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里認識新朋友是非常值得興奮的事情。”來自美國的高中生里根·塞萊斯特·沙利文于4月13日在上海如此說。當時,她與剛搭檔不久的中國小伙伴已經成為好朋友。
“雖然是第一天認識,但是我們已經聊了很多話題,這也有助于在球場上的配合,我們還交換了社交媒體賬號,這樣以后就能經常聯系啦。”里根·塞萊斯特·沙利文說來感覺輕松。
從4月11日至14日,“2025美國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國行”上海站舉行之際,來自美國馬里蘭州蒙哥馬利郡的40余名師生沉浸式體驗了上海特別是黃浦區的海派氛圍。以球會友,在這場活動中有良好的體現。同時,記者從上海市網球協會了解到,一段時期以來,滬上一些壁球、匹克球比賽,令市民感受到了一些新穎的球類項目的魅力。而板式網球、巧固球、躲避球等項目的開展,一如當年門球、康樂球等等因地制宜的體育項目一般,受到新一代市民歡迎。
一些小眾運動是如何破圈的?萌新“小而美”項目,會隨著可能成為奧運會新增項目而逐漸擴大流行范圍,逐漸成為主流項目嗎?
里根·塞萊斯特·沙利文與同她一起前來中國的小伙伴伊恩·斯科特·哈珀在上海,都明顯感覺到上海的同齡人——主要是盧灣高級中學的學子,與自己一樣,有對匹克球的喜愛,也一樣愛美食,愛生活。甚至感覺到上海學子的英語很好,中美高中生搭檔比賽時,語言交流幾乎沒什么障礙。
這也讓哈珀略感臉紅,感覺自己有必要多學習一些中文。
比賽現場的主背景板上,有“友誼無界,共筑未來”的中英文字樣,而背景板畫面中看上去有男生、女生握著拍子打球的卡通造型——當然是在打匹克球,但又似乎令人回想起什么。畢竟,匹克球的球拍乍一看有點像放大版的乒乓球拍。記者所見賽事相關微信公眾號宣介中,更確實有將此次美國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中國行活動與當年的“乒乓外交”相聯系之處。1971年的國際環境與如今國際格局當然有所異同,比如當年美國在遭遇石油危機、美元與黃金脫鉤、美蘇爭霸等等方面遇到不同的困難,亟需尋求新的國際合作與突破,因此想主動聯絡中國;彼時,中國也有聯絡美國的需求。而當“2025美國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國行”啟動之際,正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向全球貿易伙伴加征關稅,其中對華加征幅度尤其大之時。此時此刻,中美是否仍需要交流?上海協辦方面相關人士向《新民周刊》記者如此表述:“青少年是中美友好的未來,希望雙方學生在本次交流中通過匹克球‘以球會友’,在共同訓練與比賽中增進了解、建立友誼。希望大家以開放的心態交流互動,在文化體驗中讀懂彼此,收獲難忘回憶和珍貴友誼,為中美人文交流注入新的活力。”美方團長、蒙哥馬利郡教育局體育部主任杰弗里·沙利文則不僅提到該郡是美國第一個將匹克球納入校隊的學區,更還提到學生們為此次中國行做了大量準備,不僅認真訓練,還努力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甚至學唱了中文歌《茉莉花》。“這次中國之行不僅是參加一次體育系列賽事,更是一次人與人之間真誠交流、增進理解的旅程。”杰弗里·沙利文說。總之,現場中美大朋友、小朋友都無不通過匹克球想起1971年時那顆小小的乒乓球!當年,“小球轉動大球”這一外交創舉,令世界矚目。而如今,一顆匹克球也在希望架起中美人文交流的一道新橋梁,續寫新時代民間外交的動人敘事。
記者走訪上海一些地方發現,除了匹克球以外,在都市里一些寫字樓、社區等場所,出現了不少因地制宜的球類項目活動空間。其中,比匹克球先進入市民生活的是板式網球(Padel)。如今其已經成了都市白領社交的新寵。在位于仙霞路的百聯西郊購物中心5樓屋頂花園PadelX,記者所見兩片板式網球場地,晚間基本上客滿。而在大眾點評網上可以搜索到諸如打浦路603號八號橋創意園區外廣場、恒通路318號凱德PadelU新茂店等處,板式網球場地預約量都不小。
看起來,板式網球像是集合了網球、壁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的特點,綜合看,主打一個好打、易掌握。“弱對抗,強社交!”凱德PadelU新茂店教練馬馬說,“比如在發球以后,球過網、觸地之后,會反彈到邊墻或者底墻,在這之后才可再擊球。這樣一來,實際上減低了球的來回速度,也有效降低了‘死球’率。比賽雙方選手甚至可以在打球過程中聊天。整體上看,這一1969年由一位墨西哥商人模仿壁球而發明的項目,可以在低運動強度下進行。”總之,與飛盤等前些年流行的社交類運動類似,板式網球“對新手極為友好”,拎起拍子就能打球。
馬馬透露,商務人士在預約客中占據不小的一部分。他們甚至熱衷板式網球的雙打模式,四個人邊打球邊聊天,封閉式、小球場,都讓整個打球過程頗具私密性,且整體花銷又比一些商務類活動要便宜一些。據國際板式網球聯合會(FIP)2024年度報告,歐洲約有57%的板式網球玩家會在比賽或者練習后選擇就近喝一杯,亦即“板式網球+聚飲”成為了當下歐洲較為時尚且健康的社交方式。在國內,京滬等等一線城市,情況大抵也已如此。如果打球時強度較低,甚至沒怎么出汗,直接到商場其他空間坐下喝點兒飲料,事或許就談成了。

板式網球的所謂便宜,從消費的角度分析,大約是與高爾夫球等相比而言確實便宜。畢竟,在市區某棟銷品茂的樓層里就能找到一些場館,比高爾夫動輒需要遠赴郊區來,無論是資金成本還是時間成本,都大大降低。更何況這項“新手友好型”運動,不會令初接觸者過于尷尬,這一點不僅是具有一定技術門檻的高爾夫球所無法給與新手的,甚至也是羽毛球等同樣具有社交屬性的項目無法達到的。
有開辦過板式網球機構的朋友向記者透露,網球是板式網球所繞不開的一個參照物。“相比傳統網球,板式網球的場地利用率會更高,畢竟一個網球場的面積是660平方米。如此面積可以蓋3片板式網球的場子。兩年多前,我在北京開設板式網球機構,兩片場地的月收入大概會有10萬到15萬元,最差的時候也有6萬多元。”這位朋友稱,“從價格的角度對比,場地更小的板式網球,反而有著更高的價格。目前市面上的網球場價格大概在每小時兩三百元,相比之下,板式網球場地的價格可以推高到每小時三四百元。”如今,匹克球也有類似可能性——一塊標準網球場可分割為四塊匹克球場。

據體育用品專業人士倪春雷介紹,板式網球或者說是板網球,最初的譯名是“籠式網球”。“我們2016年最初在國內推廣此項運動時,當時有體育總局方面人士建議用‘籠式網球’之稱,但是‘籠式’的概念當時在國內已經用得比較多了,我們怕大家以為它就是常規網球場地縮小加個籠子就可以了,所以斟酌良久,改用‘板式網球’這個稱謂。”倪春雷說,“畢竟,網球與板式網球這兩項運動有許多相近之處,但是又有很大差異。板式網球加了玻璃擋墻和圍網后,比賽取勝的策略、技戰術差別與網球非常大。”
記者在PadelU新茂店目測,專業板式網球場地長20米、寬10米,大小只有網球場的三分之一,球和球場底端采用4米高的鋼化玻璃作為防御墻,并在側面延伸出3米,兩側采用金屬網封閉。目前一塊場地造價包括安裝費用大概是15.8萬元左右。板式網球球拍有點像加大版的乒乓球拍,但又與匹克球球拍整體是一塊板不同。板式網球球拍全身長滿了“小孔”,內部有填充物因而更具彈性。比起同樣具有社交功能的羽毛球來,板式網球的球網要低矮一些。比起匹克球用球好歹還是圓的來,板式網球的球形有點扁。
但萬變不離其“網”。都是一個網隔著比賽雙方,來回擊打的項目。就如同乒乓球,看英文的意思表述,無非“桌上網球”。究其來源,19世紀后期,英國一些大學生在室內以桌為臺,書為網,酒瓶軟木塞為球,在桌上推來擋去,形成“桌上網球”游戲。1890年左右英格蘭著名越野跑運動員詹姆斯·吉布從美國帶回空心賽璐珞球,代替軟木塞。因賽璐珞球擊在木板拍上發出乒乓聲響,故稱乒乓球。
乒乓球的誕生,無非工業時代到來后,用賽璐珞材料在桌上模擬網球項目,因地制宜,做出變化,出現變異。在網球傳入日本后,由于19世紀的日本很難造出標準網球場,且當時日本人整體的身材比歐美人要矮小一些,因此出現了軟式網球。總體上說,軟式網球對選手的身體機能要求略低,更容易上手,適合推廣普及。
類似的情況,在過往的歲月里,曾經多有出現。比如20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上海流行打康樂球。這是一種與桌球有幾分相似的項目,在滬上又人稱克郎球、克郎棋。在弄堂里支起木架,擺上球盤,“球”其實就是一枚枚象棋棋子。揮桿對戰,是當年弄堂里老少咸宜的一項平民運動。2024 年世界斯諾克上海大師賽期間,知名斯諾克選手“火箭”奧沙利文現身上海老弄堂,和上海爺叔們打起康樂球,一時傳為美談。然而,奧沙利文這第一次接觸康樂球,實際上主要在于通過讓上海弄堂游戲連接斯諾克,在相似性上找到樂趣,達到一種斯諾克與上海弄堂生活的文化鏈接、溝通。實際上,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整體富裕程度的提升,桌球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康樂球也就漸漸退隱,成為弄堂生活的一種回憶。在20世紀90年代,桌球在中國開始流行,其流行形式迥異于海外。相比海外桌球每每在俱樂部有地毯的室內,燈光下,參賽者西裝背心、領結等行頭一應俱全,中國的小鎮青年打赤膊,或者穿一件花襯衫、圓領衫,邊喝廉價啤酒邊打花式桌球——那球臺都打禿嚕皮了。很難想象這兩種桌球用的是類似的比賽規則。
如今,情況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記者近日在江蘇宜興一家號稱“農家樂”的所在,不僅見識了客房與星級賓館的布局大致無兩,還看到裝修一新的娛樂廳內,有卡拉ok,有電子游戲,也有標準化的桌球臺。
比起桌球逐漸普及,都市人中,不少喜愛網球項目者,卻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經常到正規網球場參與運動。就像許多足球愛好者很少有機會踢11人制正式足球比賽,轉而踢7人制小場,甚至5人制、3人制比賽,或是排球愛好者少有機會打正式排球比賽,而打起沙灘排球,或者4人制迷你排球;如今都市也流行起壁球、匹克球、板網球來——大多是網球的一種變異。
運動博主“美瑪達樂園”主理人王世均還嫌這些變異太小。在充分參與匹克球運動后,最近,他又通過AI設計、3D打印制作了一款新型匹克球。“匹克球發明后,傳入國內。我發現其球表面分布許多洞眼,由此帶來球本身的彈性。”王世均向《新民周刊》記者分析道,“回看人類球類運動歷史,在工業革命以前,那些藤制等球類,之所以有一定彈性,是因為帶孔等因素。隨著工業革命后,充氣皮革類球的誕生,出現了足球、籃球、排球等運動。當然還有乒乓球這樣不充氣球,依然有彈性,可進行緊張激烈的對抗,并逐漸進入奧運會。”王世均還特別提到羽毛球,認為這一非充氣球類能隔網比賽,而因為球本身落地后不會高高彈起,適合戶外小場地比賽——球不會彈到老遠,對于郊游、公園打球的朋友特別友好。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在王世均看來,必然會有新的運動項目催生而出。
“我正在鉆研,是否將自己設計的新型匹克球變身為一種類似高爾夫球規則的球類項目,無需在高爾夫球那么大場地來進行比賽。要不,就叫‘匹克高’。”王世均說起他的新發明,還透露,自己在研發一種球拍,既可以打匹克球,又可以玩“匹克高”。如果一切順利,可能,新的一種球類項目將誕生。
“我很看好匹克球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畢竟,中國在諸如乒乓球、羽毛球等近網項目上在國際上具有長期優勢。如今,隨著中國網球運動水平的提升,再次印證了這一點。”上海普陀區網球協會秘書長楊愛萍對記者如此分析。
但目前來看,還有一些項目該如何發展,在體育運動圈內與社會認識領域,有不少不同看法。比如棍網球(lacrosse)——聽起來,起碼中文名中與網球、板網球類似,也有一個“網”字,但實則此“網”非彼“網”。棍網球是利用球棒頂端網兜控制小球移動,并利用杠桿原理,將球網中的小球以拋接的方式進行傳接球并射門得分的項目。總體上看,其混合了足球、籃球和冰球的特點,亦有文獻認為棍網球起源于北美印第安土著部落。目前,諸如上海中學國際部等學校開展棍網球運動,并小有成就。記者了解到,該校還開展躲避球運動。這一起源于英國,需要分組對抗的球類項目,倒是有點類似于“丟沙包”游戲。“這些項目能否在中小學大規模展開?我覺得需要進一步觀察。”一位資深體育教師認為,校方特別是校長支持與否對項目開展而言,相當重要。“匹克球場地小,容易上手普及。因此不少學校躍躍欲試。可棍網球則不然。有類似足球這樣的身體接觸,室外場地規模不小。孩子們不可能一下子全都掌握。這讓棍網球的開展顯得頗有難度。”

近年來,不少新穎的球類項目引入國內。比如巧固球——有點類似手球,起碼從單兵作戰的技術動作上看,有類似之處。但根據新加坡巧固球教練洪建輝所說,巧固球規則中,主要環繞一個號碼——3。當一方有球權時,就擁有三秒鐘的時間、最多可以三次傳球,拿球的球員最多只能有三步就得或傳或射網。總之,巧固球結合了手球、排球、壁球的特點。2024年11月13日至14日,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舉行首屆巧固球培訓班,共有50余名教師參與了此次培訓——堪稱國內巧固球一次啟動。此次培訓的講師之一、北京體育大學博士、東亞巧固球聯盟秘書長邵天諾稱,相對足球、籃球、手球來,巧固球倡導的禮讓、不侵犯別人、友愛、正當競爭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幾乎禁止身體侵犯,似乎是比較適合東亞人的有身體接觸項目。
王世均說,洛杉磯奧運會新增5個大項——棒壘球、板球、腰旗橄欖球、棍網球和壁球。這些項目都是在開展了相當長的時間,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風靡以后,才進入奧運會的。如今,一些小球已經在上海流行,甚至有諸如“匹克高”這樣的變種,未來,一旦成為全球性項目,未必沒有進軍奧運的可能。夢想,還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