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和健康意識不斷提升,更加注重食品標簽,挑選符合自身需求的食品。
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其中,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25)以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營養健康、維護消費者權益、規范行業生產和強化監管效能為目標,對食品標簽的多項標示要求進行了全面優化和升級。新標準給食品企業設置了兩年過渡期,將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實施。
此次食品標簽國家標準的修訂,距離上一次更新已經過去14年,這不僅將對食品行業產生深遠影響,也關系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新版食品標簽通則中,對預包裝食品的定義為“預先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容器中的食品”。根據定義,預包裝食品包括拆袋即食的各種零食糕點,也包括需要加熱處理的各類速凍食品、方便食品以及調味品,還包括礦泉水、果汁、牛奶等各種飲料。
和2011年版食品標簽通則相比,新標簽通則還新增了“也包括預先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以計量方式銷售的食品”的表述。“這一表述將商店那種以稱重方式出售的預先封裝在小包裝里的食品明確納入新版食品標簽通則適用的預包裝食品的范疇。以后,哪怕食品包裝再小,食品標簽也要遵照通則規定標示?!笨菩攀称放c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然而,隨著食品標簽信息的增多,一些中小尺寸的預包裝食品受版面限制,會出現標簽字號偏小的問題,一定程度上給消費者獲取食品信息帶來不便。為此,新版食品標簽通則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鼓勵食品生產企業在食品標簽符合通則標準要求的前提下,額外添加二維碼形式的數字標簽。消費者挑選食品時,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掃描數字標簽,就可以獲取食品標簽信息,甚至還可將字號放大或者選擇語音識讀。數字標簽還可以附帶講解視頻,方便各年齡段和有特定需求的消費者深入了解食品信息。
“食品標簽數字化以國家標準的方式落地,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次創新探索?!比罟怃h說。
據悉,目前日本、歐盟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在做數字標簽的推廣與嘗試,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國家衛生健康委于2023年啟動了數字標簽的試點工作,目前已經有100多家試點企業,涵蓋乳制品、飲料、包裝飲用水、方便食品、肉制品、植物油、糖果等主要食品類別。但總體來說,目前市場上有數字標簽的產品還并不多見。
“一個重要原因是提供數字標簽需要額外成本?!比罟怃h解釋說,“數字標簽展示的信息需要預先錄入企業自建平臺或第三方平臺,這需要額外的投入。對于食品企業而言,如果現階段提供數字標簽不能給銷售帶來足夠的好處,可能很難推廣。”
目前,新版食品標簽通則對數字標簽并不作強制性要求,只是鼓勵企業使用。阮光鋒認為,食品數字標簽的應用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為讓企業更愿意接受數字標簽,應當挖掘更多能吸引消費者的應用場景。
“食品數字標簽是一個新鮮事物,未來能產生多大社會效益仍需要各方一起努力,讓數字賦能消費者的高品質生活?!比罟怃h說。

幾乎每位消費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判斷一件預包裝食品是否過期或者即將過期,先要從包裝上翻找到“生產日期”再找到“保質期”,然后還要掰著指頭算一算。
此前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只規定預包裝食品必須標示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新版食品標簽通則明確要求企業應按照年、月、日的順序清晰標示預包裝食品的保質期到期日。
“食品標簽標示保質期到期日是目前國際上很多國家通行的做法?!比罟怃h表示,對于企業而言,增加保質期到期日,可能需要重新設計食品標簽的排版,或者要更換噴碼或激光打碼設備,產生額外成本。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有了保質期到期日,確實方便查看,在商店選購食品或清理庫存食品時,能節省不少判斷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食品標簽通則還規定,允許一些預包裝食品只標示保質期到期日和保質期,而不用再標生產日期。包括包裝物或包裝容器最大表面面積不大于20平方厘米和保質期6個月及以上的預包裝食品。前者是為節約版面空間,而后者又是為什么呢?
阮光鋒對此解釋,有些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喜歡比較生產日期,挑選更“新鮮”的。這樣的做法心理安慰大于實際意義,還可能導致一些產品因為生產日期早了一些就滯銷乃至被迫銷毀。允許保質期6個月及以上的預包裝食品可以不再標示生產日期,應當是出于引導消費者理性購物的目的。
“選購巴氏奶、低溫酸奶、面包等短保質期食品時,比較生產日期的做法倒也情有可原,但對于保質期6個月及以上的長保質期食品來說,只要是在保質期內,無論從安全性還是從食品品質的角度,都沒有實際差別,比較生產日期的做法真沒有必要。”阮光鋒說。

發現家里的預包裝食物剛過質保期幾天或一兩周,是繼續食用還是扔掉,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件讓一些消費者糾結的事情。為指導消費者在購買食品后安全合理地食用食品,新版食品標簽通則提出了“消費保存期”這一新概念,建議生產企業可根據食品特點及工藝標示消費保存期,作為食品在食品標簽標明的貯存條件下的最后食用日期,也就是建議消費者不要再吃的最后期限。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食品的保質期是基于最嚴格的食品安全以及最佳口味、營養等考量確定,并為確保食品安全預留了安全食用期。在符合貯存條件的情況下,即使某種預包裝食品超出了保質期,但仍在預留的安全食用期內,通常情況下只是口味或營養有所下降。因此,一些消費者可能會因不愿浪費食物而吃掉這些食品。消費保存期為這部分消費者劃出一條“警示線”。
阮光鋒特別提醒消費者,貯存條件對保質期至關重要。如果不按照要求貯存,比如食品已經拆封或者需要冷藏的被放在室溫環境,別說消費保存期,就連保質期也不能確保其食用安全性。
此次食品標簽通則的修訂也特別注重照顧對食品有著特殊需求的部分消費人群。
有研究顯示,近年來我國食物過敏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已成為影響食品安全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食物過敏不僅影響過敏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而預防食物過敏的核心在于阻斷過敏者與含有致敏物質食品的接觸。
舊版食品標簽通則僅建議食品生產企業對食品中的致敏成分加以提示,而新版食品標簽通則強制要求食品生產企業標示八大類致敏物質信息。新版食品標簽通則規定,當預包裝食品使用含有麩質的谷物(小麥、黑麥、大麥、燕麥等)、甲殼綱類(蝦、蟹等)、魚類、蛋類、花生、大豆、乳、堅果八大類食品及其制品作為食品配料時,需要在配料表中以加粗、下劃線等方式強調,或在配料表下方通過致敏物質提示語,提示食品中含有的致敏物質。今后,有相應過敏史的消費者在選購食物時能更快捷地排查配料中是否含有自己不能接觸的致敏物質。
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是說只要食品配料表里沒有這八大類物質就不會過敏。阮光鋒告訴記者,食物過敏原種類繁多,每個人對不同物質的過敏反應也存在差異,即使標簽里沒有標示這八大類常見致敏物質,也不等同于無敏食品。目前全世界也并不存在絕對的無敏食品。
對八大類以外的致敏物質以及在企業生產加工過程中(如共用生產車間、生產線等)可能帶入食品的致敏物質,新版食品標簽通則只是鼓勵企業加以標示,有特殊需求的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判斷。
阮光鋒認為,此次食品標簽通則修訂對食品行業以及消費者影響最大、意義最深遠的還是明確規定預包裝食品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不使用”“零添加”及其同義語等詞匯。
“‘零添加’并不是一個科學概念,本質上是一種焦慮營銷?!比罟怃h表示,目前一些產品濫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僅嚴重誤導和干擾消費者選擇,而且形成不公平競爭,造成對一些食品配料的污名化,甚至傷害到整個食品行業。
一種情況是產品宣稱不添加A,但添加了B作為替代品。比如有的產品宣稱“零添加蔗糖”來暗示產品低糖甚至無糖,但實際添加了果葡糖漿;有的產品宣稱沒有添加防腐劑苯甲酸,來暗示產品天然新鮮,但實際添加了同為防腐劑的山梨酸。另一種情況是產品原本就不需要添加或者應該就沒有的,也湊熱鬧標注“零添加”,比如滅菌產品聲稱沒有防腐劑;沒有任何甜味的產品聲稱“不添加甜味劑”等。
阮光鋒告訴記者,當前許多消費者追求“天然”、不喜歡食品添加劑的心理可以理解,但現代食品工業發展到今天,市面上絕大多數食品的生產加工都不可能完全脫離食品添加劑。目前國家監管部門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經過嚴格的風險評估,只要是合規使用并不會有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對此完全可以放心。

新版食品標簽通則還對于“無”“不含”等詞匯及其同義語的使用進行了限制,不僅要求使用這類詞匯時,其相應配料或成分含量應為“0”,而且明確規定不得用于食品添加劑、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規和標準中規定的不允許添加到食品中或不應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質。
“禁用‘零添加’就是重申‘允許使用的都是安全的’這個基本底線,引導食品行業將研發重心回歸到工藝創新和營養升級,而不是在既不代表更安全,也不代表更健康的‘零添加’上無效內卷?!比罟怃h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