班主任的家校合作能力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角色重塑:教師勝任力的心理教育轉向
傳統意義上,教師往往被人們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而忽視了其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隨著社會對個體心理健康重視程度的提升,教師必須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輔導者、干預者、合作者與研究者。第一,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知識,提高心理素質。第二,教師應掌握基本的心理輔導技巧,及時發現并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第三,教師應在學生面臨心理危機時迅速采取行動,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第四,教師應與家長、學校心理輔導老師以及專業心理醫生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第五,教師應積極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通過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三)多元維度: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內涵界定
在探討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內涵與價值時,我們不禁要思考,究竟何為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簡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其本質在于教師對心理科學和教育實踐的深刻理解與融合應用。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培育,涵蓋了專業知識、教學技能、情感關懷和道德責任等多個層面。這種勝任力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學生的個性發展、心理健康、校園文化建設以及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緊密相關。其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功底,更強調其在教育實踐中的靈活運用與情感投入。其中,專業知識是勝任力的基石,要求教師了解心理學原理,洞察學生心理動態;教學技能是對知識的巧妙轉化,要求教師能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精準教育;情感關懷是勝任力的核心,要求教師以同理心洞察學生內心,以耐心和關心營造支持性的教育環境;道德責任是勝任力的靈魂,要求教師堅持教育公正,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框架理路
(一)核心要素
首先,對于教師而言,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需求較為特定和精專。換言之,他們不需要成為全能型心理教師,但應具備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干預技能,以應對日常教學中的學生心理問題。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勝任力特征涵蓋了個人素質、工作態度和工作技能三個層面。有研究揭示了這些特征的具體內容,包括親和力、個人品質、思想創新以及專業技能等。另有研究從宏觀角度將勝任力概括為專業知能、素養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其次,教師心理健康勝任力模型是一個全面的多維度框架,它不僅著眼于教師的個人發展,更致力于提升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綜合能力。審視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的現實狀況,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四個核心要素尤為重要。第一,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是保證教育品質的根本。教師需通過有效的壓力管理,確保自身心理健康,這樣才能以充滿活力的狀態,為學生提供堅實的情感支持。因此,必須重申教師自我關懷與壓力調適的重要性。第二,識別、干預并及時轉介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捕捉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給予援助,或引導學生獲取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第三,學科融合心理育人課程的設計能力不可或缺。教師將心理學知識融入學科教學之中,不僅有助于心理知識的普及,更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心理韌性,增強他們的自我認識與人際溝通技巧。第四,教師從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接收者轉為創造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評價與領導工作。
(二)層次結構
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模型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結構,見表1。
一是基礎能力,包括對心理健康基本概念的理解、對常見心理問題的認識,以及基本的師生溝通和傾聽技巧等。
二是核心能力。這一層次的能力要求教師能夠在理解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情感支持、心理輔導和沖突調解。核心能力強調的是教師在實際教育活動中,如何將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針對當前學生心理健康的普遍問題要有一套應對策略。
三是高階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危機案例的心理危機干預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以及對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深人研究??蓪⑵淇偨Y為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力、評價力、領導力。教師具有高度的專業素養和應變能力后,能夠在復雜的教育情境中準確判斷、有效干預,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精準和深入的心理健康支持。
三、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實踐路徑
在當前教育生態的深刻變革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的提升已成為一項緊迫任務,不僅關系到青少年“拔節孕穗”階段的全面發展,更關乎“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與《行動計劃》的有效落實。基于前文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勝任力“三階段橫向模型”(基礎能力、核心能力、高階能力),本研究進一步回答如何構建縱向能力發展框架的問題,從能力建構的底層邏輯出發,結合我國中小學生態環境提出以下路徑。
(一)夯實基礎能力的建構機理
首先,學校與教研機構應著力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培訓。要注意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的差異化設計,增強培訓效果,避免徒增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負擔。例如,學??梢园磳W科、教齡分層設計課程,對于新手教師側重心理問題識別(如SCL-90等心理篩查量表使用),對于資深教師強化家校溝通技巧(如非暴力溝通模型)。此外,為提升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專業能力發展的認可度,學??梢砸搿拔⒄J證\"機制,在教師完成模塊化學習后授予其數字徽章,形成可視化的能力圖譜。
其次,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教師心理健康支持的雙向機制。在關注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同時,同步完善教師心理健康保障體系。例如,推行教師“心理晴雨表”制度,每月通過匿名量表監測教師壓力指數,對高危群體啟動“心理休假一咨詢介入一團隊支持”三級響應;設立“教師心靈驛站”,由接受過專業培訓的骨干教師輪值,提供保密性傾訴服務,將此機制與“微認證”結合,教師參與心理援助可累計“心靈導師”積分,用來兌換學術會議參會資格等發展資源,形成“助人與自助”良性循環。
(二)制定核心能力的賦能機制
首先,以實際工作需要引導教師能力發展。例如,當前家校溝通問題是很多新手教師面對的難題之一,學校可以組織教師編制《家校心理溝通指南》《溝通有效性讀本》,提供傳統文化語境下的溝通話術。學校通過相關工作的引導,達到促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的目的。
其次,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對教師育人工作的智能化支持。當前教育數字化轉型為教師能力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智能化輔助工具可賦能教師實踐。例如,搭建人工智能心理助手平臺,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師生對話記錄,自動識別學生情緒波動的關鍵詞(如“絕望”\"失眠”),向教師推送預警信號及應對建議;或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實訓軟件”,內置虛擬學生角色模擬突發心理危機場景,讓教師通過語音交互、決策選擇等方式完成沉浸式演練,系統實時生成能力評估報告并推薦改進方案。
(三)建立高階能力的發展范式
首先,通過校際合作構建區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庫?;跀底制脚_促進案例庫標準化,即按照心理問題類型、干預難度分級標注,方便教師查找有針對性的資料。此外,配套案例解析三維框架,包括情境還原(What)決策分析(How)、倫理反思(Why)三個維度,建設心理健康發展的專業支持資源。
其次,針對當前中小學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工作中的普遍問題,學??膳c校外機構或高校合作開展研討會,或者參與課題申報活動。研究主題有如何明確教師與心理專職教師、校醫、社工的職責邊界,如何明確心理危機發生后的“黃金72小時”的標準化流程等。教師可通過項目式研究,探索有關工作的破解思路及方法。
參考文獻:
[1]全麗娜,李靜,萬夢玲.中小學心理教師危機干預勝任力現狀調查及策略建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5(3).
[2]劉玉敏,王元元,趙嘉,等.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力模型建構及問卷編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4(12).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