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檢察院對外公布了“A公司與B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檢察監督案”的辦理情況。該案反映出個別企業存在惡意注銷問題,企圖以“金蟬脫殼”一般的操作逃避法律責任。
在前述案件中,2021年11月,A公司將B公司起訴至法院,要求法院判決B公司退還銷售折扣款4萬余元及遲延付款利息。同年12月,法院作出判決,支持A公司主張。2022年5月,A公司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執行過程中,法院查明B公司已于2021年7月注銷,故而駁回A公司的執行申請。
因B公司在裁判前惡意注銷,導致A公司經過訴訟、申請執行、執行異議等程序后涉案債權仍然不能得到保護。陷入救濟困境的A公司遂以原審判決被告在涉訴前已注銷為由,向金山區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
檢察機關立足民事訴訟監督職責,對于涉案企業在債務未清償的情況下惡意注銷,導致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判的,應當予以監督,督促及時啟動再審糾錯程序。受理該起買賣合同糾紛監督案后,金山區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查明B公司屬于“惡意注銷”,并據此依法向法院制發再審檢察建議。
最終,法院采納再審檢察建議,并于2024年5月作出再審裁定。在案件再審過程中,檢察機關與法院聯合進行矛盾化解工作,最終促成雙方和解,B公司負責人當場履行了債務。
據悉,2020年以來,金山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10余件涉及企業惡意注銷的案件,其中有3起刑事案件,11起行政處罰案件,1起民事糾紛案件。檢察機關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嚴格依法辦案、公正司法,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以更高質效的檢察履職護航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企業惡意注銷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破壞性。上海市律師協會青年律師工作委員會委員、資深律師孫宇昊認為,企業惡意注銷行為不僅給公司內部的股東、管理層帶來風險,也給外部的商業伙伴、債權人和社會公眾帶來不利影響。對于債權人和利益相關方而言,惡意注銷行為可能導致其無法實現債權或權益,從而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并可能讓相關企業正常運轉受限或遭受負面影響。對于市場和社會而言,惡意注銷行為會破壞市場誠信體系,可能導致市場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造成效仿現象。
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并未明確提出“惡意注銷”這一概念。但相關司法解釋及訴訟案例,明確了對于因注銷企業損害債權人利益或妨礙訴訟進程的責任追究模式。
據金山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副主任、四級高級檢察官嚴曉慧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規定,公司未經依法清算,以虛假的清算報告注銷公司,公司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根據上述規定,結合司法實踐,可歸納出“惡意注銷”的定義:惡意注銷,是指行為人通過注銷主體資格的方式,故意逃避法律責任(如債務履行、執行處罰、侵權賠償等)或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主要存在以下情形:一是惡意轉移、處置公司財產;二是未經法定清算程序,以虛假的清算報告騙取注銷登記;三是進行虛假承諾或提供虛假材料。
惡意注銷的核心在于行為人具有主觀惡意,即明知注銷行為會損害他人利益,仍故意為之。主觀惡意是指,行為人明知注銷企業會導致他人權益受損(如債權人無法追償、受害人無法索賠),仍積極追求或放任該結果發生。可圍繞注銷前轉移資產、偽造清算文件、未依法通知債權人、注銷后繼續以原企業名義活動等方面,搜集關鍵證據。除了具有主觀惡意,還應具備客觀行為和因果關系??陀^行為有以下幾項:未依法履行清算程序,如未公告、未清償債務直接注銷;注銷后原權利義務無合法繼承主體,導致債權人或利害關系人權利落空。因果關系是指注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如因注銷導致債務無法清償等。
我國現行法律對惡意注銷行為的規制主要體現在多個法律規范中,主要包括刑事責任,如妨害清算罪、虛假破產罪等;民事責任,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19條規定的公司股東承擔連帶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38條規定的清算組成員責任等;行政責任,如撤銷注銷登記、行政處罰與監管等。這三類責任均獨立存在,功能互補。在程序銜接上,第一,法院在辦理民事案件過程中,發現惡意注銷的違法行為涉及行政違法的,應當移送行政機關處理;涉嫌犯罪的,應當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惡意注銷的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時,優先追究刑事責任,但行政處罰與刑罰可并行。惡意注銷行為后果嚴重的話,既可以撤銷注銷登記,也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第二,行政機關發現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也應移送公安機關。第三,刑事判決認定的惡意注銷的犯罪事實可以直接作為民事或行政案件認定事實的依據。
在數字化背景下,企業惡意注銷的行為呈現出新特點。

在孫宇昊律師看來,首先,企業設立、變更、注銷登記等程序日益便捷,效率更高,但個別企業可能會惡意甚至非法利用數字化平臺逃避法律責任。其次,不同部門之間存在的信息溝通壁壘,導致信息數據未實時同步、關鍵數據無法抓取等問題,給治理惡意注銷帶來堵點、難點。此外,惡意注銷行為在數字化背景下呈現出的隱蔽性、跨區域性,增加了監管和維權的難度。
如何更好地在提升效率與防范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嚴曉慧檢察官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手段強化監管:第一,強化風險篩查。通過大數據比對,自動核驗企業行政處罰、司法訴訟、社保欠費等狀態,攔截異常企業。第二,事中信用約束。推行“注銷承諾制”,對隱瞞真實情況或虛假承諾的企業及責任人,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失信名單,限制其再次注冊企業或擔任高管。第三,事后社會監督。強制公示注銷信息,延長債權人異議期,引入社會舉報渠道。對高頻注銷或關聯企業集中注銷的行為進行重點監測。
企業注銷后,賬冊、合同、交易記錄等證據可能被銷毀,債權人一方若沒有保留充分證據,較難證明關鍵事實。
嚴曉慧檢察官對此建議,一方面,收集關鍵證據很重要。應定期保存交易憑證,避免僅僅依賴對方企業單方提供的文件;保留歷史交易記錄,如銀行轉賬憑證、發票、對賬單等;保存好相關溝通記錄,如郵件、微信聊天記錄、電話錄音等;另一方面,向市場監管部門調取檔案,發現虛假文件的,及時舉報。若發現企業注銷時提交的清算報告、股東會決議等文件可能存在虛假情況時,可申請調取工商存檔材料作為證據,向市場監管管理局申請撤銷注銷登記,恢復企業主體資格。
孫宇昊律師表示,在公司注銷時,如果公告期內債權人未能發現其債權,仍可以要求股東在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清償責任。這意味著,即使公司已注銷,債權人仍可以依法向股東追償。對于行政管理范疇的爭議,債權人或員工不能直接通過法院起訴,應向行政機關合法投訴,請求其介入調查。如果有多名受害者,可以考慮集體訴訟的方式,共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然,惡意注銷所涉及的法律問題相對復雜,建議咨詢專業人士或尋求法律援助,通過法律途徑盡可能追回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