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里,往昔上層社會的傳統男性與保守、內斂、沉悶畫等號。然而,如果知道他們在夏天的官服乃是以半透明的紗羅制成,是不是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覺?
絲綢是中國文明的偉大發明之一,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創制出種類繁多的絲織品,厚薄不一,于是,按照不同季節使用不同種類的衣料,就成了上層社會的基本生活方式。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一項風俗,端午節這一天固定成為全社會集體換穿夏季服裝的日子,一直到宋代,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都是試穿夏衣,當天,宮中要向皇帝進獻夏季御服,皇帝也要賞賜群臣用特定面料制作的輕涼服飾,民間則是全體都在這一天收起春裝,改穿適合新季節的、輕薄料子裁制的衣裙。
紗、羅質地輕薄,所以自然地呈現為半透明的狀態。按照傳統習俗,人們在家閑居時,可以直接穿一件以如此料子制作的單衣。不過,一旦處身鄭重場合,那就絕對不能穿著透漏,因此,在往昔,即使炎夏,無論男女,逢到辦正事時,都要在華麗的紗羅外衣下再襯穿一層打底衣裙,以此避免暴露身體。打底衣裙可以采用布、絹等不透明衣料,但更多的是利用相對比較厚實的紗、羅品種,紗套紗或者羅套羅,乃是富貴階層中流行的搭配習俗。這種風俗固然不利于祛暑,但視覺效果卻華麗典雅。

如此的著衣風尚一直延續下來,即使明清時代也是如此。山東曲阜孔府保留的服飾實物便是明證,那些珍貴的文物當中,不僅有綠羅織金鳳女袍,更有歷代衍圣公所穿的紗羅官服。故宮博物院也保藏著清代皇帝的“石青四團彩云金龍暗花紗袞服”,外面一件紗長褂上繡著團花云龍紋,內里的長紗袍則幾乎被金龍繡紋以及海水江牙紋滿覆,透過外層的紗色隱約可見,似有似無。這就是清代皇帝在夏天所穿的正式“龍袍”啊,真是低調的炫耀。如今,人們通過影視,對清代的朝珠補服很是熟悉,但卻不知道,在當年,到了夏天,從天子到大臣,乃是采用紗羅朝褂與打底朝袍的兩件套,里外交映,美美噠。
作為男人,雖然不方便穿彩色的花衣,但可以享受暗花的紗羅??!
傳統紡織工藝高度發達,能在紗羅面上織出各種本色的花紋,稱為暗花紗、暗花羅,這就給了官員們盡情追求華美與風流的機會。作為男人,雖然不方便穿彩色的花衣,但可以享受暗花的紗羅?。〗Y果就是大家爭相用最輕薄、本色花紋最為繁復俏麗、最新品種的紗羅制作補服,以致乾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親自發布指示,規定了若干種花紋不那么熱鬧、質地也相對厚一些的紗作為夏裝的料子,其他過于時髦、特別透明、特別薄的花紗則明令禁止,免得大臣們的衣服顯得輕浮。
想一想當年紫禁城內外,成群結隊的大男人都是厚紗袍外罩著輕紗褂,那場景也很奇妙。因此,我們該修改一下對古代中國男人的刻板印象,人家也是愛美愛俏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