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面對重要指示,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成為應有之舉。然而,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優異與否直接影響思政課改革創新能否取得預期成效。近年來,隨著高校職稱評聘、考評等工作日益與科研成果緊密相關,諸多高等院校都有“重研究輕教學”的傾向,導致“科研”逐漸成為高校教師工作的核心。在此背景下,“關注教學”“教研一體化發展”等呼聲日益強烈,高校思政課教師重塑“以教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使高校思政課教師發展教學學術能力成為行動自覺,是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之路。
一、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基本內涵
(一)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概念闡釋
教學學術能力是指在教學學術理念指導下,按照學術研究方法進行教學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和能力,同時也是教學能力和學術能力的結合。隨著博耶首次提出“教學學術”概念,之后關于“教學學術”的相關探討也從未停正。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教學學術能力的描述性定義開始逐漸清晰。一方面有學者認為“教學學術能力是教師以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為基礎,在教學活動中展開教學的研究、交流以及反思的一種能力”;另一方面有學者強調“教學學術能力是思政課教師以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為學術研究的對象,并通過課程開發和課程設計等實現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有效傳播、拓展和建構的能力”[3;還有學者認為“教學學術能力包括教師對教學要素的研究能力、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與教學遷移能力、對知識的拓展與建構能力、對教學問題的反思與處理能力、對教學研究成果的應用能力等”[4]。由此可知,教學學術能力是以教學觀念、教學知識為基礎,依托教學實踐,實現教學能力和學術能力相互融合的一種能力。而高校思政教師教學學術能力,更加具有研究的聚焦性,強調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發展與學術發展的共榮并進,是在思政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漸體現出的教與學互為反哺、相互融通的過程,其中所體現出來的能力更能凸顯思政課教學的學術性與價值性。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基本內容
1.形成教學學術認識的能力
一方面,包括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發展起對教學學術的敏感和認識能力。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他們必須利用好每一次的教學實踐機會,通過自我學習、參與教研交流以及接受專業培訓等多種方式,來提升自己在教學領域內的學術意識。這些活動可以幫助教師們更好地理解學術研究與教學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加精準地把握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持續深化對教學學術的認知能力。它要求教師能夠將教學與科研從之前看似對立或分離的狀態轉變為兩者的統一與融合。這種轉變意味著教師不僅要以教授知識為己任,而且要深入探究知識背后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意義,使教出的課程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達到“學與術”的層面。
2.運用思政教育研究的能力
作為思政教育者的思政教師們,應能夠精準地察覺并識別思政課授課過程中發現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種能力不僅是開展有效研究的前提,更是奠定研究基礎的基石。進一步而言,開展自我研究同樣是教學研究素養的重要展現。思政課教師要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嚴謹規范的學術研究活動,深入探討和分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這樣的研究活動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也能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進而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
3.創新多樣成果產出的能力
該內容強調在思政課教學領域中,成果的產出應具有創新性和多樣性。創新性不僅體現在內容上,還表現為形式上的創新。為實現這一目標,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豐富其成果產出。具體而言,多樣性的成果可以是教學論文、學術課題、專著等傳統文本形態的產物,也可以是教學設計、案例分析、反思等多種實踐形態的展現。通過這些具體的外化形式,思政課教學的專業知識得以系統地呈現出來,并能指導實際的教學活動。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發展困境
(一)盲目追求效率,觀念認知存在不足
思想政治課教師對待其教學與科研的態度,深受其對教學工作重要性及價值認知的影響。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存在著對教學科研價值認識不足、教學科研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尤其近年來,部分高校通過“突擊招聘”“快速配齊”等手段,在短時間內滿足了擴大規模的要求,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例如,部分新入職的教師在政治信念、理想信念和學科思維上可能存在重視不夠,把關不嚴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只注重科研,甚至把思政課單純的認為是一門“公共課”“水課”。這些教師往往自詡為“學者”,脫離了“教者”的角色,他們的科研素養在不斷地提高,但在教育和實際教學上的造詣卻沒有絲毫的提高。教學和科研并非對立和不相容的關系,它們各具優點,是一種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大學思政課教師要正確理解并把握好教學與科研之間的辯證關系,拋棄把兩者割裂、對立、偏袒任何一方的思維與行為,才能更好地促進自身的職業發展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二)缺乏良好氛圍,組織建設尚不健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缺乏開放、協作的精神
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組織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國大學思政課教學的學術共同體尚未形成,各院校、各院系之間的協作力度不夠,教學與學術合作的常態化和制度化還不夠健全。各學科的教師在教育和學術上的交流較少,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研究的力量也不平衡。
2.思政課教研室在教學科研職能上被邊緣化
高校思政課教研室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許多大學都把重點放在硬件建設上,而忽視了教研室的建設和管理。教研室工作主要是處理行政事務、處理一般的教學事務,脫離“教研”的內核。
3.思政教師培訓的針對性不足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提高隊伍素質的重要手段。就大學思政課教師而言,在教學能力競賽觀摩、信息化授課手段提升、學術講座、課題申報等方面,都過于單一,忽視了教學和研究互相融合的基本條件,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培養效果的提高。
(三)囿于固定形式,治理結構有待優化
一方面,部分教師只注重科研成果,忽視了對“隱性”成果的重視。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學術研究對學生思想引導與價值建構的教育效果由于顯性弱、計量標準不明確、難以量化等原因,難以將其轉化為教師的競爭優勢。高校雖已開始注重學術教學,但多數仍停留在“課題化”“獲獎化”“論文化”的量化指標上。在此情況下,盡管教師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受聘的,但其評估的主體是“研究者”。這既對“立德樹人”角色的認同和歸屬感相悖,又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有志于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的思政課教師的熱情和信心;另一方面,教師本身只注重理論成果,而忽視了實際工作中的無形成果。就學校層面而言,大學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盡管已有關于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標,但教師能否運用科研成果來提高教育質量與教學成效的評估還不夠完善。這就導致我國高校思政課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缺少了與之相適應的資源支撐,未能建立起制度化、規范化的教學學術資源保障機制。
三、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內化教學學術理念,提升教師教學學術研究的思想認知
在高等教育的殿堂中,思政課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知識傳遞者,更是引導學生思考、啟迪心智的引路人。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專業化發展旅程上,教師教學學術理念上的成熟成為實現這一使命的核心樞紐。要培養和強化這種教學學術理念,思政課教師必須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出發,不斷深化自己的專業理解和教學方法。教育理論幫助教師在實踐中建立起對教育過程的理解和尊重。在此基礎上,思政課教師將逐漸意識到,教育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一個包含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維度要素的復雜過程。思政課教學的復雜性在于它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同時也要能夠將這些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并接受的觀點。這就需要教師們在教學中采取更為專業的姿態,既要引領學生深入探究理論的導師,又要在關鍵時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為“培養學生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導者,而不是將自己的理解告知學術的講述者”[5]。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懂得自覺地去探索如何應用教學知識。顯然,如果沒有教學學術,沒有對教學規律的不斷研究和探討,單憑經驗,則難以對思政課教學所面對的新形勢、新問題、新需求和新挑戰作出反應,更別說成為一名合格的思政課教學專家。
(二)積極開展行動研究,助力思政課教師教學學術相互融通
行動研究,作為一種教育領域中的研究方法,強調通過個體或集體行動者在實踐過程中所進行的持續探索與反思。這種研究模式倡導研究者不是坐在書齋中,而是要積極參與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通過系統的計劃和步驟執行,確保每一步都有明確的目標、監督和反饋機制,最終達到自我反思的目的。借由多輪的正反饋,在理論與實務的交互作用中,不斷鞏固有效的教學方式與經驗,并改善其缺點。在教學過程中生成教學經驗和學術成果,讓它們更好地服務于教育實踐,實現以教學帶動研究、以研究促進教學的良性循環,讓教師在實踐中開展學術研究。最關鍵的是,行動研究生成成果的交流與公開,以及同行評審過程,這兩者共同構成了教育行動研究的核心特征。教師們需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現給同行,并通過開放的討論和反饋,來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學術路徑。同行評審則確保了研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促進了高質量學術交流的發展。這種由內而外的自我超越和專業成長模式,正是教育行動研究所倡導和推崇的。在分享科研結果的激勵下,思政課教師更有責任感、使命感,能主動地在理論學習與教學經驗之間找到契合點,并把二者結合到教育實踐中去進行研究,以此促進教師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學術科研的結合。
(三)完善相關制度供給,營造相關良好教學學術的發展環境
思政課教師是大學人才隊伍中的一員,由于其特殊性,更要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完善對思政課教師的評價體系,要做到“破”與“立”并重。大學思政課教師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專業教師而言,有其自身的特點,其教育有效性更多地反映在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有著明顯的個性特征和復雜的內在隱性,因此,很難對其進行定量評價。為此,大學要根據自己的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的狀況以及綜合的教學研究能力,立足于思政課教師隊伍工作的特殊性,在遵循育人效果的前提下,立足于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成長,探討建立一套符合思政課教學規律和內在需求的多元化的考核評估工作體系,重點突破對教師考核方式、考核內容、考核標準、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尤其要打破“非此即彼”的思路,既要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也要有一個符合學科發展和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的考核標準,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另一方面要為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高校要對思政課教師的實際問題,如住房、醫療、子女上學、個人發展等方面給予有力的支持,構建起一支全體思政課教師“有路可走、無路搭橋”的工作格局,讓學校真正成為教師事業發展的一個平臺,一個成長的環境,一個發展的空間,讓他們更具獲得感和幸福感,能夠安心工作,為培養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而努力。
結語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大學思政課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其教學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的提升顯得尤為重要。要想在這場教育革新的浪潮中不落人后,思政課教師們必須深化對教學理論的理解與掌握,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進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尋找提升教學質量的新路徑。高校思政課教師應不斷深化認知,攜手并進,共同推動“教學學術化”理念的貫徹實施。通過持續的教學研討、學術交流和課程創新,使教學活動與科研活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才能在確保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1.邵陽市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2024年度一般立項課題項目《共生視域下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的共生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4YBB33);2.2023年度邵陽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項目《共生理論視域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培養的內生邏輯和實踐路徑》(項目編號:23JG004);3.2021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項目《湘籍革命家李維漢民族區域治理思想研究》(項目編號:XSP21YBZ12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余蓉,劉家璇.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N].湖南日報,2024-09-12(002).
[2]耿冰冰.大學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內涵[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17-18+8.
[3]劉喆.什么是大學教師“教學學術能力”:內涵與發展路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10):54-64.
[4]陶磊,汪萍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2,(11):69-74.
[5][美]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譯:閆寒冰等.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