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從推廣食品數字標簽二維碼,到禁止使用“零添加”;從保質期標示更直觀,到營養標簽更易讀;從要求強制標示致敏物質,到配套一批檢驗方法標準……標準以強化全鏈條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為目標,將進一步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
食品安全新標準推動食品安全再升級,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入全鏈條精準化新階段。陜西以此為契機,強監管促落實,構建更高水平的食品安全體系,推動健康生活方式的全面普及,引領食品產業發展邁向更高能級。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25)將食品數字標簽正式納入國家標準體系,這一變革不僅標志著我國食品標簽管理進入數字化時代,更對食品安全溯源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產生了深遠影響。?
“監管部門可以借助數字標簽對食品生產流通等環節進行風險預警與防控。當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數字標簽系統可以精準定位問題食品的流向和涉及的消費者群體,方便問題食品召回。”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標簽突破了傳統食品標簽的版面限制,能夠為消費者和監管部門提供全方位的食品信息,推動構建完善的食品溯源體系。消費者增強了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和對食品市場的信任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了推動數字標簽的應用,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正積極作為,組織宣傳培訓,確保數字標簽有效實施;研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采用數字標簽技術;加強執法監管,監督數字標簽使用情況;加強消費者投訴處理,提供一鍵投訴等功能,快速響應消費者反饋。
新標準中對過敏原標示的強制要求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一規定明確指出,當預包裝食品使用含麩質的谷物、甲殼綱類、魚類、蛋類、花生、大豆、乳、堅果八大類食品及其制品作為食品配料時,需在配料中以加粗、下劃線等強調方式,或在配料表下方通過致敏物質提示語,清晰提示食品中含有的致敏物質。
食物過敏是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標示食品標簽是防止消費者食物過敏的有效措施之一。新標準對有食物過敏史的人群更加友好,是順應社會生活和百姓健康的人文關懷。
從食品安全標準整體框架看,這一規定是標準進一步升級的有力體現。強制要求過敏原標示,將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體系,使食品安全標準在內容上更全面、嚴謹。這也是我國以國際經驗為參照,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接軌的積極行動,彰顯了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看齊、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決心。
新標準要求預包裝食品的保質期以到期日的形式標示,同時規定保質期6個月以上的食品可不標示生產日期,僅標示食品保質期和保質期到期日。這既能讓消費者省去計算步驟、避免誤判風險,又能簡化長保質期食品的信息識別、減少食物浪費的潛在空間、提升信息可讀性與獲取效率,同時有助于優化消費習慣,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減少跨國貿易中的合規障礙。
對于食品標示監督管理,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已經先一步進行試點,總結了一些相關做法和經驗。2020年3月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在食品包裝標簽上增加食用期限標注的工作方案》,通過試點的方式探索開展食品標簽改革,2021年,該項工作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進,全省有3736 家食品生產企業開展了食用期限標注工作。
數字標簽的推廣應用、過敏原標示的強制要求和保質期以到期日形式標示,以消費者為出發點、突出人性化,體現著我國食品安全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隨著《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與新版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等的同步實施,陜西市場監管部門將圍繞強化標準宣貫與技術培訓、構建精細化監管模式、完善責任追溯體系、推動社會協同共治等四方面構建全鏈條監管體系,確保新規落地見效,構建“制度供給、技術支撐、執法落地、 社會參與”的完整監管閉環。

新標準中與人們日常選購食品息息相關的過敏原標示強制要求和推薦標示消費保存期均設置了兩年的過渡期。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兩年的過渡期內,市場監管部門將通過舉辦專題培訓活動、多渠道宣傳等方式推動新標準的實施,同時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針對食品標簽新標準的實施對重點區域、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進行檢查。
新標準一方面推動著食品安全體系的升級,另一方面也在推動著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從強制標示營養素的增加,到“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的禁用,食品安全新標準正在引導我們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理性的食品消費文化。
營養標簽是了解食品營養成分、科學選購食品的指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25)要求,強制標示內容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飽和脂肪(酸)和糖兩項,將有助于落實減鹽、減油、減糖“三減”健康生活方式,方便消費者根據需要控制能量、脂肪、糖等的攝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肥胖問題日益突出,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更是成為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新標準營養標簽要求增加標示“兒童青少年應避免過量攝入鹽油糖”,更是體現了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
近年來,“不添加”“零添加”等食品標簽信息給消費者帶來很多誤導。事實上,食品標簽上寫著“不添加蔗糖”的食品,配料表中可能含有果糖、果葡糖漿等。為了避免誤導消費者,新版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實施后,預包裝食品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對食品配料進行特別強調,這對于培養更加理性、科學的食品消費文化有著積極意義。
不管是推動食品安全體系升級的細則,還是推動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的規定,新標準的落地是關鍵。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政府方面加強宣傳引導、完善監管機制、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方面主動學習培訓、加大技術投入、加強行業自律,市場方面提高消費者認知、促進市場競爭、建立行業聯盟,將會形成推動新標準落地的合力。
新標準在細節上的變化,對于食品產業而言,意味著進一步的提檔升級。比如發酵乳,在感官要求方面,原標準對風味發酵乳的要求為“具有與添加成分相符的色澤”,而新標準的要求則為“具有發酵乳或與添加成分相符的色澤”。這些細節改變背后,是我國對食品生產更加嚴格的要求。這對于食品生產企業而言,也意味著生產工藝等的改進和提升。
近年來,陜西食品工業發展迅猛,以乳制品、白酒、富硒產品3條重點產業鏈為先導,陜西正積極培育打造一批全國領先、特色鮮明的千億元級食品產業集群。陜西乳制品產業整體實力在全國排名靠前,奶粉產量在全國排名第三,液體乳產量在全國排名第七,2024年羊乳產業鏈總產值超465億元,居全國第一位。白酒產業擁有西鳳、太白、杜康等20多家白酒生產企業和500多個系列品種,西鳳酒2024年品牌價值達3336.83億元,位列中國白酒品牌前列。富硒食品形成10余個門類的產業體系,安康富硒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47.75億元。新標準的推行,將助力陜西食品工業健康成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新標準進一步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標準高度接軌,體現了我國在食品安全治理領域的科學化和國際化,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食品供應鏈的信任,推動中國食品“走出去”。

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陜西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核心領域,在推動食品“走出去”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中歐班列累計開通國際干線18條、“+西歐”集結線路26條,覆蓋亞歐大陸全境;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全面建成投運,2024年貨郵運輸量達29.05萬噸;TIR國際跨境公路貨運線路實現了陸空多式聯運。出海的全方位“黃金通道”,出口通關效率的不斷提升,助力陜西食品出口更快、更便捷。
4月份,一批洛川蘋果脆片從寧波港出發抵達越南胡志明市,陜西蘋果脆片首次進入東盟市場;在陜西楊凌綜合保稅區,8910罐富平羊奶粉順利完成清關手續并成功發運至香港……更多的陜西食品正在“走出去”,推動食品產業發展迸發澎湃活力。
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探索開展的食品標簽改革,使得陜西部分食品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增長。陜西紅星軟香酥食品集團標注食用期限后,當年端午節銷售額720萬元,同比增長14%。益海嘉里等企業集團以標注食用期限為示范,在全國50多個分公司整體推進,將陜西經驗推向全國。新標準的實施,將進一步帶動陜西食品產業提質增效。
截至3月底,我國已累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660項,包含2萬多項指標,涵蓋全部340余種食品類別。
日臻完善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推動我國食品安全體系升級的同時,也推動著健康生活方式的全面普及。以市場監管部門等為代表的“陜西力量”,正在以積極的行動推動新標準的實施,更好地規范市場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推動食品產業更進一步,為陜西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