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尤其近年來國內外輿情頻發,新時代大學生面對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高校作為思想文化教育陣地,守好思想政治安全底線成為新時代重大使命。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全國各高校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認同、是非辨別力、家國情懷、社會擔當等素養,成為比以往更加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而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認同與自信成為培養其他素養的基礎和核心。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就要持續推進語言文字工作,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因此,如何有效地將高校語言文字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合理性
(一)文化自信視域下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源性
文化是人類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以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的一切活動。如果說文化是一種社會意識,那么思想就是體現整個文化體系內涵要義的理性認識。“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因此,語言文字則是傳承思想文化的客觀實在。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本民族文化充分肯定、認同、傳承和發揚的前提。作為思想文化教育陣地,高校應自覺承擔起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使命。中國人民語言文字百年發展大業初步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書同文、語同音”的夢想,語言文字事業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事業同向同行,共同推進,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奠定基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2]。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弘揚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等,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家國情懷、社會擔當等素養。從理論基礎角度講,語言文字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來源相同。
(二)高校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契合性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強調,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早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提出“兩個鞏固”的戰略思想,從全局高度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定位,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戰略旨向。可見,二者的價值導向都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地位,即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大學生的頭腦,讓大學生明確認識到社會主義文化的博大精深。
當代大學生是弘揚社會主義偉大精神的主力軍,是未來中國文化的創造者之一。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培養、引導大學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客觀實在作用于思想認識,在精神層面產生文化共鳴,激發更深層面的文化自信,激勵大學生自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形成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覺性,從而承擔起時代賦予中國青年的重任[3]。
(三)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一致性
新時代賦予了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側重點的新使命。從貫徹國民教育始終的要求出發,二者同向同行,協同發展。以下共同目標成為二者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時代要求相結合,不斷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闡釋和現實升華,充分發揮中華優秀思想文化鑄魂育人的關鍵作用,引導大學生自覺增強文化自信;(2)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社會擔當的時代新人。通過幫助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自覺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文化,自覺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4;(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思政改革的實際效果。通過育人形式、元素與內涵的不斷拓展,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課程思政改革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創新[5],使學生思想素質得到質的飛躍,并在此過程中,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創新發展,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此外,高校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還存在互補性。在以往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容易陷入照本宣科、被動開展的發展誤區,通過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突破發展僵局,服務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切實增強國家語言文字服務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通過二者融合,進一步拓寬育人時空,提升思政育人的高度。
二、高校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語言文字工作對各項事業,尤其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服務功能已得到認可。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的實施使中國傳統文化回歸大眾視野。高校始終是語言文字戰線的重要陣地。但是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融合仍然存在需要被正視的困境。就目前現實情況看,二者融合發展的力度尚有不足,以文育人的實效性還有待加強。
教育部2019年公布《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對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狀況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總體上擁有積極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不關心或質疑的現象。在百度問答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課有沒有必要上”等問答達到1000多條。其中近一半網友持消極應付的態度。在知乎平臺,對大學生為什么不喜愛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也引發過討論,其中大多數人贊同的觀點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總感覺離生活很遙遠,高高在上,對我的生活也沒有太大的幫助”等[。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忽視學生個體之間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忽視學生的直接體驗。因此學生感悟不到知識點與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當問到學生們“四風建設”是哪四風,有很多同學都可以回答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但當問到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到杜絕“四風”問題,很多同學無法將其與自身實際相聯系,也就無法落實到以后的生活實踐中。而語言文字工作融合思政教育,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
目前,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為:
(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存在局限性,未充分利用語言文字工作活態傳播方式,第一、二、三課堂的融合度不高。單純的嵌入式教學、拼接式教學只能將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導致育人效果不佳,缺乏實效性;
(2)高校對待語言文字工作的態度有待提升。學校語言文字工作長期存在兩種傾向,首先是語言文字育人局限于課堂教學與科學研究,未從日常生活維度充分挖掘其社會服務能力;其次是將語言文字工作作為學校管理邊緣工作開展,未與思想文化宣傳工作充分融合,使語言文字難以發揮育人實效;
(3)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育人工程,需要全方位支撐,如校園文化建設、課程資源開發、媒體資源運用、校外資源引入、文化交流活動開展、項目研究等。
三、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高等院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優勢,整合國內外多領域育人資源,以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為核心,立體化設計學校語言文字工作,提升語言文字服務能級,不斷加強語言文字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力度,將學校語言文字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將語言文字工作與專業人才培養緊密融合,打造具有不同高校自身特色的系統化工程,為高等教育打上中國底色。
(一)專業建設與文化傳承融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積極提升課程思政建設內涵,以語言文字為支點搭建通識課程平臺,將傳統文化教育深度融入現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語言文化課程開發。比如,上海商學院積極推進商文化課程群建設。開設《商道中國》《中國商業文化史》《滬商大義》等商文化系列課程,把語言文字工作與課程資源建設相結合,引導商科學生形成對中國傳統商文化的認同感與敬畏心;科學規劃《時事經典英文講讀》《商務英語翻譯》《中日文化比較》等課程,使學生“從語言中學文化,從文化中學語言,從學習中悟商業哲理”。
(二)打造文化品牌,建構學校一社會聯合育人體系
積極提升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育人層級,通過舉辦或參與大型經濟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情,提升文化自信。打造語言文字文化品牌,營造中華優秀文化學習氛圍,例如央視品牌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全國各地區大中小學校均參與選手選拔活動,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等活動均已發展為炙手可熱的文化品牌。高??山梃b其建設經驗,積極推進學校文化品牌建設,推進學校與區域發展相結合;其次,深入推進經典文化下鄉工程,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同時,語言文字應積極服務區域經濟與城市文化發展,或以地區方言為突破口,推進方言文化傳播相關研討活動,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活動,例如進博會,組織師生開展進博會多語種志愿服務,提升語言文字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三)強化教師思政文化素養,切實提升教師思政育人能力
提升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教師是關鍵因素。學校應積極組織教師參加語言文字師資培訓項目及思想政治素養提升相關培訓,增強教師將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自覺意識與實施能力。選出培養文學名師,推向媒體平臺,提升影響力,從而逐步打造具備中華優秀文化底蘊的名師團隊,為思政育人提供師資保障。此外,學??山Y合自身專業科研優勢,組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團隊,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闡釋與創造性發展。例如,上海商學院的中華儒商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就是以中國商業文化及史料研究為切入點,推進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
(四)充分運用互聯網 + 模式,把握中華優秀文化話語權
積極拓展線上育人時空,語言文字賦能互聯網 + 專業課程建設。將專業實踐教學通過語言文字以當下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例如,上海商學院《電商直播》課程將課堂實踐搬上直播平臺,對學生主播開展網絡直播語言規范化培育,優化網絡直播環境的同時,通過助農扶貧直播項目提升學生的擔當意識與文化自信;將外語口語實踐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規范中國特色政治思想類經典文獻外語翻譯表達,同時加強對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利用新媒體平臺提高宣傳效應,探索中國思想文化全球傳播;此外,積極接軌信息化發展水平,助力科教興國戰略,培育“互聯網 + 語言文化”項目,創新優秀文化傳播方法,提升中華優秀文化認可度和影響力。
結語
高校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育人工程,必須以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為核心,強化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突出其實踐性、針對性、實效性,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立足辦學特色,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的同時,積極推進學校與學校、社區及國家發展戰略相融合,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語言文字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作的開展與研究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找準二者的契合點,既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又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達到以文育人又潤物無聲的效果。在思政育人中厚植文化基因,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和傳承紅色基因中增強“四個自信”,堅定社會主義信仰。
參考文獻:
[1]吳婷婷.情報學視角下白族大本曲信息資源的開發與保護[D].云南大學,2011.
[2]張尹.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關系構建[J].改革與開放,2018,(01):133-134.
[3]婁嘉琪.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11):88-90.
[4]王佳.文化自信視閥下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與滲透[J].漢字文化,2020,(22):142-143.
[5]馬晶.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23,25(02):58-63.
[6]薛雨濛.意識形態符號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對策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20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