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首席槍彈痕跡鑒定專家,有“看痕知槍”之譽。他參與偵破大案要案1200余起,疑難痕跡檢驗鑒定無一差錯。他就是崔道植——身懷絕技的痕檢專家。初心不改正是他的動力所在。

崔道植在70歲時被公安部聘為首批特邀刑偵專家,88歲時榮獲“七一勛章”。如今年逾九旬的他仍在為我國的刑偵事業貢獻力量。
《檢察風云》:槍彈痕跡鑒定是您的“絕活”,在公安系統名聲很大。您是如何從一名刑事技術人員成長為專家的?
崔道植:我生于1934年,17歲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19歲光榮入黨。在部隊我從事了一些槍械技術工作,對這方面比較感興趣。21歲時,我被選調到黑龍江省公安廳,成為一名刑警,主要從事刑事技術工作。
所謂“絕活”,背后都是勤學苦練。我國刑事技術作為一門專業剛起步時,面臨許多困難。組織上派我到中央民警干校進修,重點學習刑事科技以及與之相關的醫學、數學等知識,為提高業務能力打基礎。我感覺專業知識不夠,就買來各方面的書籍自學;實驗空間有限,就回家里干;缺零部件,就自己動手制作……技術能力就是這樣學出來、練出來的。
《檢察風云》:作為我國最早研究槍彈痕跡的專家,您提到的“苦練”一定包括辦案吧。在技術條件差、先進設備不足的年代,您是如何克服困難辦理案件的?
崔道植:這還是落在一個“勤”字上。搞研究加上辦案,我看過的子彈數以萬計,出過的現場不計其數,慢慢習慣了在彈殼和彈頭上辨別纖如發絲的痕跡。在一起案件中,現場遺留的一枚彈殼上有個微小的痕跡,我是觀察了很多次后才發現的。那是一道非常細小的橫線,憑經驗我判斷出那是“八一式”步槍發射子彈留下的痕跡。由于及時明確了槍型,我們很快就查到了案涉槍支。
那時確實缺設備,很多時候要靠肉眼觀察。一些案發現場的痕跡沒法移到實驗室中,我只能反復調試燈光的角度進行觀察和研究,有時要連續幾天跑現場。
《檢察風云》:您是痕跡檢驗專家,除了槍彈痕跡,您在其他痕跡鑒定方面還有哪些“絕活”?
崔道植:我主導研發的“痕跡圖像處理系統”不只針對槍彈痕跡,對刑案現場的多種痕跡都能進行處理和分析,從而發現更多細節特征,例如指紋。
2002年,黑龍江省寧安市發生一起入室殺人案,母子倆在家中遇害,現場只遺留下半枚帶血的指紋。多家鑒定機構均得出“指印特征少,不具備認定條件”的結論,案子拖了5年未能偵破。
后來當地警方找我協助。我用“痕跡圖像處理系統”對這半枚血指紋進行了分析,配合肉眼觀察比對,最終在一名嫌疑人的左拇指印中找到幾處吻合的特征點。2007年9月,警方將這名嫌疑人抓獲。在證據面前,他交代了犯罪事實。
從警多年,我參與偵辦案件7000多起,其中大案要案1200多起,在疑難痕跡檢驗鑒定方面沒有出過差錯。
《檢察風云》:您率先主導將計算機技術引入刑事痕檢領域,那時是如何完成這一高難度課題的?
崔道植:那是在1995年,全國涉槍案件數量有所增多。我覺得單靠傳統方法進行痕跡檢驗鑒定存在出現錯漏的風險。于是我請示公安部科技司并獲得批準,在黑龍江省公安廳設立課題,擬建立一套運用計算機技術的新型識別系統。
那時候計算機在許多機關單位都是稀罕物,我們的刑偵干警也大都是門外漢。為了完成課題任務,我們跑了國內7所高校和3所精密儀器研究所,向計算機領域的專家、教授取經。
接入計算機系統的硬件要跟上。為了研發特制鋁箔膠片提取彈頭膛線痕跡,我們跑了多家鋁箔片廠;為了研發彈頭膛線痕跡展平裝置,我們先后繪制了4套模型圖,并找多家機械加工廠合作。
課題組全員不懈努力,針對每一項技術指標都進行了上千次實驗。1996年10月,我們終于圓滿完成這項課題任務,并順利通過公安部專家組的鑒定。這套系統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從痕跡整體至微小特征的計算機檢驗。
《檢察風云》:“不留空白”是您經常提及的工作要求。這是否您一貫堅持的工作理念?
崔道植:是的。理論研究和數據庫的某些方面存在空白,是一些案件難以通過技術鑒定偵破的重要原因。我不能坐視自己的專業領域存在空白。
舉個例子:20世紀90年代,公安機關一度將彈道分析的重點放在軍用和警用槍彈上。但那個時期以獵槍為兇器的案件數量不少。于是我著手研究獵槍和一些小口徑槍支射擊彈痕的形成機理以及彈道規律,后來又帶領團隊進行相關研究,并積累數據。哈爾濱市公安局和黑龍江省公安廳在一年內相繼完成了“根據獵槍、小口徑槍支射擊彈殼痕跡判別槍種”的科研課題,填補了一項空白。
《檢察風云》:“痕跡圖像處理系統”已經在全國公安機關推廣應用。您是如何取得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的?
崔道植:因為工作關系,我參觀過一些國際刑偵器材展,看到歐美國家的一些刑事痕跡鑒定識別系統很先進,但價格非常昂貴。
我國在技術上有差距,我心里比較著急,于是決定自己搞發明。經過4年多的研究,我和同行取得了“提取彈頭膛線痕跡鋁箔膠片制作方法”和“彈頭膛線痕跡展平裝置”兩項專利。
以這兩項專利為基礎,加上“特制鋁箔膠片提取彈頭膛線痕跡技術”,我主持開發了“痕跡圖像處理系統”以及“槍彈痕跡自動識別系統”。它們不僅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而且準確率不低于歐美國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設備。
《檢察風云》:如今您已年逾九旬,仍在為國家的刑偵事業貢獻力量。退而不休,您內心的動力來自哪里?
崔道植:從軍人到警察,我的初心從未改變——有一分熱便發一分光,回報黨,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我在65歲那年退休,70歲時被公安部聘為首批特邀刑偵專家。退而不休的這些年,我經常到全國各地的重大刑事案件現場,協助偵破疑難案件。在技術研究方面,我也沒閑下來。2020年,我發明的新型指紋修復系統,成功分析出牡丹江市公安局提交的一枚變形指紋中的多處證據特征。
《檢察風云》:談談您的家庭吧,您的妻子和孩子都很支持您的事業吧。
崔道植:是的。由于常年偵查辦案,兩個兒子出生時我都不在家。
我獲評全國公安科技突出貢獻獎時,拿到40萬元獎金。當時二兒子正為買房首付款不夠而發愁,但他沒對我提要求。后來我把獎金都用于給公安部門添置鑒定設備了。家人都以我取得的工作成績為傲。前段時間大家都在看的《我是刑警》,劇中有些人物是以我為原型的。我的家人對此津津樂道。
《檢察風云》:目前您的生活狀況如何?在忙些什么?
崔道植:我身體還很硬朗,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狀態。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房間——窗明幾凈是基本要求。
在不定期接手疑難案件鑒定工作的同時,我每天都會花些時間整理過往偵辦的典型案例資料,準備編輯成書,供基層偵查人員參考。我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傳授給新一代人民警察。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