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4-0046-03
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脈,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魂脈。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傳承并推廣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時代使命及歷史責任,因為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更是塑造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的基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擁有源遠流長、底蘊豐富的文化傳統,是賦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價值追求及民族性格,以及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2]
一、閩劇的歷史淵源、藝術特點及劇種融合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福建地方戲曲劇種,具備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福建地方戲曲劇種,具備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唯一用福州方言念白及演唱的戲曲形式,融合了如儒林戲、江湖戲、平講戲等精粹,形成了多聲腔的劇種特色,它以福州方言演唱、念白,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閩劇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演員通過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展現優美的身段,傳遞出人物的情感和情緒,使觀眾能夠深入理解劇情和人物。此外,閩劇還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優點,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的藝術形式。在閩劇發展的歷程中,它吸收了京劇和越劇的元素,并將這些元素逐漸融進了表演程式、角色行當、伴奏樂器、化妝服飾當中,同時借鑒了京劇的嚴謹表演及越劇的細膩腔調,形成了更加豐富的藝術風格;同時閩劇還融合了徽劇和昆曲等劇種營養,為閩劇帶來了更加新穎的表現形式、劇目內容及唱腔曲牌,切實突出了自身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表演特點。譬如閩劇的逗腔調便受了徽劇和儒家班的影響。江湖調又在民間歌謠及評話說的基礎上,融合了弋陽腔、徽腔等元素。因此閩劇擁有兼容并蓄的藝術特征,可以在突出自身發展特點的前提下,不斷吸收不同劇種的唱腔優勢及表演技藝,形成了多元化、多樣化的發展特色。然而閩劇在吸收外來劇種優點的前提下,還進行自我發展和創新,不斷形成了全新的發展形式及表演風格,為閩劇的現代化傳承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閩劇發展問題與困境
(一)觀眾群體斷層與閩劇演出市場萎縮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娛樂方式日益豐富且多樣化,戲曲等傳統非遺藝術形式的受眾群體逐漸縮小,并出現斷層現象。同時,由于閩劇在推廣和宣傳方面的不足,導致其在年輕人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有限,進一步加劇了觀眾流失和市場萎縮的問題。另外,多元化信息獲取渠道的沖擊,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出現,閩劇單一的傳播方式及渠道,難以引起年輕觀眾的興趣。同時院校由于缺乏政府資金支持,導致各項宣傳及推廣工作難以得到全面、切實、有效地開展。
(二)人才匱乏與創新能力不足
閩劇的傳承需要一批具有專業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戲曲人才。然而,由于戲曲行業的待遇相對較低,吸引不了足夠多的年輕人才投身其中。同時,一些老藝術家年事已高,技藝傳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閩劇從業人數正在萎縮,閩劇的傳承和發展將會遇到最為嚴重的挑戰。另外,閩劇專業招生困難,緊缺的專業如編劇、作曲、燈光、舞美等師資力量不足,閩劇尚無規范完整的專業教材等等,這些都成為閩劇專業辦學的瓶頸。
另外,閩劇在劇目創作和表演形式上的創新不足,難以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閩劇的發展空間,也影響了其在國內外的關注度。院團普遍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年輕一代劇作家斷層,特別是編劇、作曲等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院團創造力明顯不足。劇目創作方面,大部分內容偏陳舊、老套,缺乏叫座又叫好的劇目[4]
(三)福州語境正在消失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年輕人這一代逐漸丟掉了鄉土鄉音——福州話。從小孩學說話開始,以學習普通話為主,周圍缺乏福州話的氛圍,對福州話逐漸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話的頻率比較高,甚至出現戲迷聽不懂閩劇,不明白閩劇在講什么內容,從而對閩劇失去興趣,不再關注和支持閩劇的發展。
(四)閩劇的課程設置合理性有待商權
在閩劇傳承過程中,作為主要的知識受眾,學生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往往會對相關知識的教學產生重要的影響。通過問卷調查, 37.5% 同學學習熱情不高,學習氛圍不濃,縱使教師有意引導,學生也往往缺乏主動性,難以有效結合相關知識進行深人思考,這一現象使得閩劇藝術在我國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思想意識不成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從而影響學生未來職業發展。
通過問卷調查, 75% 學生反映課時太多沒有業余時間, 10% 的學生反映文化課少學不到專業知識, 10% 學生認為教學形式呆板,學習積極無法提高。據了解,閩劇的學生經常要各種體能訓練,而在課程上安排體育課,同時也有很多一些課程需要學習,專業上的訓練時間可能遠遠不夠。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學習閩劇的學生,如果有機會上臺表演閩劇, 64% 的學生表示很感興趣,也想通過舞臺來展示自己學習閩劇獲得的技能和能力。 89% 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必要學習閩劇并承擔閩劇傳承的責任, 57% 的學生學習閩劇是個人興趣愛好。學校要適當調整課程設置,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讓興趣愛好成為永久的事業,為閩劇非遺的傳承發展做出貢獻。
(五)宣傳力度不夠
在政府層面,我國政府部門通過頒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及《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化了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并從立法的角度出發,為各項非遺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及幫助。但是總體的宣傳力度還不夠。特別是學校的宣傳確實做得不夠好,每年閩劇的招生比較難。比起往年,現在閩劇很少進幼兒園、小學,青少年缺乏接觸和了解閩劇的機會,更不要說以后從事閩劇這行業。另外父母對閩劇不了解,存在一定偏見,認為學習成績差就去學習閩劇,導致閩劇的生源質量較差。而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學校在開展非遺閩劇傳承及保護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方面的發展瓶頸, 35% 的院校存在宣傳問題。
三、閩劇的發展與傳承策略
(一)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
政府應加大對閩劇等地方戲曲的扶持力度,制定相關政策,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制定優惠政策等方式,支持閩劇的傳承與發展工作。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閩劇的保護和發展,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格局。特別要提高閩劇從業人員的待遇,有良好的薪資待遇才能讓閩劇從業人員能夠靜下心來創作優秀劇目,才能更好把閩劇非遺事業做得更好,更能讓閩劇的發展傳承后繼有人。特別是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福州市閩劇保護規定》的決定,更是一項政府對閩劇的政策支持[5]。要充分利用《福州市閩劇保護規定》,解讀閩劇保護規定,發揮政府、社會力量共同促進福州閩劇的傳承和發展。
(二)培養與引進人才,創新表演形式
建立健全戲曲人才培養機制,提高戲曲行業的待遇和吸引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其中。同時,加強對老藝術家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通過師徒傳承、技藝培訓等方式,確保閩劇技藝得到有效傳承。閩劇專業老師要走出去,到其他院校學習,也可以到戲曲專業的學府進行深造。同時也要提高從業人員的待遇。根據調研發現,很多閩劇從業人員普遍的薪資不高,有些從業人員為了生計,不得不轉行做其他的。而一名演技高超的閩劇演員,需要培養很長的時間。俗話說得好“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長期的訓練,無法在舞臺把閩劇演繹出來。
同時,守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守住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魂,時代在變遷,需要不斷調整,不斷創新,以便更好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要學習先進的經驗,在發展中不斷創新,拓寬網絡宣傳,如通過抖音、快手等途徑傳播閩劇,讓更多的社會群體,接觸閩劇、了解閩劇,逐漸發展為喜歡閩劇,做閩劇的傳承人。借鑒其他劇種及藝術形式,并相關的內容融會貫通,在劇本創作、舞美設計及表演、表現形式等方面與時俱進地予以優化、改進與創新,讓傳統閩劇釋放出時代活力,實現創新性發展,切實成為叫座又叫好的閩都文化國際品牌。為了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閩劇應在保持傳統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創新表演形式和內容。例如,可以借鑒現代舞臺技術,豐富閩劇的舞臺表現力;同時,也可以將閩劇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創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藝術作品。學校的老師與閩劇院團要經常互動,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閩劇創新表演,讓閩劇適應時代的發展,閩劇表演以更多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
(三)傳承和保護方言
每個地方都有著獨特的語言,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方言母語是保留鄉土味道、記住鄉愁的重要部分,豐富的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傳承著各地的獨特文化風俗,是重要的語言文化寶藏,一旦消亡,以此為依托的很多地方文化將隨之消失[。方言作為一個民族文化傳承及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其獨特的語法及語音特征體現了民族獨有的文化思想、行為特征及價值取向,是一個民族彰顯自身性格,強化自身理念及賦能自身全面發展的不竭源泉之一[7]。而閩劇是當前唯一以福州方言為主的戲曲劇種,擁有鮮明的戲曲特征及特點,可以淋漓盡致地將當地的文化傳統、思想、理念及意識傳承、傳達出來。因為,地方方言文化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方言中歷史悠久、約定俗成的俗語、諺語,更能充分表達當地人的文化思想與理念[8]。所以,丟掉方言意味著丟掉閩劇四百多年的歷史。傳承和保護方言,也是在傳承和發展閩劇。政府應繼續重視福州方言的保護與推廣工作,實施福州方言及以方言為核心的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政策,促進閩劇得以傳承和發展。
(四)根據教學實踐調整教學安排
將一些不必要的課程進行優化處理,讓專業訓練獲得更多的時間,同時也要提高文化素養水平。通過閩劇的學習,提升文化自信,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閩劇的形式演繹給老百姓。教學過程要培養文化自信,將習近平文化思想中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潛移默化融入閩劇學習,培養德才兼備的閩劇演員。然而在教學實踐安排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以傳統文化為抓手,通過文化教育,洗滌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引領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在文化教育的前提下,更好地學習閩劇,提升文化自信,從而真正成為推進閩劇事業現代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學校也要將閩劇作為賦能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關鍵手段,使學生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能自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展示并發揚閩劇藝術文化,賦能我國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五)擴大宣傳推廣
通過各種渠道和媒體,加強對閩劇的宣傳和推廣,提高閩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可以舉辦閩劇藝術節、演出季等活動,吸引更多觀眾了解和欣賞閩劇藝術;同時,也可以讓閩劇進社區,下基層到農村,閩劇進幼兒園進校園,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老百姓,走進學生,先讓青少年接觸閩劇,喜歡上閩劇。同時利用網絡媒體,如抖音、小紅書、微博等途徑,編排一些年輕人喜歡的閩劇。或者做一些閩劇演出的短視頻,介紹閩劇的特色,或者請一些閩劇的專家現身說法。從網絡陣地宣傳閩劇,讓閩劇不斷深入民心,提高閩劇的知名度。所以,我還要不斷整合力量,加強對各類資源的投入,從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網絡社交平臺的優勢作用,將閩劇藝術推廣出去,呈現在社會大眾的面前,幫助其更好地了解及認識閩劇藝術。如當地院校、科研院所、地方主管部門可構建一個專門性的工作小組負責閩劇的網絡宣傳、社會推廣及支持及保障等工作。
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這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中,形成了許多新觀點新理念新論斷,提出“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充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形態[9]。閩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閩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閩劇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從多種途徑相互促進,加強政策扶持、創新表演形式、擴大宣傳推廣等,為閩劇的傳承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讓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中能夠更好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洪松.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文化思想解讀[J].社會科學輯刊.2024,(2):1-7.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M].2022.
[3]閩劇的歷史變遷.中國文明網.http://fz.wenming.cn/zthd/wdjxxmj/lsyy/201411/t20141125_1468696.html
[4]江柳青.推動閩劇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N].福建日報,2022-08-9.
[5]福州市閩劇保護規定[N].福州日報,2021-9-12
[6]江南思屹.文化自信視域下武漢方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播途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07-2011.
[7]呂玲杰.地區方言的語音和語法特征比較研究[J].語言文字學術研究,2024,(11):19-21.
[8]朱洛佳.鄉音語境下福州方言現狀及其傳承保護研究[J].海峽科學2021 (04):71-73.
[9]胡藝華.準確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性[J].湖南社會科學.2024,(1):1-8.
(責任編輯:麻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