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4-0101-03
引言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際貿易環境日益緊張,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為應對外部沖擊,我國提出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通過提高城鄉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經濟韌性增長[1]。在這一過程中,鄉村振興戰略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即通過提升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雖然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部分脫貧地區仍存在返貧風險,貧困的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要實現脫貧攻堅成果的可持續性,必須在鞏固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推動脫貧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問題
(一)部分脫貧地區基礎設施較為落后
基礎設施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要素。然而,部分脫貧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較為落后,嚴重制約了鄉村振興的進程[2]。一是道路交通狀況亟待改善。近年來,政府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但許多偏遠地區的交通狀況依然不容樂觀,部分村鎮道路狹窄,路況不佳,尤其在雨雪天氣,道路泥濘不堪,影響了農產品的運輸和村民的出行,也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二是供水和供電設施滯后。在部分脫貧地區,自來水普及率較低,村民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一些地區仍然依賴傳統的井水或山泉水,水質難以得到有效監控,存在健康隱患。三是農村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的重要驅動力。部分脫貧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限制了農村電商的發展,也影響了遠程教育和醫療服務的普及。
(二)部分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動力不足
目前,仍有一些脫貧地區產業發展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和短期扶貧項目支持,缺乏長遠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政府主導的扶貧項目雖然在短期內提高了農民收入,但市場主體的自主發展能力不足,導致這些地區在脫貧攻堅階段取得的成效難以持續,缺乏自主創新和市場競爭力。還有部分脫貧地區的產業鏈條不完善,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制約了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一方面,一些地區在產業鏈的中高端環節缺乏有效布局,主要停留在初級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階段,產品附加值低,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另一方面,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協同發展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產業鏈條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
(三)部分脫貧地區人才保障體系欠缺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但部分脫貧地區的人才保障體系缺乏,成為制約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瓶頸。首先,脫貧地區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現象,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3]。這種現象的背后,是城鄉收入差距、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不平衡,以及農村地區職業發展機會的匱乏。大多數青年選擇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尋求更好的就業和生活條件,導致農村地區勞動力老齡化,年輕勞動力和技術人才嚴重短缺,并且農村學校的教育資源相對不足,教師待遇低、流動性大,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教育人才,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地區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其次,脫貧地區在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上存在不足。大多數脫貧地區缺乏系統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農民缺乏現代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能,難以適應產業升級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同時,現有的人才引進政策和措施也不夠完善,難以吸引外部人才到農村創業和工作。政府雖然在政策層面提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下鄉的舉措,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基礎設施薄弱、生活條件較差,許多外來人才對在農村長期發展的意愿不強。
(四)部分脫貧地區鄉風文明建設不足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文化傳承。部分脫貧地區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仍存在不足,制約了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首先,一些地區在傳統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滯后,農村社會風氣亟待改善[4]。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雖然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卻相對滯后,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陳規陋習,婚喪嫁娶中的鋪張浪費、攀比之風盛行,給農民帶來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還有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習俗,破壞了農村社會的文明風尚,影響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質量。其次,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開展不足,限制了鄉風文明的傳播和提升。許多脫貧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文化活動場所匱乏,文化資源分布不均。鄉村文化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調,難以滿足村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且一些地方的文化活動形式化、走過場,缺乏實質內容和創新,不能有效激發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對策
(一)政策銜接:加大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政府應制定并實施有針對性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確保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科學合理、有序推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各脫貧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需求和發展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明確建設目標、任務和時間表,確保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序推進,重點加強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升級,提升脫貧地區的基礎設施綜合水平[5]。在交通方面,應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人力度,改善道路條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確保農村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在供水方面,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完善供水網絡,確保村民飲用水安全和供水穩定。在供電方面,加快農村電網改造,提升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農村生產生活提供堅實的電力保障。在通信方面,應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升寬帶網絡覆蓋率和網絡速度,縮小數字鴻溝,促進農村地區的信息化發展。
第二,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確保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充足和高效使用。政府應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支持、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確保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引人市場機制,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效率。政府還應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監管,確保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高效性,防止資金濫用和浪費現象的發生。
第三,政府應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確保基礎設施建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加強環境影響評估和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確?;A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在山區、河谷等生態敏感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應采取更加嚴格的環保措施,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性,同時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與當地文化的融合,保護和傳承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
(二)產業銜接:推動脫貧地區產業轉型升級
第一,針對傳統農業生產效率低、附加值低等問題,應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并鼓勵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和綠色農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農業品牌[,同時大力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儲運和銷售等環節,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第二,政府應大力支持脫貧地區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多元化?,F代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為此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和產業集群,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新格局。特別是在脫貧地區,應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電商產業等新興產業,通過創新發展模式,拓展農民增收渠道。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產業,既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又能帶動當地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應成為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因而要挖掘和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文化遺產和民俗風情,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品牌,吸引城市居民和國際游客,增加農民收入。
第三,政府應注重引導和支持脫貧地區的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具有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應成為脫貧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培育和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并建立產業合作平臺,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三)人才銜接:健全脫貧地區人才保障體系
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吸引各類專業人才到脫貧地區工作和創業,為其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住房保障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降低人才在農村創業和工作的成本,增強他們在農村長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特別是對農業科技人員、農村教育和醫療工作者,應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和支持,確保這些關鍵領域的人才資源充足。另外,政府應加大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力度,提升農村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方面,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人,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制定科學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計劃,培養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同時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創業培訓、電子商務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提升農民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同時,應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待遇,改善工作環境,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提升農村教育質量。政府還應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定向培養、招聘引進等方式,增加農村醫生和護理人員數量,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應建立健全人才服務保障體系,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為人才在農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條件。一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農村的生活質量和吸引力。政府應加大對農村交通、通訊、住房、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營造宜居宜業的環境,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吸引人才扎根農村。二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提升人才的職業榮譽感和成就感。對在農村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優秀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奉獻精神,同時建立人才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崗位之間的合理流動,提升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
(四)文化銜接:深化脫貧地區鄉風文明建設
地方政府要加強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構建完善的農村文化建設體系。應制定科學合理的鄉風文明建設規劃,明確建設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確保鄉風文明建設有序推進。例如,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提升農村文化公共服務水平;建設一批高質量的鄉村文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和文體活動場所,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他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農村文藝演出、文化展覽、體育比賽等,增強村民的文化參與度和積極性。
傳統文化是鄉村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文化自信的源泉。地方政府需制定和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挖掘和弘揚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并鼓勵和支持民間藝人和文化傳承人開展傳統技藝傳承活動,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確保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與此同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保護和展示技術,記錄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另外,政府應大力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鄉村新風尚。例如,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評選表彰文明家庭、文明村民,樹立先進典型,激發村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政府應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制定和推廣村規民約,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村民自覺摒棄陳規陋習,要加強對農村群眾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增強村民的文明素養和法治意識。重大民俗活動中,應倡導簡約適度、綠色環保的新風尚,反對鋪張浪費和盲目攀比,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
結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舉世矚自的成就,但脫貧攻堅的勝利并非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可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也是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的重要環節。通過系統研究和綜合施策,推動脫貧地區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農村的繁榮富強和農民的共同富裕,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雄,龔一耘,周評平,陳滄桑,王軍,吳海軍,蔣馨,楊雙羽.農業科技支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區為例[J].西南農業學報,2024,37(06):1386-1392.
[2]郭俊華,王陽,馮雪.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雙向嵌入的邏輯及路徑研究——以陜西為例[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04):108-118.
[3]錢炬炬,皮向紅,陳麗樺,劉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背景下湘西地區產業振興的機遇·挑戰與路徑——以懷化市鶴城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09):254-259.
[4]吳俏嫻.廣西邊境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探析[J].山西農經,2024,(08):26-29.
[5]張雅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J].中國民政,2024,(08):48-49.
[6]張肖,李曉華,趙澤嬌,薛志學,史玲玲,岳思涵,楊偉.化處鎮焦家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的路徑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4,4(08):70-73.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