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美麗的水族觀賞魚“游”進了尋常百姓家。當我們坐在魚缸前,欣賞這些大自然饋贈的“精靈”在水中自由穿梭時,它們靈動的身姿、斑斕的色彩為我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得益于觀賞魚人工養殖技術的飛速發展,適合家庭養殖的觀賞魚種類愈發豐富多樣,例如:尾巴如華麗錦緞,在水中翩翩起舞的孔雀魚;身姿修長曼妙,魚鰭舒展飄逸,悠然自得地在水草間穿梭的神仙魚;身體滾圓,游動時搖頭擺尾,憨態可掬的金魚;鱗片閃爍著金屬般光澤,身形矯健,王者般霸氣十足的銀龍魚;身型小巧玲瓏,體表閃爍著星辰般的光芒,成群游動時,如同夜空中流星劃過的紅綠燈魚……
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觀賞魚大家庭中,有一個原產于我國華南地區的特別成員——白云金絲魚(也稱唐魚,學名:)。這種極具魅力的小型觀賞魚經人工繁育后廣泛傳播,深受全球水族愛好者的青睞,其野生種更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0世紀初期,中國魚類學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本土魚類尚未被發現和記錄。林書顏作為中國魚類學的先驅之一,致力于華南地區魚類資源調查。1932年的某日,他在廣州白云山進行野外考察時,偶然在清澈的溪流中發現了一種體形小巧、體側有金色縱帶的小魚。這種魚游動迅速,體色鮮艷,與當時已知的其他中國本土魚類有著明顯區別。林書顏于是將其命名為“白云金絲魚”,它的學名中的正是拉丁語中“白云”的意思,以此紀念白云金絲魚的發現地。同年,林書顏在《嶺南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白云金絲魚的科學論文,正式向世界介紹了這一來自中國的新物種。

白云金絲魚最具有標志性的特征是體側有一條醒目的金色或黃綠色縱帶,從鰓蓋后緣貫穿至尾鰭基部,在光線照射下呈現金屬光澤,如同鑲嵌了“金絲”一般。此外,白云金絲魚尾鰭中央呈現鮮艷的紅色,游動時如同火焰搖曳,因此有些水族愛好者也會將白云金絲魚稱為“紅尾魚”。進入繁殖期的雄性白云金絲魚體色會呈現“婚姻色”,背鰭、尾鰭和臀鰭上的紅色愈加鮮艷,體側金色縱帶愈發明亮,它們還會展開魚鰭并抖動身體進行夸示,借此與其他雄魚展開競爭并吸引雌魚的注意。
白云金絲魚憑借其獨特的外部形態,成為淡水觀賞魚中的“東方明星”,全球不少水族愛好者更將其親切地稱為“中國燈魚”,在水族圈中的受歡迎程度絲毫不亞于有熱帶魚皇后之稱的紅綠燈魚。它們是水族箱中的靈動點綴,形態之美令人贊嘆。
人工繁育的白云金絲魚在水族界大放異彩,它們野生環境中的同伴在當地的生態系統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白云金絲魚在食物鏈中處于特定的位置,它們以溪流中的浮游生物、小型底棲生物和藻類等為食,是典型的雜食性魚類。通過攝食浮游生物和藻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這些生物的數量,防止其過度繁殖,從而避免因浮游生物和藻類大量繁殖而導致當地水質惡化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此外,白云金絲魚對野外環境的水質變化敏感,其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的變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地生態環境的真實狀況。當水體受到污染,如重金屬、有機農藥等有害物質超標時,白云金絲魚的種群數量可能會減少甚至消失。因此,通過監測白云金絲魚的種群狀況,可以及時了解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為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據。
隨著人類活動和外來物種入侵的影響,野外白云金絲魚的生存面臨極大挑戰。過度的人類活動使得白云金絲魚的棲息地面積日益縮小,體型小巧的它們不得不前往下游寬闊水域與大型魚類共處,這增加了它們被捕食的可能性。外來入侵物種,特別是食蚊魚,憑借著頑強的適應性和兇猛的習性,攻擊白云金絲魚的幼魚并與白云金絲魚種群搶奪食物和生存空間。
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白云金絲魚在20世紀80年代一度被認為在野外滅絕。直至2003年,人們在廣州從化和增城等地的溪流中重新發現它們的蹤影。這一瑰寶的失而復得,或許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第二次機會。
建立白云金絲魚的野外保護區和保育地是留住這一瑰寶十分有效的措施。2007年,廣州市在從化區良口鎮良新村成立唐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合理規劃功能分區,嚴格限制人類活動,避免人類活動對野生白云金絲魚及其生境造成影響,加大對周邊水質的監測和保護。這里的野生白云金絲魚種群遺傳多樣性高、種群數量大、群落結構完整,未受到外來水生物種侵擾,是最靠近模式標本產地(白云山)的種群,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在保護區棲息的白云金絲魚約8萬尾,種群數量穩定,可以自我維持種群繁衍。2023年,廣州白云山梅花谷唐魚保育棲息地建成開放。該棲息地充分利用梅花谷原生態的溪澗,減少人工干預,營造出了水流平緩、水質清澈、水草豐美的棲息環境,適合白云金絲魚生存繁衍。保育地還通過“白云山唐魚自然教育徑”向大眾傳遞保護野生白云金絲魚的理念。
水族市場中人工繁育的白云金絲魚已能完全滿足水族愛好者的需求。但是總有些不法分子懷著獵奇心理,鋌而走險去野外捕撈我國的二級保護動物——白云金絲魚的野生種并試圖非法獲利。
除了野生白云金絲魚,在野外非法捕撈以下野生魚類后私自在水族市場販賣也會觸及法律紅線,它們包括:中華鱘、胭脂魚、克氏海馬和金線鲃等。如果鋌而走險,將會觸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和“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條和第三百四十一條的規定:“在禁漁區、禁漁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撈水產品,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白云金絲魚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物種自身能否延續下去的課題,它更是衡量人類與自然能否真正實現和諧共處的標尺。每一例非法捕撈,都有可能成為當地生態系統崩潰的導火索,就如同多米諾骨牌般,牽一發而動全身。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保護野生白云金絲魚,不要讓這一“瑰寶”在我們手中消逝。
(本文作者系上海自然博物館科學老師)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