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3;J6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4-0034-03
引言
在當今社會,音樂作為一種無國界的語言,其傳播方式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合唱藝術不僅是音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提升藝術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隨著音樂傳播媒介的多樣化,高職學生接觸到的音樂類型和風格也日益豐富,為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因此,從音樂傳播視角出發,探討如何提升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音樂傳播與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基本關系
(一)傳播媒介與合唱藝術審美的互動與影響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傳播媒介的多樣化極大豐富了合唱藝術的傳播渠道和表現形式。從傳統的音樂廳、廣播、電視,到現代的互聯網、社交媒體和移動應用,這些媒介不僅拓寬了合唱藝術的受眾范圍,也深刻影響了合唱藝術審美的互動方式。以互聯網為例,其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媒介之一,為合唱藝術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過在線視頻平臺,觀眾可隨時隨地欣賞到世界各地的合唱演出,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唱藝術魅力。同時,互聯網也為合唱藝術的創作和表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虛擬合唱團的興起,使得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歌唱者能夠跨越時空限制,共同演繹出動人的音樂作品。傳播媒介與合唱藝術審美的互動還體現在受眾的反饋上。在互聯網時代,觀眾可通過社交媒體、在線評論等方式,對合唱作品進行實時反饋和討論[1]。該互動不僅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也為合唱藝術的創作者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此外,傳播媒介的多樣性也促進了合唱藝術風格的多元化發展。不同的傳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能承載不同風格的合唱作品。例如,電視媒介適合展現大型、壯觀的合唱場面,而互聯網則更適合傳播具有創新性和實驗性的合唱作品。
(二)音樂風格與合唱藝術審美的關聯性
在音樂傳播視角下,音樂風格與合唱藝術審美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音樂風格作為音樂作品的獨特標識,不僅影響著作品的傳播效果,也深刻影響著合唱藝術審美的形成。以古典音樂風格為例,其嚴謹的結構、深邃的內涵和豐富的表現力,為合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在合唱表演中,古典音樂風格的運用能夠培養高職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藝術鑒賞力,使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提升合唱藝術審美能力。接受過古典音樂風格合唱訓練的高職學生,在音準、音色、節奏等方面均表現出較高的水平,且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藝術鑒賞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2]。該結果表明,音樂風格對合唱藝術審美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不同音樂風格在合唱藝術中的融合與創新,也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審美體驗。如,將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古典合唱作品中,不僅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還能使合唱藝術煥發新的活力。著名作曲家貝多芬曾言:“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這一觀點在合唱藝術審美中同樣適用。通過不同音樂風格的探索與實踐,高職學生能在合唱表演中感受到不同音樂風格所帶來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其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這種熱愛和追求將促使他們更加深人地探索合唱藝術的奧秘,不斷提升自身的合唱藝術審美能力。
(三)受眾反饋與合唱藝術審美的交融
受眾的反饋不僅是對合唱藝術作品的直接評價,更是對合唱藝術審美趨勢的敏銳洞察。隨著音樂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受眾反饋的獲取渠道也日益豐富,如社交媒體、在線音樂平臺、音樂會現場等,這些反饋為合唱藝術審美的調整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例如某高職院校合唱團在音樂會后,通過社交媒體收到了大量觀眾的反饋,指出古典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不夠自然,影響了整體的審美體驗。對此,該合唱團及時調整了曲目,增加現代感作品,并注重元素和諧統一。調整后,觀眾反饋積極,認為表演更具時代感和創新性。此外,反饋還幫助合唱團了解受眾群體的審美偏好。例如,通過在線音樂平臺的用戶數據分析,合唱團發現年輕觀眾更偏愛具有流行元素和節奏感的合唱作品。為了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合唱團在曲目選擇中增加了更多符合年輕人口味的作品,并在演出中加入了更多互動環節,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這種基于受眾反饋的審美調整,不僅有助于合唱團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也促進了合唱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二、影響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關鍵要素
(一)教育背景與課程設置
隨著音樂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以及教學方法的日新月異,我國高職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正在逐步優化。然而,在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方面,當前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境。從教育背景上來看,高職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這是其優勢。然而,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卻需要更為系統和專業地指導。進而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對合唱藝術審美教育的重視,將其納入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確保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在課程設置方面,高職院校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發展潛力,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合唱藝術審美教育課程[3]。如,在課程中開設合唱藝術欣賞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合唱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時,還可開設合唱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合唱表演能力。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資源。如,數字化音樂教學資源、在線學習平臺等,這些都可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便捷的學習途徑。同時,加強與國際音樂教育界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優秀的音樂教育人才和教學資源,也是提升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師資與教學方法
優秀的師資力量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擁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專業背景的教師團隊,能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和深人的合唱藝術審美教育。例如,某高職院校通過引進國內外知名合唱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不僅提升了教師團隊的整體水平,也為學生提供了與國際接軌的合唱藝術審美教育。這些專家教師不僅具備深厚的音樂理論功底,還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有效提升學生的合唱藝術審美能力。與此同時,教學方法的創新也是提升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傳統的合唱教學方法更注重技能訓練和模仿,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探索更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并且,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和便捷的學習資源,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合唱藝術審美教育中,學生需要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形成自已的審美觀念和風格。因此,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不同音樂風格、探討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和表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合唱藝術審美能力。
(三)社會環境下的文化氛圍營造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化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各種音樂風格和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音樂審美體驗。但是,這種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也帶來了挑戰,社會環境的變化對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影響體現在音樂傳播方式的多樣性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音樂傳播渠道日益豐富,高職學生可通過網絡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作品和風格。這種多樣化的音樂傳播方式,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音樂視野,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開放和包容的音樂審美觀念[4]。同時,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合唱藝術活動。例如,一些高校通過舉辦音樂文化節、合唱比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同時也營造了濃厚的音樂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氛圍的塑造,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此外,社會環境與文化氛圍對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影響還體現在音樂教育的創新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教育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一些高校開始嘗試將音樂傳播與合唱藝術審美教育相結合,通過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創新教學方法等方式,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這種創新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高職院校也要推陳出新,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加強合唱藝術審美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三、音樂傳播視角下提升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路徑
(一)加強音樂傳播與合唱藝術審美教育的結合
在尋求提高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時,將音樂傳播與合唱藝術審美教育緊密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進步,音樂傳播途徑變得愈加豐富和多元,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合唱藝術在社會各階層中的廣泛傳播,也為審美教育的深入推進開辟了寬廣的天地。高職院校可借助互聯網這一強大的工具,以及社交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快速的將優秀的合唱音樂和相關的藝術知識推廣給廣大高職學生,從而喚起學生對合唱藝術的學習欲望和熱愛之情。具體而言,高職院校可以運用各種在線音樂平臺,如廣受歡迎的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向學生推薦那些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合唱作品,讓學生在傾聽和品鑒的過程中,深入領略合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內涵。此外,高職院校還可開設線上合唱藝術課程,邀請國內知名的合唱指揮家、音樂教育家進行遠程授課,通過視頻教學、在線互動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合唱藝術審美知識。這種創新的教育方式不僅能極大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成果。通過這樣的路徑,有望培養出更多具有高審美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的合唱藝術人才,從而為我國合唱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5]
(二)構建完善的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育人體系
在構建完善的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育人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從多個維度出發,確保體系的全面性。首先,應強化音樂傳播與合唱藝術審美教育的結合,通過引入多元化的音樂傳播媒介,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不同音樂風格和合唱藝術的魅力。例如,定期組織學生觀看國內外知名合唱團的演出直播,或者邀請知名音樂家進行線上講座,分享其藝術見解和創作經驗,可提升學生的合唱藝術審美能力。同時,育人體系應包含系統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課程設置應涵蓋合唱藝術的基礎理論、技巧訓練、作品分析等多個方面,確保學生能夠在全面學習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藝術見解和審美能力。教學方法上,應注重實踐性和互動性,通過合唱排練、演出實踐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團隊協作能力[5]。此外,育人體系還應注重師資力量的培養。教師是育人體系中的關鍵因素,其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管理,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確保教師能夠有效地傳授合唱藝術的知識和技能。
(三)營造有利于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發展的環境
為了營造有利于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發展的環境,高職院校應加大對合唱藝術教育的投入,提供充足的場地、設備和資金,確保學生能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合唱實踐。例如,建立專業的音樂廳或排練室,配備先進的音響設備和舞臺設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華、鍛煉能力的平臺。同時,學校應加強與音樂產業、文化機構的合作,引入外部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通過舉辦音樂會、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可使學生接觸到更多元化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拓寬學生的合唱藝術視野,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和創作靈感。此外,學校還應注重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各類藝術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如,組織校內合唱比賽、音樂節等活動,可讓學生在比賽中鍛煉技能、提升自信。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創作、編排合唱作品,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藝術表現力。值得注意的是,高職院校還應關注社會環境對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的影響。通過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與合作,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展示平臺。如,組織學生參加各類音樂比賽、演出活動,可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技能、積累經驗。同時,積極推廣合唱藝術文化,提高社會對合唱藝術的認知度和認可度,能為學生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6]
結語
在音樂傳播視角下,提升高職學生合唱藝術審美能力需不斷探索實踐,構建完善教育體系并營造良好環境。合唱藝術審美能力提升需長期積累,高職院校應制定長期規劃,明確目標措施,并結合先進理念完善教育體系。只有重視合唱藝術審美教育,提供高質量資源,才能在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合唱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石金蕊.高職院校學生合唱訓練提升方法探究[J].大觀(論壇),2024,(03):163-165.
[2]李云鵬.高職院校學生合唱排練中聲音的訓練策略探究[J].藝術大觀,2020,(28):110-111.
[3]易美艷.高職學生合唱團聲樂訓練探究[J].藝術家,2020,(08):130-131.
[4]張佳蕊.高職音樂專業學生合唱教學優化探析[J].北方音樂,2020,(08):174-175.
[5]梁瑞云.高職院校學生合唱排練中聲音的訓練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23):127-128.
[6]易美艷.高職合唱團建設管理及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9,(22):278-279.
(責任編輯:麻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