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4-0104-03
引言
2021年,我國正式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在浙江建設了共同富裕示范區,也由此引出關于“共同富?!边@一理念。共同富裕是當前各項工作開展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概括起來就是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
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系統和人才培養的主體,擔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任”,并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不難看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共同富裕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緊密關系。基于此,本文深人探討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現實困境,并總結有效的推進策略,以加快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價值邏輯
(一)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
共同富裕指的是更廣泛的物質和精神的富裕。它既包含了人的物質生活的經濟收入,也包含了生活條件和財產方面的顯性財富,還包含了對公平、公正、平等的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隱性財富。要實現這一雙重富裕,就要始終遵循系統觀,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辯證統一。這一點可以從兩方面加以理解:第一,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人們的收入分配,從根本層面看,當前仍需關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現象,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并推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作用。第二,共同富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在穩步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不僅能有效避免兩極分化,實現社會穩定、民眾富足,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條件,還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繼而從要素驅動模式轉換為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模式。
(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
實現共同富裕,職業教育具有基礎性與導向性作用。若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無法滿足要求,將影響教育場域、經濟場域的協同發展[1]。職業教育涉及的社會場域廣泛,與產業間聯系密切,肩負著培養復合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
第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加速實現共同富裕。從物質富裕層面看,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責任,而人才又能實現技術創新,從而有效提升群眾的財富創造力。從精神富裕層面看,職業教育逐漸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理論體系,使職業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精神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延伸[2]。新時期背景下,職業教育更加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技術技能的融合培育,對受教者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著重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斷拓寬實現精神富裕的路徑。
第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實現相對意義上的公平。一方面加強勞動者技能素質,加塊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通過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快地實現區域、城鄉、分配以及分工各方面的公平。另一方面,不僅能滿足人民群眾更加個性化的高質量教育需求,更有助于將長期以來單一學歷型社會價值導向轉變為學歷型、技能型雙管齊下的社會價值導向,這對實現教育公平有顯著地推動作用[3]
(三)共同富裕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循序漸進,高質量發展本身也具有動態性。這意味著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也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第一,共同富裕使職業教育的各項支持要素更加豐富。命運共同體建設和共同富裕有著緊密關系,類型教育也逐漸地由競爭向共生互助的生態體系轉變,即所謂的命運共同體。因此,想要對有關共同富裕的各方政策進行落實,就應當在社會生產實踐中融入公共性。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公共物品,強化公共政策有助于改善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保證教育服務對等、充分供給,實現共同富裕,使產業發展實力、社會物質財富水平得到持續性提升。
第二,在共同富裕中,職業教育發揮了優化功能。職業教育所具有的社會職能與其職業屬性相對應,其所蘊含的核心元素實際都源自實踐過程,因此社會經濟發展和職業教育的趨勢和發展特征會互相影響。共同富裕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形態,它擴大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提高了職業教育的社會職能定位的精準性[4]。同時,職業教育強調“人本”要求,以推動人才全面發展為目標。這明確了職業教育基本的功能定位,也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有所依據。
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
(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定位不清晰
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與教育本質相契合。所以,在構建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職業教育必須要始終貫穿人文關懷[5]
共同富裕的內涵已經由物質層面逐步轉向精神層面,對于共同富裕來說,精神文明建設也是核心所在。然而,共同富裕政策只是一個較高層次的概念,當前精神文明建設體系不完善、內容不夠全面,影響了職業教育效能的有效發揮。為了全面實現共同富裕,職業教育需要端正思想觀念,實現共識重疊,從“難為”轉型為“可為”。
(二)未能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共1富裕目標的實際需要
職業教育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先決條件,在此基礎上,構建推進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對于職業教育,要向內變革提升教學能力,加大技能技術創新;向外探索新質生產及行業風口,以此構建人才與企業的良性適配。目前來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正處于由生產要素驅動轉向創新要素驅動的階段,職業教育應向內提升,向外耦合適配,以前瞻性視角認清受教育者的根本需要,以此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
然而,結合浙江省的實踐經驗,實踐中并不完全了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對象的現實需求。這一問題影響了共同富裕實現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前期未能梳理實踐對象需求,也導致制定的方案內容受到影響,最終實施效果被干擾,共同富裕的實現受到阻礙。
(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行動模式缺乏協同性
為實現共同富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職業教育,必須明晰行為主體,理清行為關系。比如,校企合作已形成了多元參與的普遍認識,但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下,也需要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適應性,解決由于不能合理地定位角色而衍生出的組織割裂問題。
從浙江省的實踐來看,從工業向后工業社會轉型的進程中,期間的職業活動領域也出現了根本的變化,職業教育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將會向常態化的主體融合共通發展[6。在此背景下,需要積極地探討符合共同富裕需要的多主體聯動行動框架。然而,當前缺乏協同性的行動模式,導致相關主體之間的合作不夠深入,無法真正參與到共同富裕的實踐中。
(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并未構建適合的場域生態
自從我國獲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全世界真正認識到具有中國特色模式的實踐價值,職業教育更是在其中體現出重要作用。在職業教育多場域轉換中,其場域變更、博弈之間存在的沖突進一步加劇,需要立足于職業教育和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邏輯,構建起科學理論體系。結合浙江省的實踐經驗和成果,不少地區尚未構建適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場域生態,這會影響實踐策略的落實。其解決需要在實踐中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梳理場域生態體系的思路,構建適合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范式。
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推進策略
(一)清晰定位職業教育推動共同富裕
加強職業教育推動共同富裕定位清晰性與精準性,需要從兩方面做出優化:
第一,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設本質內涵以及核心要義[7]。共同富裕要達成精神文化富強就應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脫離物質維度的局限性,重點關注精神富足。否則勢必會出現精神文化、物質生活失去平衡,若要達成高質量發展,就要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內涵。對文化產品的分配,生產以及運行機制進行完善健全,以保障社會民眾的文化獲得感和精神的富裕。
第二,深刻突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在“以人為本”上的價值導向。對于職業教育來說,不僅能夠為職業能力發展和個體素養的提升提供支撐,還能有效將隱性人力資本轉化為顯性人力資本,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職業教育應當將“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最大限度地發揮,進一步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诓煌后w的學習需求,優化職業教育觀念,讓職業技能教育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職業啟蒙、現場模擬訓練,讓學習者親身體驗到實踐的樂趣,并由此得到精神層面滿足。推動學習者內在潛能的外化,促進其自我發展效率的提升。
(二)梳理職業教育推動共同富裕的基本需求
重點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并重點關注培訓內容和效能的雙輪驅動作用。其培訓應覆蓋社區和企業等區域,要重視學習者的全域關系,以保證其在共同富裕中所體現的邏輯與內涵的一致性。職業教育培訓既要對增值賦能的育人內容進行創新,又要保證能滿足人們在培訓過程中的實際需要和個體需要,從而增強職業教育培訓在真實情景中的適應性。
加強職業教育發展的均衡性,遵循差異化原則,為群眾提供精準的職業教育。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在發展中,同比其他地區,教育對象在年齡、職業和文化程度上存在明顯差異,建議精準把握這些差異化需求,制定精準教育策略,解決職業教育機會不均衡問題。
(三)創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多方協同模式
強化角色定位的準確性,明確行為的主體圈。一是要解決“越位”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用好政府有形和市場無形這“兩只手”,有效平衡宏觀動態環境。政府部門是科層管理的主體,承擔著較多職能,這對職業教育組織多元化發展有一定的阻礙。相應的職業教育轉變為政府主導的行政行為,很難使行業、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參與到職業教育中。因此,政府應向職業院校讓渡部分權利,主要承擔方向把控角色,賦予職業院校辦學主體之權,以調動職業院校在賦能共同富裕實踐中的積極性。
二是彌補已有缺位問題。在共同富裕的實踐中,企業要實現從“終端接入”到“全局參與”的轉變,促進校企合作的“松散型”向“嵌入型”的轉變。社會組織也要認清自身主體地位,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源,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促進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同時,通過建立橫向和縱向的合作框架,充分調動各行為主體的積極性。在頂層設計、組織機構等維度展開創新,讓職業教育職得以充分發揮。
(四)構建職業教育推動共同富裕場域生態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必須開展理論研究。一是建構思想體系,必須在“知其史”與“知其事”的基礎上,樹立與之相適應的理論思維,對職業教育的精神內涵進行全面梳理,剔除其在歷史、理論上無價值的部分。二是將“為民、共富”為思想內核,與共同富裕相結合,總結出帶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基礎理論。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必須因地制宜推進。結合浙江省在共同富裕實踐中的經驗,需要從中總結適合本土需求,且能夠解決共同富?,F實問題的內容,按當前共同富裕的時代性需求,深入發掘能夠解決根本性問題的元素。通過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最終構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理論體系。
結語
本文立足浙江省發展現狀,分析職業教育在賦能共同富裕實踐中面臨的三大困境,進一步明確定位了推動共同富裕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對職業教育促進共同富裕的要求進行了梳理,構建起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多主體協同模式,提出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四條對策。總而言之,職業教育要充分發揮類型教育優勢,針對現實困境有的放矢地推進策略,才能在新時代語境下,全面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在實現共同富裕上提供應有的助力。
參考文獻:
[1]韓雪軍,米靖,何九甫.高等職業教育在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和實踐策略[J].貴州民族研究,2022,43(6):222-228.
[2]朱云富.“三建三創三聯”引領職業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J].紅巖春秋,2022,(12):72-75.
[3]孫翠香,張雪芹.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審思:基于發展范式轉型的視角[J].職教論壇,2022,38(12):29-37.
[4]劉勇.職業教育服務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2,13(4):7-10.
[5]郭俊朝.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然要求[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6):26-30.
[6]李瑞林,李正升,張興濤.職業教育國際化高質量發展: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2,23(6):164-172.
[7]于志晶,孟凱.建設強國,職教何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謀劃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33):8-12.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