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在日新月異的就業形勢下,培養美術人才的根本在于創造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提供審美服務、促進消費迭代等等。社會對于美術產品與美術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因此,為響應“新藝科”號召,發展更高層次的教育規劃,制定將高等美術技藝與其他知識融合創新的美術教育策略,以適應社會對高等美術人才的全新需求,勢在必行。本文充分探索“新藝科”背景下高等美術教育人才的培養方針,為未來推廣科學高效、可行具體的美術教育路徑提供了參考。
0引言
當下,由于經濟與人文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層次的追求與日俱增。而美術產品是社會發展繞不開的進步產物,當今社會需要更多創新型美術人才,推動經濟發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因此,高等美術教育應以提高人才質量為核心教育理念,將創新培養機制作為教育重點,利用完善的教學條件,以政策保障為支點,促進美術教育與工科、醫科、農科等學科交叉融合,積極投身美術人才的培養浪潮,提高高等美術教育對社會人才輸送的貢獻度,為美術教育事業發展做出充分貢獻]。
1“新藝科”背景下的高等美術教育概括
我國美術教育改革正隨著時代穩步發展。當前階段,為適應社會發展帶來的多元化經濟需求,滿足人們的審美變化,高校美術教育正積極探索創新路徑,并貼合人才發展需求不斷細化教育系統,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路徑。相比過往,“新藝科”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具有劃時代的特征,其與多領域知識的巧妙融合象征著藝術教育的全新嘗試,能滿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藝術需求,充分助力樹立文化自信。
2高等美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缺乏長效化培養規劃
由于美術的應用價值與存在領域被不斷調整與定義,現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也隨之不斷更新,最初的高等美術培養目標參考了多方元素的經典設計,融入了西方寫實主義觀念與現實主義原則,主張追求更加熟練的繪畫技巧。而后又經過幾次藝術思想改革。近年來,美術教育受技能培訓觀念影響,與多種培養目標糅雜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并存的趨勢。但在部分教育規劃中,高等美術教育仍存在教學方針上的不清晰,難以跟隨現實發展做出實在調整,缺乏長效性的規劃結構等問題,不利于人才發展進步。
2.2忽略了美術內涵建設
美術教育的實在目標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現階段美術教育更加提倡對人才技能的培養,積極提高美術技能。但在部分高等美術課堂中,由于缺乏對人才的多元化培養規劃,忽視了美術教育的根本培養方向,導致學生產生了較為刻板的藝術思維,對理論知識的吸收轉化并不熟練,缺少獨立、創新的創作能力,只會使用慣性思維去套用已有模式進行創作。在“新藝科”背景下,教師應明確高等美術教育的培育目的,對學生的美術思維進行充分訓練,明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思想,幫助學生把握藝術規律,提高藝術嗅覺,從而在美術領域實現全面發展2]。
3“新藝科”背景下的高等美術教育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3.1深化人才特質,突破專業特性
基于高等美術教育在培養目標上的模糊和不確定性,必須深化培養目標,明確培育方向。要遵循美術學科特性,將培養目標還原到具體情境中。應從長效發展規律出發,緊密貼合專業特性與現實發展趨勢,定制專業化獨特化的培養計劃。應深入挖掘人才的發展潛能,尋找知識理論、教育活動、市場需求間的平衡,盡量避開較為片面的培養目標,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同時,美術作品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能映射現實,通過深化“新藝課”背景下的美術教學的現實需求,能推動當代美術教育的精神建設發展,以現實生活為教學藍本,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打破傳統知識壁壘,開創優秀的學術布局與創新機制,將學生的實際藝術需求進行串聯,借鑒不同時代下優秀技術技能的特點,完成對理論知識、美術思想、實踐活動的全面突破。構建多元化信息時代下出色的人才教育模式,緊緊貼合學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凝練成深層次、高水準的培養策略。
3.2緊跟時代步伐,融入傳統文化
相較于其他專業的教學,藝術專業教學應當更注重創作實踐,創作實踐是藝術人才在社會上立足與發展的資本。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與高校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促進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首先,國家要結合實際,通過提供政策及資金支持,規范和促進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并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學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教師應將學生的技能訓練與實踐活動有效結合,幫助學生優化知識吸收途徑,解決實際學習問題。其次,教師應實時順應社會變化,調整培養策略,在鍛煉學生美術技能的同時提升其文化素養,幫助學生以其他角度觀察美術、審視自我。
“新藝科”背景下的高等美術教育應圍繞經濟文化變遷而優化,清楚把握好藝術教育與社會的聯結,以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為立足根本。時代的發展就是民族的發展,文化是民族發展的精神所在,美術教育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并對其中的觀念進行現代化轉化,充分推動傳統文化在美術教育中的繼承發展,充分彰顯我國藝術文化走向國家舞臺的競爭力,完成從技能培訓到就業發展的價值轉型,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戰略性教學對策,堅持以弘揚傳統文化作為美術教育的發展基礎,實現藝術教育與時代發展的充分結合,為高等美術教育注入更加鮮活的動力。
3.3立足問題根本,打造文化校園
美術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首先要準確地認識美術人才教育的特殊性。藝術學科屬于獨立學科,其學科建設、管理體系、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均有別于其他學科。美術人才培養強調原創精神,注重獨立思維和個性張揚的訓練。因此美術人才培養模式就應該圍繞上述目標進行構建。校園作為重要的日常學習生活環境,其文化建設與環境布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學校應把握住這一人才培養關鍵,積極創新建設校園文化,利用碎片化時間滿足學生的審美發展需求,為學生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例如,學校可設置一處由學生自由發揮創作、涂鴉、裝飾的空間,并舉辦相應的創作活動,為學生豐富課余藝術生活,營造校園藝術氣息。同時,學校也可開展線上的校園藝術平臺,鼓勵學生在平臺上互相交流創作心得,分享藝術作品,并定期在線上平臺展示校內的優秀藝術作品,帶動學生前往藝術創作區域參加活動,完成線上線下活動的良好循環。學校也應積極開展藝術研討會、藝術晚會、藝術比賽等相關活動,促使學生主動為校園藝術氛圍出一份力,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表現與校園文化特色設計出對應的口號與宣傳語,再將這一文化概念融入進校園大小活動中,從而全面提升校園文化品質,有效推動人才素質提高。
3.4培養創新能力,強調個性發展
培養創新能力是新時代背景下重要的人才培養課題,在“新藝科”背景下,培養人才不應是按部就班的,高等美術院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并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深刻變革,形成新的人才質量觀,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將培養創新型人才明確到人才培養的目標里,將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列為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及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在強調職業訓練的同時兼顧綜合素質、獨立自由的人格、開闊的藝術視野的養成4。
同時,在設計培養創新能力的活動時,應注意學生間不同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教學調整,使美術學習不再是單調的模仿活動,而是讓學生獲得豐富多樣的精神體驗,并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從而提升美術素養。例如,基于“新藝科”背景下的教學理論,將藝術教育活動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比如與文科結合,借助藝術抒發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現象問題,積累創作素材?;蚴桥c工科相結合,將藝術與發達的現代科技相結合,探索藝術創意產業的發展前景,緊隨科技發展浪潮,在美術教育中推行大數據、云計算等科學技術,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藝術水平。也可將美術與農科結合,引導學生投身到宣傳特色鄉村文化的道路上,為農副產品、鄉村自然風貌、鄉村手藝等做出美術改良,借助藝術創意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從而助力鄉村發展,并使得自身取得良好的藝術進步。
3.5加強師生互動,探索成長空間
教育是一項師生共同進步的活動,因此,在設計高等美術教育的教學策略時,應充分考慮到師生互動的環節,注重與學生的共同探索,積極探索如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意愿的培養策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注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環節中,聆聽學生反饋的真實意見,對當前教學環節進行補全,并采用更加客觀、人性化的評價機制,借此改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意識[5]。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走出校園感受美術教育的多元化。比如在博物館、城市規劃館等地感受藝術與農科的結合,或是在心理醫院中觀察藝術心理療法的表現,借此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藝術意義,并鼓勵學生參與到后續的教學活動設計中。聽取學生建議優化教學結構,采用真正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對于參與到教學改革中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與贊賞,并借此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為學生提供表達與反思的機會,改善學生的學習觀念,從而推動達成教學目標。
4結語
綜上所述,“新藝科”背景下的高等美術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高等美術教育應充分探究當代社會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總結歸納美術學科的發展規律,把握良好的藝術轉化風向。因此,基于以上要求,應將技術訓練轉向人才核心素養培育,借助良好教學目標將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結合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美術學科優點,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全方位發展,培養新時代“新藝科”背景下的優秀美術人才?!?/p>
引用
[1]黎嬋.淺談新形勢下高等美術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美術教育研究,2019 (7):138-139.
[2]高宇.高等院校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頤[.成才之路,2020(11):4-5.
[3]丁麗莉.新形勢下高等美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企業導報,2015(2):121+119.
[4]于躍波,高芳.高等美術院校通識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陜西教育(高教),2021(2):67-68.
[5]李婭萌.高職院校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中國民族博覽,2022(14):94-97.
作者簡介:趙卿漫(1989一),女,河北廊坊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就職于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