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2097-2881(2025)08-0088-04
一、《鐵皮鼓》中體現的黑色幽默
1965年,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輯了一部名為《黑色幽默》短篇小說集,小說集中的作品多以“反英雄”人物作為主人公,他們行為怪誕、滑稽可笑,辦事巔三倒四,其行為違背正常的邏輯關系,并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作者們以此來影射美國社會動蕩不安的現實[。本文以《鐵皮鼓》為例,研究文本中體現的黑色幽默。
1.離奇夸張的人物設定
《鐵皮鼓》是德國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以二戰為背景,在荒誕文學的傳統上進行了一番獨特探索,其對人物設定的夸張表現尤為引人關注。小說中的主人公奧斯卡自小就不平凡,剛一出生,他就在一次哭叫之中打碎了一枚雞蛋。這樣的情節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無稽之談,但在這里卻成了主角與眾不同的標志之一。奧斯卡拒絕當成年人,他不僅拒絕身體的成長,還選擇永遠保持在三歲的智力水平,并用敲擊鐵皮鼓的方式來施展各種神秘力量,比如成年人在看到他的鼓時產生無法抗拒的力量而被催眠、他能聽見并控制人們的內心等。這看似夸張甚至荒誕的情節設定,實則蘊含了作者深刻的對歷史的反思。奧斯卡的行為不僅體現了人類內心深處對成長、變化以及命運的反抗,也揭示了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既定社會規則的反叛心理。
作者格拉斯巧妙地通過這樣一位擁有獨特能力且不按常規路徑行事的角色來探討社會的荒謬、人的異化以及人性的本質等話題[2。例如,在納粹勢力崛起之際,許多普通市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同化。這時的奧斯卡雖然年紀小卻能夠保持清醒,還能用鼓聲抵抗社會環境對個體的異化,并以此揭露周圍環境的荒謬與虛偽。這一情節設計無疑具有鮮明的歷史隱喻和深意,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更添深刻的批判意味。
隨著故事的發展,主人公與周遭環境的關系不斷發生變化,這也構成了小說敘事線索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先作為旁觀者目睹成人世界的復雜變遷和人性的善惡交戰;緊接著又成為積極參與者,嘗試用有限的方式影響甚至改變現實。盡管始終未變成成人模樣,奧斯卡卻通過自身行為對成人社會發起無聲抗議,用行動傳達其對于權力、正義與良知的看法。他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所展現出的獨特智慧和勇氣也令人肅然起敬,體現了人類思想中永恒的反叛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與此同時,作者還借由對奧斯卡周圍不同人物及情境的刻畫深化了小說內涵,包括家庭破裂后的母親及其情人之間混亂情感關系所帶來的傷痛,以及社會動蕩下平民生活的困窘、底層人民的掙扎求生等。通過這些描繪,《鐵皮鼓》超越單純的個人英雄主義視角,進人集體經驗層面,反映了人類社會共有的生存困境和道德挑戰。
奧斯卡這一充滿荒誕性的角色,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與大眾內心矛盾的敏銳洞察,小說充滿了黑色幽默與冷峻諷刺,令讀者能夠更直觀而真切地感受時代變遷下人的異化和心靈救贖之路何等艱難曲折。在藝術風格方面,《鐵皮鼓》同樣值得高度贊賞。格拉斯將傳統的敘述手法與荒誕派戲劇相結合,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的方式增強了閱讀的真實感和代人感。通過對細節的精微描繪,他進一步增強了場景再現的能力,令每一個畫面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聽到金屬表面清脆的擊打之聲,看到周圍人群迷茫而又茫然的眼神。小說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不僅運用大量的象征性意象加深主題表達,同時還穿插多種文體變化,使得行文活潑多變又不失緊湊連貫[3]
2.荒誕不經的故事情節
《鐵皮鼓》的故事情節極具荒誕性質。從小說一開始的慶祝場景,到主角奧斯卡成長經歷中各種匪夷所思的事件,每一個轉折點無不在體現作者對生活與社會現狀的犀利審視。通過這些充滿諷刺與悖論的情節,整部作品展現了獨特的沖擊力與深刻的影響力。慶典上的一幕便是小說荒誕性情節的起點,年輕的主角奧斯卡毫無預兆地開始演奏鐵皮鼓,伴隨著激昂的旋律和響徹云霄的震動聲。這樣的開端立即吸引了眾人自光,卻也是對他未來生活狀態的一種暗示。這種突兀而又難以理解的行為不僅是他內在反抗意識的一次宣泄,同時也是作者用來奠定小說基調的手法。
緊接著,奧斯卡拒絕成長,堅持做一名永遠只有三歲智力水平的“成年人”。他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重大抉擇,從決定停止發育,到使用敲打鐵皮的方法影響他人,都充滿了難以言說的荒誕意味。這種選擇不僅揭示了其對現實世界的質疑和逃避態度,也暗示著成人世界中某些難以理解的行為。隨著故事推進至奧斯卡一系列更加詭異的遭遇,例如在他童年時代,母親的戀愛和父親的政治信仰,都在無形中透露出時代背景和社會結構的錯綜復雜以及人性中的善惡交戰[]
小說中,他不斷敲擊著鐵皮鼓。這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實際上承載著多重意義。一方面,鼓的聲音具有使人喪失抵抗意識,陷入催眠狀態的效果,這是對強權下個體失去自由意志狀態的一種暗喻。另一方面,奧斯卡通過敲打出特定音調傳達信息,彰顯其非凡影響力,這一能力不僅用于其自我保護與復仇計劃,同時也用來傳達他對權威和道德觀念的挑戰。此外,主人公在不同時期的轉變及其背后的故事也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線索,從天真無邪地觀察外界事物到后來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再到遭受巨大挫折后對生命本身的深刻思索,每一步轉變均充滿深意。例如,當社會逐漸被黑暗籠罩,家庭關系破碎時,奧斯卡始終以冷靜態度剖析周圍人的心態及動機。面對納粹興起時普通人逐漸陷入瘋狂的情形時,奧斯卡依然十分理性,他敲打鐵片引發的種種變化和其背后隱藏的意義成為理解小說主旨的重要鑰匙。從家庭矛盾升級到個人命運多舛的經歷,每一個節點都被巧妙串聯,共同營造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時代畫卷和人性百態的寫照。
3.諷刺可笑的語言風格
《鐵皮鼓》以夸張的諷刺語言為特色,成功捕捉并放大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與荒誕瞬間,這種諷刺筆觸不僅增強了敘述的效果,也為小說增添了幽默氛圍。這種諷刺可笑的語言表達使整個故事呈現出一種強烈的社會批判和哲學思辨精神。小說里處處可見作者用幽默與夸張的手法對現實生活的諷刺,如奧斯卡拒絕長大、母親的背叛以及父親的盲目忠誠,在家庭層面上構成了明顯的戲劇化場面。而在更廣泛的層面上,作者則通過各種事件的巧妙構思與描繪展示了當時社會秩序的脆弱和人類行為模式中的矛盾與扭曲。
小說中,作者對諷刺手法的運用集中在人物對話、內心獨白和情節設計方面。比如,主人公的鐵皮鼓敲擊聲可以讓人群失去方向感,這直接諷刺了群體的盲從行為。小說中許多場景設置也是通過荒誕情境展現社會現象中的滑稽和不合理之處,進一步強化文本的社會批判力度。小說對日常生活細節的夸張刻畫使讀者感到好笑同時也體會到某種荒誕性。這些諷刺手法使故事情境充滿滑稽感,卻又發人深省,讓讀者笑中含淚的同時領悟到社會問題與人類困境的本質,增加了文本的社會深度與思想層次。
二、黑色幽默對德國二戰后文學的影響
1.推動了德國文學創新,打破了傳統文學的束縛
黑色幽默作為文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手法,對德國二戰后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獨特的表達方式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寫作限制,還促使作家們從全新的角度審視現實生活中的各類矛盾、沖突和荒誕現象。這種轉變不僅是文學風格的變化,更是一股促進藝術創新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作家們開始更加注重描繪戰后社會現象的弊病一一無論是經濟危機、人際關系緊張還是政治體制的問題,均成為創作的新焦點。他們不僅追求故事表面的吸引力,還致力于發掘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進而引發讀者對自身及周圍環境的反思。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各種荒誕性和非理性的放大處理,黑色幽默揭示了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和內在矛盾。黑色幽默通過看似滑稽的情節和對悲劇元素的獨特處理,使文學創作在輕松之中包含了沉重的批判意義。作品中頻繁出現的人物性格矛盾和行為的反差極大強化了敘事的戲劇張力,并且加深了讀者對社會現狀的理解和認識,引發了深層次的社會思辨與反思。黑色幽默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提升了二戰后文學的社會批評功能,許多作品都以一種近乎絕望的態度揭露了社會的缺陷和個人命運的無奈[5。通過巧妙的設計和布局,黑色幽默將諷刺和幽默相結合,在給人們帶來歡笑的同時,傳遞出更加豐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內容。作家們利用這種形式大膽挑戰主流價值觀,表達出一種對現狀無奈又批判的情感,這種創作傾向推動了社會變革意識在文化和藝術領域的興起與發展。
2.揭露戰后社會現實與人性困境
《鐵皮鼓》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其卓越之處在于用黑色幽默解構了一個特殊時代,通過主人公奧斯卡的奇異經歷和他獨特的思考方式,深刻呈現戰后德國的傷痛和社會的復雜現實。《鐵皮鼓》的故事發生在二戰后的德國,當時社會中充滿了混亂與不安,《鐵皮鼓》不僅展現了小人物生活境遇的變化和扭曲心理狀態,同時通過諷刺性的描寫表達了對人類自身行為和生存狀態的高度關注。
小說主人公奧斯卡不愿長大,他拒絕卷入成人世界的罪惡漩渦,在三歲時便故意從石階上摔下去,自此選擇永遠不再長大。他不僅擁有一種超人的歌唱能力,能用歌聲將任何堅固的東西擊碎,更用自己手中的小鼓發出獨特的音樂,使自己保持童年時期的精神狀態,進而以孩童的角度觀察周遭環境和人們的舉止,對戰爭和暴力進行了辛辣且尖銳的批判。小說通過主人公的故事,串聯起整個民族和社會的生活圖景,讓讀者看到戰爭對人們日常生活以及精神狀態產生的負面影響。主人公身邊追求權力和財富的人物,他們的自私貪婪和唯利是圖令人厭惡,反映出一種扭曲而混亂的道德觀與社會秩序。在主人公身邊有一名叫作羅絲薇特的歌女,在納粹統治下,她利用自己的魅力為納粹效力,在和平年代也依然善于運用自己獨特的手段獲取更多好處,但當戰爭開始后,羅絲薇特也未能逃脫戰爭的折磨。她在戰爭時期不得不向各種力量低頭,為戰爭販子唱歌跳舞以得到他們的寵愛。這些細節既描繪了個體在戰亂時期無法把握自身命運的狀態,也揭示了在戰爭和暴力環境下人性的各種丑惡面,以及人類在面臨殘酷境遇時內心掙扎與抗爭的心路歷程。除了刻畫人物性格與情感變遷,《鐵皮鼓》還對戰后的政治體制及其弊端做了深刻的挖掘與揭示。小說通過各種情節展現出在重建過程中政府的種種無能與腐敗現象,并深人剖析戰后德國的政治體制與社會治理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3.部析資本主義社會本質
《鐵皮鼓》通過荒誕的故事和諷刺的語言,揭示了二戰后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包括消費主義等社會現象。這種批判激發了對社會的反思和批判,促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在這些作品中,黑色幽默不僅僅是一種風格,更是一種對社會弊端和偽善的揭露。它通過夸張和變形的手法,讓讀者看到社會現實中的荒謬和虛偽,引發人們對社會倫理和道德的反思。這種形式并不是簡單的娛樂,而是一種創傷性的反思和警示,是對社會進步的一種激勵和動力。黑色幽默所承載的深刻批判也可以追溯到其對權力機構和社會結構的挑戰。這種批判不僅是針對個體行為的嘲諷,更是對整個社會體系的質疑。通過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諷刺,黑色幽默呈現出了一種對權威和規范的顛覆,提醒人們不要過分相信權力和權威,不要輕易接受社會給予的規訓和框架。在這種意義上,黑色幽默是對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的一種解構,是一種呼吁個體反抗和批判的表達。此外,黑色幽默還通過對文化符號和象征的顛覆,揭示了社會現實背后的扭曲和虛假。它以一種反常的眼光看待社會現象,改變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傳統認知。這種扭曲和顛覆不僅僅是一種戲謔,更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思辨。它挑戰傳統的審美和道德準則,讓人們重新審視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弊端和荒謬。通過這種方式,黑色幽默喚起了人們對社會道德和倫理的關注,引導人們思考社會進步和改革的方向。
三、結語
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作為二戰后的德國文學代表作之一,通過黑色幽默的手法展現了戰后社會現實與人性困境。黑色幽默在小說中的敘事實踐,不僅推動了德國文學的創新和發展,也為人們提供了反思歷史和現實的視角。
參考文獻
[1] 胡敬署,陳有進,王富仁,等.文學百科大辭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1.
[2] 黃琰.馬克·吐溫作品中的黑色幽默現象.作家,2015(7X).
[3] 趙煥茹,孫雪娥.黑色幽默:荒謬的真實與絕望的喜劇一一從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看“黑色幽默”文學的藝術特征[].商洛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3).
[4]李巧玲.文學中的黑色幽默與現實中的黑色幽默[].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5] 阮航.在荒誕里凸現真實一君特·格拉斯的小說《鐵皮鼓》[].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6] 陳鴻秀.“黑色幽默”與中國大陸喜劇電影—兼論“黑色幽默”片與“黑色喜劇”片的異同Ⅲ}.青海社會科學,2012(2).
[7] 樊星.黑色幽默:美國文學的影響與中國流派的特色[].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9).
(特約編輯劉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