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ikTok在美即將遭禁之際,大量美國用戶涌入小紅書,意外催生了一場基于日常生活分享的跨文化傳播運動。研究發現,“對賬”功能由最初的個人理財工具演變為跨國生活成本對比和文化體驗交流的橋梁,消解了傳統文化敘事中的刻板印象?;谟脩羯蓛热荩║GC)和平臺算法驅動,小紅書構建了一種低政治化、去中心化的文化對話模式,推動了文化適應與身份認同的重構,展示了“日常敘事”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力量,并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傳播模式、平臺治理及數字時代的文化軟實力提出了新的研究視角。當然,這一傳播模式也伴隨著“信息繭房”、數據真實性危機和文化消費主義等挑戰。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小紅書“對賬”;用戶生成內容(UGC);平臺算法
隨著平臺經濟的崛起,社交媒體平臺逐漸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2025年1月,美國政府對TikTok的禁令引發了全球關注的“TikTok難民”現象,數百萬美國用戶涌入中國生活方式平臺小紅書(RedNote),意外催生了中美民間跨文化交流的“對賬運動”。數據顯示,小紅書在北美蘋果應用商店的下載量一周內增長超20倍,用戶通過分享日常生活成本、消費習慣和文化體驗,打破了長期存在的刻板印象與政治化敘事。[1]這一現象不僅揭示了社交媒體平臺在全球化時代作為“數字公共領域”的潛力,更凸顯了日常生活細節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力量。
“對賬”功能最初以個人理財工具的形式出現,逐漸演變為用戶分享購物體驗、生活記錄和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通過曬出真實的醫療賬單、探討教育成本,甚至以“交貓稅”“互幫作業”等趣味互動消解語言隔閡,平臺構建了一個去政治化的交流空間。[2]這種以日常生活為核心的傳播方式,不僅對傳統跨文化研究中“文化沖突論”提出了挑戰,也為理解數字時代的文化適應與身份重構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跨文化傳播研究長期以來關注文化差異、文化適應和文化認同等問題。傳統理論強調文化間的沖突與融合,而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平臺經濟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研究維度,平臺算法、用戶生成內容和社群互動等成為研究熱點。
在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傳統研究多聚焦于文化差異與沖突,如Hofstede的文化維度理論[3],但數字平臺打破了單向傳播模式,用戶生成內容(UGC)通過“生活化敘事”實現文化破冰,如“貓稅”梗的跨文化傳播揭示了符號互動對文化壁壘的消解作用。[4]關于平臺經濟與算法機制,諸多學者指出算法推薦可能加劇“信息繭房”效應,但小紅書案例顯示,興趣導向的算法反而促進了跨圈層互動。例如,平臺通過“英語角”“數學題互助”等內容,將語言障礙轉化為共創式學習場景。在日常生活研究方面,德塞托提出的“日常生活實踐”[5]思想可以作為本文重要的理論資源。中美網友通過“對賬”展示的不僅是經濟數據,更是微觀權力下的生活策略,這種“日常”敘事挑戰了西方媒體對中國“落后”或“威脅”的二元對立想象。然而,現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一是對平臺算法如何平衡文化多樣性與治理風險缺乏實證分析,如小紅書如何處理敏感內容引發的審查爭議;二是對用戶生成內容中的“系統性偏差”關注不足,如平臺用戶以中產階層為主,可能造成跨國比較的失真。[6]
本文以小紅書“對賬”內容為對象,分析2025年1月熱點事件的傳播路徑與文化意涵,結合平臺數據與媒體報道(如《紐約時報》對“數字難民”的諷刺性報道[7]),揭示中美輿論場對同一現象的話語建構差異;探討中美用戶的參與動機(如部分美國用戶通過“反諷中國間諜”標簽表達對政治污名化的抵抗)與文化認同變化。聚焦三個核心問題:“對賬”功能如何通過日常生活敘事重構跨文化傳播的符號體系,平臺算法與用戶自發行為如何共同塑造文化適應過程,跨文化傳播中的“日常之魅”面臨哪些倫理與認知挑戰。
本文首次將“日?!备拍钜肫脚_經濟下的跨文化傳播分析,試圖在理論創新上有所貢獻。一是傳播范式的平民化轉向:傳統跨文化傳播依賴精英話語,而“對賬”運動證明,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更具穿透力。例如,中國網友展示的“10元早餐”直接沖擊了西方媒體塑造的“中國貧困”敘事。二是數字平臺的治理悖論:小紅書既面臨“文化濾鏡”風險,如選擇性呈現富裕生活,又通過用戶自組織,如“語言互助社群”,實現了去中心化治理,為平臺經濟的全球化策略提供新思路。三是“弱者戰術”的數字化演繹:中美小紅書用戶的數字化傳播策略,拓展了德塞托“戰術實踐”理論的適用領域。希望本文能為社交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策略提供實踐參考,并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危機與數字公民素養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小紅書“對賬”:日常生活的跨文化呈現
(一)功能演化:從個體工具到跨國對話的“數據橋梁”
“對賬”功能的演化反映了數字平臺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動態適應過程。“對賬”最初作為個人理財工具,旨在幫助用戶記錄和管理消費。然而,隨著跨國用戶的擁入,這一功能逐漸被重新定義,成為一種連接不同文化背景用戶的“數據橋梁”。這一演變不僅體現了社交媒體用戶自發創新的力量,也揭示了平臺算法在推動跨文化交流中的關鍵作用。通過數據對比、興趣匹配與去政治化的互動,用戶借助“對賬”功能分享生活成本、消費習慣和文化體驗,從個體視角打破刻板印象,建立更為細膩的跨文化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技術支持與用戶行為相互作用,使得“對賬”超越了簡單的經濟對比,成為跨文化傳播的一種日常實踐模式,并在全球化語境下塑造了新的數字交流生態。
根據分析公司Similarweb最新數據,小紅書曾在一天內新增了近300萬美國用戶[8],遠高于平時的單日新增30萬左右。用戶自發將“對賬”轉化為跨國生活成本對比工具,例如通過標簽“#FoodBillBattle”對比中美家庭食品支出,或“#CatTax”分享寵物醫療費用差異,形成了去政治化的數據敘事。
平臺算法通過興趣圖譜打破了中美文化壁壘,成為一種跨圈層傳播的數據橋梁。在這次中美用戶“對賬”運動中,小紅書的平臺算法一是實現了精準推送——當美國用戶發布“洛杉磯月租2000美元公寓”內容時,算法將其推送給中國一線城市租房群體,觸發“上海3000元合租單間”的對比討論;二是實施流量傾斜策略——平臺對爭議性內容(如醫療賬單對比)采取“限流但不刪除”策略,既規避了政治風險,又利用用戶好奇心維持了熱度,相關內容的完播率比普通筆記高47%[9];三是提供語言支持——實時雙語翻譯懸浮窗的推出,使中美用戶的語言障礙大大降低,據統計,美國用戶使用翻譯工具的比例在短時間內激增216%。[10]
(二)文化符號重構:數據實證主義與萌化傳播的雙重路徑
在跨文化傳播中,符號的選擇與表達方式直接影響受眾的理解與接受度。小紅書“對賬”功能的演化不僅涉及數據層面的直觀比較,還伴隨著文化符號的重構。用戶通過數據實證主義,以具體的生活成本、消費結構等客觀數據打破傳統刻板印象,使文化對話更具說服力;同時,萌化傳播策略利用輕松幽默的表達方式,如表情包、網絡梗與“貓稅”等,降低文化沖突帶來的緊張感,使跨文化交流更加親民和可持續。這種雙重路徑的結合,使得“對賬”內容在嚴肅與趣味之間達成平衡,讓數據既能作為理性思考的工具,也能成為情感共鳴的媒介。這種策略不僅提升了信息的可傳播性,也促進了跨文化語境下符號系統的重新塑造,使跨文化傳播更加平等、多元且具備日??筛行?。
小紅書用戶通過微觀數據對比打破了過往關于中美兩國生活現狀的宏觀敘事。比如,關于醫療成本,美國用戶@NYC_Emily發布的急診賬單(15,732美元)與中國醫保報銷案例對比,引發對美國醫療體系的反思。關于教育支出,中國大學年均學費不足800美元,而美國頂尖高校年費用高達9萬美元,這一對比直接沖擊了美國用戶對教育公平的認知。這種“數據實證主義”對文化刻板印象的消解,無疑是跨文化傳播領域值得關注的新現象。
萌化傳播降低了文化休克帶來的不適感。小紅書“對賬”內容通過萌系元素實現了敏感議題的“去毒化”,消解了文化交流的隔閡,降低了文化沖突的可能。最典型的表現是“貓稅”現象,用戶約定俗成在爭議性內容后附加寵物視頻作為“調解費”,“CatTaxes”相關素材下載量超820萬次。還有就是表情包外交,生成“流淚熊貓頭看賬單”等表情包,將經濟壓力轉化為集體幽默,有效緩解了文化沖突。“通過這一機制,中外網友得以在輕松愉快的軟性話題互動中降低文化休克帶來的不適感,從而有效縮短彼此在賽博空間中的心理距離?!盵11]
(三)用戶行為圖譜:文化適應與身份重構
用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角色并非單一的被動接收者,而是通過行為選擇、互動方式和身份認同的建構,積極塑造著傳播的方向與意義。在小紅書“對賬”現象中,中美用戶的參與行為呈現出多樣化的適應路徑:美國用戶從獵奇觀望到實用探索,再到主動參與文化轉譯,展現了跨文化適應的不同階段;中國用戶則通過選擇性透明化、自主展演和梗文化策略,在回應外界關注的同時,也塑造了自身在全球數字空間中的身份。在這一過程中,平臺算法、社群互動和文化資本的作用相互交織,影響著用戶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定位自己,并在文化認同的流動性中不斷調整自我表達方式。然而,這種適應與重構并非全然順利,信息真實性、階層偏見和文化消費主義等問題仍然對用戶的跨文化體驗構成挑戰。通過分析用戶行為圖譜,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數字平臺如何影響個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身份構建,以及這種“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如何重新定義全球文化互動的方式。
根據媒體報道,結合筆者對小紅書平臺上美國活躍用戶的觀察,他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屬于“獵奇觀光者”,他們短暫參與后流失,典型行為是發布刻板印象內容(如“中國人是否都吃狗肉”);第二類屬于“實用主義者”,他們長期關注醫療、教育等民生議題,甚至會通過私信咨詢中國醫保參保流程;第三類屬于“文化轉譯者”,他們主動制作雙語對比圖表,成為非官方“民間外交官”。
為應對美國數字難民的大量擁入,小紅書上的中國年輕用戶群體發展出兩種獨特的傳播策略:一是選擇性透明化,展示一線城市房租壓力的同時,隱去加班時長,構建“奮斗但可承受”的生存圖景;二是梗文化武器化,用“啊對對對”回應杠精言論,形成了一種亞文化保護機制。中國用戶的這種策略性展演也是在新的傳播語境下,對自己新的“文化使者”身份進行調適的某種嘗試。
二、平臺經濟下的跨文化傳播:機遇與挑戰
(一)平臺算法:文化傳播的“雙刃劍”
在跨文化傳播的數字化進程中,平臺算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信息分發的核心機制,算法能夠通過興趣匹配和數據推薦,促進文化內容的精準傳播,增強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互動和理解。然而,這一技術優勢也伴隨著潛在的風險——算法的流量傾斜可能加劇文化偏見,“信息繭房”效應可能導致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受限,甚至平臺治理的商業考量可能影響文化表達的真實性。小紅書“對賬”現象展現了平臺算法如何既推動跨文化傳播,又在流量機制與內容管控之間尋求平衡。在算法的驅動下,用戶的跨文化交流不僅依賴于個體互動,還受平臺推薦邏輯的塑造,這使得數字平臺既是文化傳播的催化劑,也是影響文化多樣性與公平對話的重要變量。因此,如何優化算法以促進真實、多元、深度的跨文化交流,成為全球化背景下數字傳播研究的重要議題。
如前所述,小紅書通過興趣導向的推薦算法,將中美用戶的“對賬”內容(如醫療賬單、房租對比)精準匹配給跨文化受眾,形成“數據實證主義”的傳播模式。算法在此過程中充當了文化對話的“無形推手”。這種機制不僅提升了用戶黏性,還通過微觀數據的直觀對比,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中美社會的刻板敘事。然而,盡管算法促進了跨圈層互動,但其“流量傾斜邏輯”也可能加劇文化偏見和“信息繭房”的隱憂。此外,算法偏好推薦高互動內容,如前所述富裕用戶的“百萬家庭開支”,自動篩選掉了更真實的社會生活圖景,可能加劇階層分化而非促進平等對話。當然,面對跨文化沖突,小紅書已經著手通過技術升級試圖實現動態平衡,比如上線實時雙語翻譯懸浮窗、新增“文化敏感性標簽”提示認知差異,并將20%的推薦流量分配給跨文化內容,以平衡社區生態。然而,平臺的這種適應性調整仍面臨挑戰,即如何避免算法成為“文化過濾器”,僅呈現符合平臺商業利益的“和諧圖景”。[12]
(二)社群互動:跨文化認同的構建與沖突
社群互動是跨文化傳播中的關鍵動力,它不僅影響個體用戶的文化適應過程,也塑造了更廣泛的文化認同體系。在小紅書“對賬”現象中,中美用戶通過社群互動建立聯系,從最初的好奇、比較到逐步形成群體共識,展現了跨文化認同的動態建構過程。這種認同既體現在共同話題的討論和網絡語言的共享,也通過用戶自發組織的“語言互助社群”“數學題社交”等互動形式得以強化。然而,社群互動并非總是促進文化理解,文化沖突與群體排斥現象也在這一過程中顯現。例如,部分中國用戶用網絡熱梗應對挑釁言論,形成了一種數字空間中的文化防御機制;而部分美國用戶對小紅書的內容審核政策產生質疑,則引發了對數字平臺治理模式的討論。這種社群內部的文化協商與沖突,揭示了跨文化傳播中認同與異質性并存的復雜性。在社交媒體高度滲透的全球化時代,如何在社群互動中實現文化共生,而非固化刻板印象和信息壁壘,成為跨文化傳播實踐的重要挑戰。
中美用戶通過翻譯工具和“梗文化”實現破冰。例如,“早C晚A”時間策略(中國用戶白天活躍,美國用戶晚上活躍)催生了跨時區社交儀式,帶動咖啡與酒類內容增長213%。社群內自發形成的“語言互助小組”和“數學題社交”(如“雞兔同籠問題”解題互動),將語言障礙轉化為共創式學習場景,實現了從“文化震驚”到“共生實踐”的跳轉。
當然,跨文化互動也暴露出某些深層矛盾,部分社群形成封閉圈層,排斥異質文化。例如,中國用戶用“啊對對對”等熱?;貞翎呇哉?,形成亞文化保護機制;而美國用戶對平臺審查制度(如封禁同性戀內容)的質疑,則引發對“中國式網絡治理”的爭議。可以預期,這類文化沖突與社群排斥現象,還將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繼續存在,如何化解沖突,構建更持久的跨文化認同機制,是擺在小紅書這樣的社交媒體平臺及其用戶面前的現實課題。
與此同時,跨文化傳播在平臺經濟下還面臨多重倫理困境,平臺需在商業利益與文化責任間尋求平衡。一是數據真實性危機,部分用戶偽造賬單(如P圖修改醫療費用金額)以獲取流量,導致跨國比較失真;二是文化消費主義陷阱,跨國品牌借機營銷“中美同價”商品,將文化對話異化為消費競賽;三是治理悖論,小紅書在平衡內容開放與審查時陷入兩難,如嚴格封禁“黑灰產賬號”引發用戶爭議,暴露平臺治理能力與全球化愿景的脫節[13];等等。如何突破這些倫理困境,也是提高跨文化傳播效能必須解決的難題。
三、日常的賦魅與祛魅:小紅書“對賬”的傳播學啟示
(一)“日?!睌⑹抡谥貥嬁缥幕瘋鞑シ妒?/p>
研究表明,小紅書“對賬”功能通過記錄和分享日常消費與生活細節,展現了日常生活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力量。這種以微觀日常生活為核心的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跨文化傳播中宏大敘事的局限,為用戶提供了一種真實、接地氣的文化表達途徑,證明日常生活細節的穿透力遠超政治化敘事,成為全球化時代文化對話的新范式。
相較于傳統跨文化傳播研究強調國家層面的文化交流,小紅書“對賬”運動呈現出一種“去中心化”的傳播特征。用戶的自發性參與、基于興趣社群的擴散路徑,使得“日?!背蔀榇蚱莆幕趬镜闹匾浇椤Q芯空邉P瑟琳·布魯克(CatherineBrooke)提出的“微敘事理論”指出,微觀的個人故事比宏觀的政治敘事更容易引起共鳴并影響受眾的文化態度。[14]小紅書用戶的“對賬”行為,正是以“微敘事”方式構建跨文化理解的實例。
筆者認為,小紅書用戶的“對賬”行為實質上是德塞托(MicheldeCerteau)理論中“弱者的戰術”在數字空間的再現。具體表現為:挪用(Appropriation)——中美用戶將“對賬”工具從個人理財擴展為文化比較的媒介,重新定義其使用場景,使其成為跨文化傳播的實踐工具;拼貼(Bricolage)——通過結合數據實證主義和“萌化傳播”策略,用戶創造了一種既理性又趣味化的文化敘事模式,如通過“貓稅”緩和經濟對比帶來的緊張感;瞬間占領(MomentaryOccupation)——用戶利用算法推薦的短暫窗口期,在熱點事件(如TikTok禁令)發生后迅速擁入平臺,構建新的話語空間,使跨文化傳播更具即時性和互動性。
這表明,數字時代的跨文化傳播已不再依賴官方主導的宣傳,而是由普通用戶通過日常實踐塑造新的文化景觀。
(二)平臺技術賦能與文化收編風險并存
平臺算法與用戶生成內容(UGC)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動力,也潛藏著風險。一方面,技術賦能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助力。小紅書的AI翻譯功能支持86種語言實時互譯,通過“一鍵翻譯懸浮窗”降低語言障礙,促進中美用戶直接對話;算法推薦機制則通過興趣圖譜將跨文化內容精準推送,如“洛杉磯月租2000美元公寓”推送給中國一線城市租房群體,觸發自發對比討論。
然而,平臺技術在推動跨文化傳播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收編的隱憂。一是算法推薦的選擇性——小紅書的算法偏好互動量高的內容,使某些熱點話題(如中美醫療賬單對比)獲得極高曝光,但可能忽略更具代表性的普通生活案例,導致信息呈現的偏差。二是“幸存者偏差”效應——平臺流量傾斜可能強化中產階級和精英群體的聲音,而忽略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現實,造成文化比較的失真。例如,“對賬”內容多涉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缺少對中國中西部地區生活成本的真實呈現。三是文化商品化與消費主義陷阱——品牌借機利用跨文化對賬現象進行商業營銷,如“同款美式早餐挑戰”“中美超市大比拼”等內容,使文化對話被異化為消費競爭,偏離了原本的文化交流初衷。
由此可見,平臺技術既是促進跨文化傳播的橋梁,也是塑造文化敘事的重要變量,如何在技術賦能與文化真實性之間找到平衡,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跨文化傳播的多維探索未來可期
在全球化與數字傳播交會的背景下,小紅書“對賬”現象為未來跨文化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一是多平臺比較。不同社交平臺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策略各異。例如,TikTok依賴短視頻娛樂內容打破文化壁壘,而小紅書則以生活化內容構建更深層次的文化對話。未來研究可以對比不同平臺在用戶參與、內容傳播和文化適應機制方面的異同,以揭示跨文化傳播的多樣性。二是非英語圈層的研究。當前的研究主要關注中美互動,但小紅書的跨文化傳播已逐步擴展至東南亞、歐洲等地區。例如,在德國,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漢語學習角”,以“對賬”方式比較中德教育體系。這種現象表明,日常敘事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具有全球性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三是傳播倫理與文化公平性。平臺如何在商業利益與文化責任之間找到平衡?是否需要建立用戶自治機制,以確??缥幕瘜υ挼恼鎸嵭院投嘣裕窟@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
(四)文化差異與傳播機制研究有待深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對“日?!眱热莸慕邮芏群徒庾x方式存在差異。例如,某些消費行為在一種文化中可能被視為日常習慣,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則可能引發爭議。因此,未來的研究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深化:一是文化符號的適應性研究——不同文化對“萌化傳播”的接受度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如歐美用戶傾向于用幽默化解敏感話題,而東亞用戶可能更偏好情感共鳴,這種文化傾向如何影響傳播效果?二是語言策略的優化研究——AI翻譯工具如何影響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例如,當前機器翻譯在處理網絡俚語(如“V我50”)時仍存在誤讀現象,這是否會影響跨文化傳播的準確性和共鳴度?
(五)數字環境下的“生活外交”改寫文化軟實力圖譜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法拉·潘迪斯(FarahPandith)就小紅書熱現象發表評論時指出,在數字時代,軟實力不僅是文化和商譽的輸出,更涉及敘事塑造的競爭。[15]小紅書“對賬”現象表明,普通用戶在全球化語境中也可以成為“文化外交官”。針對這一趨勢,小紅書“對賬”現象啟示我們至少在三個方面可以有所作為。一是實施“生活外交”的國際文化傳播策略。政府與企業可聯合小紅書發起“全球生活實驗室”項目,鼓勵用戶記錄并對比跨國生活成本,以數據實證反擊西方媒體偏見。二是支持“文化轉譯者”成為跨文化交流橋梁。對具有影響力的“文化轉譯者”用戶提供認證與激勵機制,提升跨文化內容的可信度和影響力。三是實施國產品牌的跨文化“種草”策略。國產品牌可借助日常內容的傳播力量,通過與本地KOL合作、贊助用戶生成內容等方式,更好地融入目標市場的文化語境。
四、結語
小紅書“對賬”現象揭示了平臺經濟下跨文化傳播的復雜圖景:算法與UGC打破了傳統精英主導的文化傳播模式,使“日?!鄙畛蔀槿驅υ挼拿浇?;平臺為追求流量最大化,可能將文化差異簡化為“可消費的異域風情”,削弱批判性對話的深度。對此,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探討諸如“如何在算法設計中嵌入文化多樣性指標”“如何通過用戶共治機制平衡商業利益與文化公正”“如何在全球交往中保持價值觀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平衡”等問題。這些問題將決定平臺經濟能否真正成為“數字巴別塔”的基石,而非新型文化霸權的工具;只有在理論深化與實踐創新中尋求平衡,推動跨文化傳播從“賽博遷徙”邁向“全球共治”,方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可靠的數字支點。
[本文為廣東省2023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三進’背景下新時代中國特色外語課程建設研究——以應用型本科高校為例”(2023GXJK319)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媒體傳播體系下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研究”(23amp;ZD21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Gregory Jackson.What is RedNote? TikTok “Refugees” Surge to Popular Chinese App Ahead of Ban:Learning about China makes America feel like a Third-World Country[EB/OL].https://medium.com/illumination/what-is-rednote-tiktok-refugees-surge-to-popular-chinese-app-ahead-of-ban-3bf168248ea2.
[2]Life 'audits' on Xiaohongshu demolish cross-cultural stereotypes[EB/OL].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1-18/Life-audits-on-Xiaohongshu-demolish-cross-cultural-stereotypes-1Ag3uLfSWwU/p.html.
[3]Geer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Sage Publications.1980.
[4]佰易創業思維.小紅書,跨文化交流的“狂飆”時代已經到來[EB/OL].https://www.sohu.com/a/850893793_122059621.
[5]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6]中產財經生活|小紅書“中美對賬”,走向何方[EB/OL].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5226.html.
[7]Amanda Hess. For TikTok Refugees, a Wry Welcome on a Chinese App[EB/OL].https://www.nytimes.com/2025/01/16/arts/tiktok-red-note-china.html.
[8]Jane Lewis.RedNote: the rise of the new TikTok[EB/OL].MoneyWeek,2025-01-31,https://moneyweek.com/economy/people/rednote-rise-new-tiktok.
[9]王新喜.中美網民在小紅書對賬運動,治好國人的精神內耗,或帶來五大影響[EB/OL].https://news.qq.com/rain/a/20250120A08L7T00.
[10]楊鑫宇.中美網民“小紅書上交朋友”,“跨國對賬”澄清誤解與偏見[EB/OL].中國青年報客戶端,2025-01-17.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1/17/content_VY26A8Fl.html?gid=2Zr5Oake.
[11]郭全中,王映驊,司茗嘉.“TikTok難民”現象透視:用戶—平臺的情感驅動與游戲實踐[J].新聞愛好者,網絡首發,2025-01-21.
[12]Li Wei , Gao Xueqi.TikTok exodus: Finding refuge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 RedNote[EB/OL].https://www.thinkchina.sg/society/tiktok-exodus-finding-refuge-and-cultural-exchange-rednote?ref=home-latest-articles.
[13]璟松.商業化“優先級”無限放大,小紅書的2025“路書”已寫好[EB/OL].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354197.
[14]吳飛.“空間實踐”與詩意的抵抗:解讀米歇爾·德塞圖的日常生活實踐理論[J].社會學研究,2009,24(02):177-199+245-246.
[15]Farah Pandith, Rory Dixon.With 'TikTok Refugees' Fleeing to RedNote, China Is Beating the U.S. at Soft?Diplomacy[EB/OL].https://www.usnews.com/opinion/articles/2025-01-27/with-tiktok-refugees-fleeing-to-rednote-china-is-beating-the-u-s-at-soft-diplomacy.
作者簡介:賈琳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廣州 510550);夏德元,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學院教授(上海 200093)。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