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4-0110-03
引言
“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對重污染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3060”雙碳目標(即碳達峰、碳中和),到二十大報告“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表明了我國低碳轉型、綠色發展的決心。至此高能耗、高排放制造業成為響應“雙碳”號召的重要主體[1]。陶瓷產業作為典型制造業,已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高能耗高排放”名單,成為首批重點“雙控”對象。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雙碳”指示,廣東省召開全省陶瓷行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廣東陶瓷行業協會七屆二次會員大會,會議明確強調2023年以后要開展的重點工作,即“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陶瓷行業納入碳交易的相關工作”[2]。顯然,如陶瓷產業一類的重污染企業發展環境已不同往日,因而,使潮州陶瓷產業主動對接國家和省級重大發展戰略,建設“雙碳”陶瓷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不僅是促進潮州陶瓷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陶瓷舉措。
一、“雙碳”背景下潮州陶瓷產業的發展機遇
潮州市清晰的政策導向、領先的節能減耗以及完整的產業鏈條為陶瓷產業的雙碳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轉型條件:即政府通過明確的政策和法規為企業提供了方向和支持,推動節能減排工作;陶瓷企業在清潔技術和工藝改進方面領先,提高“雙碳”轉型效率;產業鏈的完整性為企業集群化發展,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機會。
(一)政策導向清晰
政策導向清晰是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的良機。潮州市政府對陶瓷產業低碳發展給予高度重視,現已印發《潮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潮州市打造千億陶瓷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潮州市推動陶瓷企業綠色發展工作方案》等綱領性文件,著重鼓勵陶瓷企業打造低碳產業鏈。此外,潮州市具備專項發展資金(“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和支持工業綠色發展資金”),為陶瓷企業低碳發展兜底??梢哉f,潮州市政府針對當前“雙碳”要求,已切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即通過鼓勵現有陶瓷企業集群化發展,推進產業結構綠色升級,引導陶瓷企業低碳化發展。
(二)產業鏈條完整
產業鏈完整是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的基石。潮州陶瓷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另外,潮州陶瓷生產具備完善的設施和流程,從上游產業的燃料、原料、陶瓷機械設備窯爐、模具、花紙,到下游產業的包裝、物流、銷售、質檢等環節都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生產流程體系,產品前后生產環節及相關配套均可在本地及時、快速完成。不僅如此,潮州陶瓷多年來面對國際市場,其售后服務體系完備,流程完整,使得潮州陶瓷企業獲得了巨大優勢。
(三)節能減耗領先
節能減耗領先是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的優勢。潮州陶瓷產業在節能減耗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已通過創新措施和規劃標準,成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了資源消耗。如:潮州市建立健全陶瓷廢物回收再利用體系,支持企業開展陶瓷廢物循環利用,已建成陶瓷廢物消納場所5個、資源化回收處理中心4個,陶瓷廢物基本可以實現無害化處置和二次利用。此外,潮州市陶瓷產業擁有一定的產品耗能標準。潮州市陶瓷行業協會主持制定了《陳設藝術陶瓷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日用陶瓷單位產品能耗限額》等省級標準,有效促進了陶瓷生產能耗的下降。
二、“雙碳”背景下潮州陶瓷產業的發展面臨的挑戰
總體上看,潮州陶瓷產業存在企業“弱而雜”;人才“少而缺”;創新“差而劣”三類問題,成為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升級的阻礙。即潮州陶瓷企業多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缺少與“雙碳”轉型相適應的技術裝備,也不具備充足的資金吸引優質人才;而人才的匱乏,既不能為產業“雙碳”轉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也無法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產業“雙碳”轉型中,創新能力的不足會拖累產業轉型進程,同時缺乏創新而造成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又成為公司利潤率低、技術設備差的原因所在。
(一)企業“弱而雜”
企業“弱而雜”是束縛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的關鍵?!叭酢奔闯敝萏沾善髽I規模小。潮州雖然擁有陶企數千家,但 95% 以上都是中小企業,甚至是微型企業[3]。這些中小微企業受限于資金規模,往往技術含量低,難以滿足產業“雙碳”轉型的技術設備要求?!半s”指潮州陶瓷企業無法形成集聚效應。潮州市陶瓷產業主要分布在楓溪區,饒平縣、新豐鎮等地。其各個區域相隔較遠,使得企業間的聯系甚為松散,難以形成集中碳排放和統一碳管理的大型產業區。
(二)人才“少而缺”
人才“少而缺”是限制潮州陶瓷企業“雙碳”轉型的瓶頸?!吧佟笔侵赋敝萏沾僧a業高技術人才匱乏。潮州陶瓷企業多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這些中小微企業資金相對短缺,難以形成完整的人才配套措施。這導致潮州陶瓷企業難以留住人才?!叭薄奔慈狈θ瞬疟Wo意識。潮州本土文化相對閉塞,加之復雜難懂的方言,使得外來技術人員難以融入當地群體,進而導致招聘的高層次人才流失。因此,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的人才儲備并不充足。
(三)創新“差而劣”
創新“差而劣”是約束潮州陶瓷“雙碳”轉型的桎梏?!安睢敝赋敝萏沾善髽I創新能力弱。長期以來,潮州陶瓷產業因人才短缺所造成的創新能力不足,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潮州陶瓷企業在產品創新方面的缺乏,導致產品不可避免地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這導致了潮州陶瓷企業只能在低端產品徘徊,無暇顧及低碳產品創新的現狀?!傲印笔浅敝萏沾善髽I在產品創新方面的觀念落后。高層次人才的缺乏也使得大部分企業對研發創新的認知度不高,特別是存在對大投資、長周期研發的偏見。而產品低碳化轉型是一個長期研發過程,因此潮州陶瓷企業落后的創新觀念,限制了潮州陶瓷產業的“雙碳”轉型。
三、“雙碳”背景下推進陶瓷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基于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升級的挑戰與機遇,可以搭建三鏈協同發展路徑:即以政府政策為導向,打造產業聚人才,人才鑄創新,創新興產業的三鏈協同發展路徑。具體而言,就是要發揮產業鏈完整優勢,打造集群產業鏈,改變企業“弱而雜”現狀,提供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所需的設備和工藝;以產業鏈形成的集群模式和充足資金,聚焦人才鏈,提升產業創新能力,補充陶瓷產業“雙碳”轉型的人才儲備;創新鏈發揮節能減耗領先優勢,找尋產業“雙碳”轉型技術的不足之處,培養低碳優勢產品,助力產業鏈穩健運行。
(一)打造集群產業布局
由上文可知,潮州陶瓷產業企業“弱而雜”的現狀,成為產業“雙碳”轉型的嚴峻考驗。因此,潮州陶瓷產業要實現“雙碳”轉型升級,就要破解潮州陶瓷企業規?!叭酢?、產業分布“雜”的現狀,發揮相對完備的產業鏈優勢,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模式。
打造集群產業布局,緩解企業規?!叭酢眴栴}。潮州陶瓷產業要轉變單一企業規?!叭酢钡默F狀,形成上市企業為“龍頭”,規上企業為“兩翼”,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的低碳集群產業布局。上市公司要勇于擔當“鏈主龍頭”以點帶鏈,拉伸產業鏈低碳高度。即“鏈主龍頭”通過對高碳業務進行剝離,主動向中小企業發布有針對性的低碳產業鏈和供應鏈需求,培育一批低碳產業鏈配套企業。此外,上市公司通過與小微企業良性互動,可擺脫現實企業組織邊界,形成“虛擬企業”與“擴展企業”,節約資金投資“雙碳”研究;規上企業要主動與上市企業開展長期合作,通過項目共享、產業共建、商業聯盟等形式,依托龍頭企業資源、信息、技術優勢,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專長,攻克關鍵技術,為孵化新生低碳工藝奠基;中小微企業要以精細求精通,利用為龍頭企業提供配套加工服務所賺取的穩定收入,瞄準上市企業與規上企業某一項匱乏低碳技術進行精準研發,對專一專業領域持續投資,最終發展成專精特新的“低碳小巨人”企業。
協同低碳產業發展,化解產業分布“雜”難題。布局產業錯位,大力發展優勢特長,是打造低碳集群模式的關鍵舉措。各企業的情況千差方別,發展不可能套用一個模板,一條路徑,企業發展需要從自身優勢出發,走特色低碳發展之路。潮州陶瓷各龍頭企業及其產業鏈配套企業要揚長避短、找準優勢,發揮優勢,依托某一特色發展,突出低碳重點產業,形成迥異產業鏈。此外,在搭建低碳產業集群的同時要注重樹立合作精神,即加強技術合作和企業合作?,F今潮州陶瓷企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加之潮州本土文化相對閉塞,各企業間溝通較少,導致了各陶瓷企業技術差異相對較大。為此,各龍頭產業鏈要求同存異,發揮各自優勢與專長,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在產品研發、技術交流及工藝改進等方面開展合作,并建立項目引進機制,共同招引低碳優質重大項目強化合作。
(二)引進人才,制定激勵機制
堅持問題導向引進人才模式,和以地育人培養本土人才方式兩者結合,突破潮州陶瓷產業人才匱乏現狀,緩解潮州文化對外來人才的排異現象。以產業集群優勢助力人才集聚,推動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
堅持問題導向引進人才。潮州陶瓷產業需根據“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現有技術,繪制出低碳優勢產業技術攻關路線圖,理清產業低碳轉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明確所需的人才類型和能力。其次根據所需人才類型,尋找合適的人才來源。具體而言,各企業可以通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業協會等渠道來吸引外部人才。同時,企業要充分重視現有員工和關系網絡,通過與現有員工進行交流,了解他們是否認識合適的人選,尋找潛在的技能人才,或者利用專業人才中介機構或技術咨詢公司的資源和網絡,尋找符合“雙碳”陶瓷產業需求的人才。但需注意的是,人才不僅要引得進來還要留得住[4]。因此,潮州陶瓷產業要依托產業集群充足的資金優勢,對引進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通過薪酬待遇、普升通道、技能認證等方式,定期對引進的人才進行績效評估和職業發展規劃設計,根據業績和潛力給予適當的獎勵和晉升機會,以此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使其在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多方向支持企業創新
潮州陶瓷產業要突破“雙碳”目標下創新能力薄弱的瓶頸,就需要圍繞人才鏈布局創新鏈,即通過發揮潮州陶瓷產業“政策導向清晰”“節能減耗領先”的優勢,打造涵蓋政府機構、企業集團、高等院校、研究機構與目標用戶等五方面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5]
解讀扶持保障機制,確保政策落實到企業。政府是產學研穩步發展的保障,企業進行創新需要政府營造出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創新氛圍。雖然目前關于潮州陶瓷產業低碳轉型的政策文件較為完備,但還需采取有效措施將政策文件落于企業。具體而言,政府需在企業內部開展政策解析,通過對扶持政策細節的講解,打通政府與企業間的信息壁壘,幫助企業深入理解政策內容享受政策紅利,為企業低碳化轉型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協同學研融合體系。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是技術創新活動的具體作用者,是聯系高校與科研機構的中介。在產學研的協同過程中要發揮好企業主體的作用,即企業自身首先要擺正態度,擺脫對外來工藝技術、設備流程的依賴,完善自我體系,避免“卡脖子”。此外要明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創新中的作用,即院校主要進行知識創新,科研機構偏向新模型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創新、但其最終成果需轉化為企業的產品創新。因此,潮州陶瓷企業應在梳理現有技術的基礎上,與本地高等院校開展交流合作,通過繪制低碳優勢產業技術攻關路線圖,找尋潮州陶瓷產業“雙碳”轉型技術的空白與弱項短板。隨后企業依照弱項短板尋找對口科研機構進行委托,以此突破產業“雙碳”轉型的欠缺技術。
圍繞創新普及要求,明晰創新突破方向。企業要理解“用”的含義,即任何新的技術成果,只有服務于消費者才能體現價值。對潮州陶瓷產業的“雙碳”技術創新而言,首要考慮的就是技術的普及,在產學研的過程中繪制的技術攻關路線圖需以易普及為標準制定,并在產業內部建立實施低碳技術的設施體系,以及相關的管理方法。此外,潮州陶瓷產業可以依托市場機制倒逼高耗能、高碳排放工藝技術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從而擴大陶瓷產業內部應用低碳生產技術的比例。總之,加速潮州陶瓷向高科技、高內涵、低成本、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從而突破以往廉價、裸價的局面,獲取豐厚的利潤,可進一步鞏固產業集群的構建。
結語
本文立足于國家低碳戰略,從理論層面分析了“雙碳時代”潮州陶瓷產業的缺點與不足,并給出了以政府政策為導向,打造產業聚人才,人才鑄創新,創新興產業的三鏈協同發展路徑,以期為其他重污染企業轉型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啟雷,趙威,蘇錦旗,等.基于數智化轉型的制造業“雙碳”發展:邏輯、路徑與政策[J].科學管理研究,2023,41(03):79-88.
[2]全省陶瓷行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廣東陶瓷行業協會七屆二次會員大會在佛山舉行[J].廣東建材,2023,39(05):1.
[3]李迎旭.后疫情時代潮州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J].廣東經濟,2021,No.303(10):80-85.
[4]成曼麗,王全興.提高人才政策精度的規則優化一基于勞動關系服務期制度的分析[J].東南學術,2024,(05):223-233.
[5]王滋,張樹滿.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如何系統突破關鍵核心技術[J].中國科技論壇,2023(06): 75-85+107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