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至都市大商超、下到農村小超市,如今,在食品飲料區,標注與“0”相關的產品比比皆是,低溫酸奶、調味品、飲品以及零食等產品更是重災區。
“稍有不慎,就被食品包裝上的‘0’添加和解釋文字所迷惑。”在北京市大興區某商超,正在挑選醬油的王女士對《中國報道》記者說,“沒得選,這貨架上幾乎都是‘零添加’醬油。但看看配料表也不是‘零添加’,反倒是下面有幾行密密麻麻的小字,無直接添加防腐劑等,這么標注有什么意義呢?”
記者走訪發現,當前,食品市場企業宣稱“零添加”主要存在如下亂象:標注“零添加”卻有添加其他食品添加劑;標注“零蔗糖”卻有不易識別的隱藏糖;法律法規中不允許使用的成分被標注“0”;用“0”“其他沒了”注冊商標誤導消費者等。
3月27日,最新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25)正式實施,明確預包裝食品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對食品配料進行強調。這場擾亂食品市場和消費者認知的文字游戲將在兩年過渡期滿后走向終結。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零添加”標簽看似簡單,很多消費者也非常喜歡買這樣的食品,但它藏著不少問題,不僅誤導消費者,還讓食品行業陷入一種“偽健康”的競爭怪圈,甚至對整個社會的食品安全和健康觀念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國家這次明確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宣傳用語,是非常及時且必要的。
記者發現,企業在標注“零添加”時,更多的是強調生產過程中不添加某一種或者某一類成分。以某款酸奶為例,標注“0阿斯巴甜、0安賽蜜”,但在配料表中標示有三氯蔗糖等同類甜味劑;以某款奶酪棒為例,標注“零添加防腐劑、零添加甜味劑、零添加穩定劑”,對于所標注的三個“零添加”,該產品注解為“防腐劑指山梨酸鉀,零添加防腐劑指本品未檢出山梨酸鉀;甜味劑指三氯蔗糖,零添加甜味劑指本品未檢出三氯蔗糖;穩定劑指六偏磷酸鈉,零添加穩定劑指本品未檢出六偏磷酸鈉”。
此外,部分企業對沒必要添加或不需要添加的成分進行宣傳。某款蘇打水曾在標注“這罐不添加代糖”之外,還羅列了不添加安賽蜜、木糖醇等在內的8種代糖。如今,線下市場難尋蹤影,不過在線上電商平臺,該款蘇打水在售賣時仍宣稱不添加8種代糖,并標注“不添加GB 2760中該類別允許使用的甜味劑,甜味劑含量為0”。
此外,蜂蜜、咸菜、果干、罐頭等食品根據產品本身的特性不需要添加防腐劑,但部分企業仍標注“零防腐劑”。以罐頭食品為例,根據舊國標(GB 2760—2014)除楊梅罐頭、竹筍、酸菜、食用菌、堅果類罐頭以及肉類罐頭中需要添加防腐劑外,其余罐頭均不可添加防腐劑。修訂后的國標(GB 2760—2024)規定,罐頭類食品不得使用防腐劑。
更廣為詬病的是,“0”“零添加”“其他沒了”被注冊成商標,這又進一步加深對消費者的誤導,部分企業也可能過度依賴“零添加”營銷。
食品標簽的核心作用是通過標簽信息,使消費者明晰產品本質,了解食品的真實屬性。相關法規明確指出,食品標簽的信息不得對消費者造成誤導。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不添加”“零添加”等說法對消費者造成“食品添加劑有害”“某種食物成分危險”等心理上的誤導,加重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焦慮和恐慌。
阮光鋒表示,“零添加”通常被企業用于強調未添加防腐劑、香精、色素、甜味劑等特定添加劑,但消費者分不清哪個是零,會認為“所有食品添加劑都是壞的”“某種成分很危險”。"實際上,所有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只要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本身就是為了保障食品安全,“零添加”并不會讓某種食品成為 “優等生”。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馬冠生表示,“零添加”這類文字游戲營造了一種“不添加、零添加”就是好食品的市場氛圍,但“零添加”不符合現代食品工業的真實情況。在現代食品工業中,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幾乎不存在,也不科學。

許昌市鄢陵縣市民宋先生平時大多買“零添加”產品。但當被問及“零添加”具體指的是什么、又添加了哪些成分,宋先生卻不得而知,“只是覺得標了‘零添加’,配料表短一些,食品就更健康。”
部分企業正是利用像宋先生這類消費者的“‘零添加’代表天然、安全健康”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對消費者形成暗示和誤導。
以糖為例,某款乳酸菌飲品標注“0蔗糖”,但配料表中添加了食用葡萄糖;黑龍江某食品公司生產的速溶豆漿宣稱“0蔗糖”,但配料表中顯示有麥芽糖漿。該產品注解:本品蔗糖添加量為0,產品名稱中無添加蔗糖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未將蔗糖作為直接原料添加到產品中,產品中每100g含有約6.5g蔗糖是原料本身所含有的。此外,部分商家標注“0白砂糖”,但糖分類眾多,其中食用葡萄糖、麥芽糖的升糖指數比蔗糖還要高。
阮光鋒表示,消費者往往認為“零添加”食品更健康,這會讓消費者對食品的健康屬性產生錯誤的認知。比如,有些食品標注“不添加色素”“零防腐劑”等,但可能含有高鹽、高糖或高脂肪成分,“零添加”會讓消費者忽略食品標簽上更重要的信息,比如營養成分表和配料表。
“真正的健康選擇,應該是基于全面了解食品成分,而不是被幾個字眼迷惑。這種信息不對稱讓消費者無法真正了解食品的全貌,只能被表面的宣傳牽著走。”阮光鋒表示,健康飲食的關鍵在于整體膳食的多樣和均衡,而不是單純追求某種食物、某一方面的“無添加”。如果消費者因為“零添加”盲目選擇這些食品、只吃這樣的食品,可能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傷害。
范志紅表示,“不添加”“零添加”等說法會誤導消費者的購買選擇。很多預包裝食品利用消費者追求“天然”、懷疑食品添加劑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聲稱吸引消費者購買,而讓消費者忽略產品其他方面的品質特性。實際上,不添加某些成分,或者絕對不添加食品添加劑,往往并不能使食品更健康、更安全,甚至可能造成微生物增殖風險增加或食品品質下降的結果。
“零添加蔗糖”實際用果葡糖漿(還是糖);“不加一滴水”實際配料水淋淋;號稱“0農殘”實際上原料做不到0檢出;“不加反式脂肪”實際并不存在反式脂肪這個配料;“0膽固醇”椰汁實際上植物性食品本來就應該沒有……
“只要稍微動動腦筋,市面上幾乎所有食品都可以掛幾個0,但這樣做沒有意義。”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表示,強調“零添加”就是對合理合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或其他配料的污蔑、抹黑和攻擊,是不公平競爭的手段。禁用“零添加”就是重申“允許使用的都是安全的”這個基本底線,引導食品行業將研發重心回歸到工藝創新和營養升級,而不是在既不代表更安全,也不代表更健康的“零添加”上無效內卷。
針對市場存在的“0”“其他沒了”等商標,北京市公衡律師事務所律師甘佳佳表示,企業注冊“0”相關的商標本身并不違法,但在實際使用時,因其同時宣傳“零添加”產品,易讓消費者產生概念混淆,可能對同行構成不正當競爭。商標的功能是識別商品或是服務來源,將日常表達中的描述性用語進行商標性使用并不規范。這類有歧義或容易誤導消費者的商標即使能夠注冊成功,日后商家在使用中也存在極大風險。如果商家使用有效注冊商標,給消費者造成了誤認的后果,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來規制此類行為;如情節比較嚴重,商家或將面臨罰款甚至停業整頓等行政處罰。
在范志紅看來,“不添加”“零添加”等說法可能扭曲企業的經營行為,不是通過提升技術、改善管理努力在提高產品感官品質、安全性質和營養價值方面下功夫,而是試圖用炒作概念、販賣焦慮的取巧營銷方式推廣產品獲得效益。“零添加”不能標注后,食品企業應在提高產品的感官品質、安全性質和營養價值方面下功夫,絕不能再試圖用炒作概念、販賣焦慮的取巧營銷方式推廣產品、獲得效益。
阮光鋒表示,部分企業為了宣傳“零添加”,可能會減少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投入,甚至在生產過程中偷工減料,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那些真正注重產品品質、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研發的企業,反而可能因為不搞這種噱頭而被市場忽視。長此以往,整個行業的創新動力都會被削弱,消費者最終也會為此買單。
鐘凱表示,“零添加”背離了食品工業發展的現實。大多數食品的生產不可能完全脫離食品添加劑,配料可以帶入食品添加劑,加工過程可能需要加工助劑。即使配料表沒有食品添加劑,產品里也可以有食品添加劑的同款成分,比如苯甲酸、山梨酸(植物天然含有)等。“零添加”實際是挖食品工業的墻腳,最終行業受損,消費者和全社會買單。
但“零添加”不會馬上消失。為了讓企業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已經印制好的標簽,同時也讓企業有時間進行新配方研發,國家標準發布后通常會有“過渡期”。鐘凱表示:“這個標準是兩年。兩年的過渡期內,國家鼓勵企業提前采用新標準,但企業可以‘賴著不走’,繼續按老標準生產,且產品在保質期內都可以合法銷售。多數食品的保質期在1年以內,但也有不少是兩年的(比如罐頭),因此理論上‘零添加’的產品還有3—4年(2+1或2+2)可以銷售。但不管怎么說,留給‘零添加’的時間不多了。”
不過鐘凱還有另外的擔憂,“零添加”不能在產品上標了,但這些產品依然會存在,比如傳播食品添加劑和某些配料的負面信息,占領用戶心智;在產品宣發物料、網店頁面、直播帶貨口播、導購員話術等場景宣傳“零添加”;甚至動心思在地方標準、行業標準里面找出路。此外,部分企業宣稱的“配料表干凈、配料表短”也隱藏著未知陷阱,即用香精香料、復合調味料、復配原料(比如固體飲料)、發酵物、提取物等方式隱藏(不標注)添加劑。
食品標簽是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窗口,最基本的要求是通俗易懂、有科學依據、真實準確,不得故意混淆、誤導或欺騙消費者。“一切與此相背離的做法,都應該堅決打擊。中國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第一個旗幟鮮明禁用‘零添加’的。但由于沒有前人的石頭可摸,還需要等待實踐和時間的檢驗。批評的聲音總會有,矯枉過正的地方也可以進一步優化。”鐘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