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覽落馬貪官案情,循其墮入犯罪深淵的軌跡,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交往中陷于“浸漸”之害。“浸漸”出于王充《論衡·道虛》:“且夫物之生長,無卒成暴起,皆有浸漸。”意為事物的生長,沒有一下子突然就完成的,都是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浸漸”,反映的是事物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無論是“漸化積累,達到頓變”的事態(tài)演繹,還是“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自然功成;無論是“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歷史告誡,還是“溫水煮青蛙”的現(xiàn)實警示,“浸漸”都傳遞出跨越時代亙古不變的哲理。“浸漸”有其益處的一面,也有其弊害的一面。如在學習鉆研中厚積薄發(fā),在堅持運動中強健體魄;又如吃喝任性積患成疾,揮霍無度坐吃山空,等等。“浸漸”對于修身處世、成事立業(yè)有著深刻的人生啟示。
俗話說:“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重慶市政府文史研究館原黨組書記王合清貪腐案中,行賄人汪坤和張勇可謂深諳“浸漸”之道。他們常在一起吃飯休閑,甚至還一起出門旅游,所有花費都是汪坤“大方”地買單,對王合清一家的各種喜好也是無微不至迎合。發(fā)現(xiàn)王合清無暇購物,張勇就記下尺碼,每逢換季到商場為他選購高檔衣物。張勇還有意教會了王合清打麻將,隨后又特意租下一套公寓作為專屬麻將室,陪他過牌癮。發(fā)現(xiàn)王合清愛吃什么,張勇就用心研究食材和做法……王合清在行賄人鞍前馬后的“浸漸”服務(wù)中逐漸迷失了自我,開始了權(quán)錢交易的勾當。

這種把感情投資與金錢腐蝕相結(jié)合的管家式、保姆式圍獵,從古至今并非個例。小說《金瓶梅》中,西門慶結(jié)拜了十兄弟,其中一個叫應(yīng)伯爵,“會一腳好氣球,雙陸棋子,件件皆通”,“浸漸”奉迎西門慶,無微不至,也從其權(quán)力中分肥不少。咸豐十一年(1861),曾國藩五十大壽,湘軍部屬紛紛登門獻賀禮,尤其是霆字營統(tǒng)領(lǐng)鮑超,更是呈上諸多珍稀物品。好在曾國藩不為“浸漸”所動,只是象征性收下一頂小帽,其余“完璧歸趙”。
而現(xiàn)今別有用心之“浸漸”圍獵,更是讓人“感動”難當:圍獵對象的孩子上學找人聯(lián)系學校,親屬要就業(yè)幫助安排,老家來親戚陪同在各景點游玩,帶著老人去醫(yī)院看病,甚至清明節(jié)到官員已故父母的墳上磕頭……圍獵者絞盡腦汁地投其所好、大獻殷勤,甘當官員的“提款機”,也讓官員在體貼入微的情感包圍中掉進了貪腐“陷阱”。
明代汪天錫在《官箴集要》中說:“小人惟窺伺其嗜好性格。如正己者,必無偏私之病。稍有私欲,鮮有不墮其計,而為所迷惑矣。雖欲廉正,其可得乎?”當一個人不能去私止欲,“浸漸”的圍獵必然乘虛而入。歷史上,子罕秉承“以不貪為寶”的高潔品性,公儀休胸懷“夫受魚而免于相”的遠見,楊震保持“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清醒,從一開始就封死了“浸漸”之賄的縫隙。這也啟示我們,要始終堅定拒腐防變的定力,凈化社交圈、娛樂圈、朋友圈,注重抓早防小,對結(jié)交朋友哥們、送小恩小惠、費盡心思諂媚等“浸漸”之舉保持警惕,堅決抵制“圍獵”者的“糖衣炮彈”。
圖:陸小弟" "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