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男子羅某伙同陳某某、宋某某、周某、阮某某等人設立一藏品流通中介公司,隨后注冊不法檢測機構和拍賣公司,聘用70余名社會人員假扮鑒定師和評估師擔任業務員及業務經理,以提供藏品鑒定、檢測、評估、展覽和拍賣為名,騙取客戶鑒定費、檢測費、展覽費、拍賣費等各種服務費用1300萬余元。潛逃了八年后,羅某終于被抓獲。
2024年11月20日,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合同詐騙罪對羅某提起公訴。2025年1月22日,青浦區人民法院判處羅某有期徒刑12年,并處罰金。
2024年7月31日,江西省某公安分局民警在對網上在逃人員進行分析研判時發現,2016年3月因涉嫌合同詐騙被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列為網上在逃人員的羅某在江西省某路段附近出現活動軌跡,隨即前往排摸,并于當日下午6時將其抓獲。
8月2日,羅某被押解至上海市青浦區。11月1日,該案移送至青浦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承辦檢察官經了解得知,羅某是發生于2016年的一起合同詐騙案中的一名成員,該案另外4名犯罪成員均已判決。該案涉及被害人眾多,涉案金額達1300萬余元,羅某卻在到案后拒不承認自己的犯罪事實。
根據該案其余案犯的供述,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間,羅某等5人為騙取錢財,共同出資在國內注冊了一家展覽展示公司,在境外注冊了一家拍賣公司。陳某某擔任總經理,負責管理公司事務;周某、宋某某、阮某某擔任副總經理、部門總監;羅某擔任部門總監,負責相關業務工作。國內公司規模一度達70余人。
八年前,羅某伙同他人設下藏品騙局,潛逃八年后,終被抓獲。這一案件受害人數眾多,涉案金額巨大,給市場經濟秩序帶來了嚴重影響,也讓消費者遭受了巨大損失。
他們租賃了一間繁華區域的辦公室,以藏品公司的名義,通過撥打電話等方式,對外宣稱公司與海外拍賣公司有合作,謊稱該拍賣公司(即上述羅某等人境外注冊的公司)為英國第三大拍賣行,可以為客戶提供文物藏品檢測、展覽、拍賣等服務。
數百名客戶被他們的宣傳廣告所迷惑,相信了這些經過培訓的話務員的說辭,紛紛與他們簽訂虛假的委托服務合同,隨后繳納各類服務費用。不到一年的時間,羅某等人騙取了1300萬余元。幾人將所得款項以出資比例、工資、業績提成等形式分贓,直至2016年2月案發,陳某某等人接連落網,而羅某出逃。
被押解至上海后,羅某辯稱他雖參與了該公司的設立,但并未承擔領導職務,僅擔任業務員,并已于2015年11月退出公司業務,轉崗協助后勤部門看大門。他將自己描述成一名“看門人”,對公司業務一概否認,表示什么都不知道。
承辦檢察官隨即對該案同案犯情況及被害人陳述進行了解,得知一名被害人朱先生于2015年9月想將家中一幅名家山水畫出售,來到該公司后由羅某接待。羅某對畫作進行了一番吹捧,稱可以拍賣至少100萬元,但須先行支付1%的宣傳費和操作費。朱先生對評估價格喜出望外,爽快支付1萬元費用。但在約定好的展會當日,朱先生卻找不到自己的藏品,最終,在展會角落的地上,他發現自己的藏品被隨意堆放。有同樣經歷的還有韓先生、蔡先生、吳女士等人,他們也曾受到羅某接待,在支付多筆相關費用后,卻始終未能將自己的雞血石、天珠、古董瓷器等藏品出售。
該公司犯罪團伙成員在訊問中表示,羅某職位并非如其所說。他下屬員工有十余名,不但在公司建立之初有數十萬元的出資,而且在公司運營過程中,除每月底薪外還享有部門業績提成。僅從公司留存賬戶銀行流水可知,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間,羅某非法獲利13萬余元。

公司的一名前員工胡某某稱,羅某作為5名股東之一,全流程參與了業務規劃與員工培訓。在入職該公司時,羅某就是他的面試官,曾向他表示“好好干,每月可以賺兩三萬”。但實際情況是,胡某某入職數月,卻并不了解公司實情,直至2016年,某地方臺記者暗訪并曝光打假了該公司將一件400元的花瓶估價為130萬元,才知道自己進入了詐騙團伙。
另外,羅某的幾名前下屬提供了羅某下發的話術單、主持工作會議的相關證明等。羅某的犯罪事實證據確鑿,承辦檢察官依法對其提起公訴。2025年1月22日,青浦區人民法院依據檢察機關量刑建議,以羅某犯合同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罰金人民幣20萬元,追繳其全部違法所得,并退賠被害人經濟損失。截至目前,該判決已生效。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誠信經營是企業立足之本,也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關鍵。然而,羅某伙同他人,通過設立藏品流通中介公司、注冊不法檢測機構和拍賣公司,聘用大量人員假扮鑒定師和評估師,以提供藏品鑒定、檢測、展覽和拍賣等服務為名,騙取客戶高額費用。此種行為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侵害了眾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必須受到法律的嚴懲。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24條,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設定陷阱等手段騙取對方財產的犯罪行為。在本案中,羅某等人以非法占有客戶錢財為目的,對外宣稱公司與海外知名拍賣公司合作,能夠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文物藏品檢測、展覽和拍賣服務,誘導客戶簽訂委托服務合同。但實際上,這些承諾都是虛構的,他們并未真正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而是將客戶交納的費用據為己有,其行為完全符合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與其他詐騙類犯罪相比,合同詐騙罪強調在合同簽訂和履行過程中實施詐騙行為,利用合同的形式掩蓋其非法目的。羅某等人正是借助看似正規的服務合同,巧妙偽裝,實施詐騙,其行為不僅損害了被害人的財產權益,更破壞了市場交易的信任基礎,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了嚴重沖擊。因此,檢察機關以合同詐騙罪對羅某提起公訴,法院依法作出判決,有力地維護了法律尊嚴和市場秩序。
這起案件的判決,不僅是對羅某個人的懲處,更是對全社會的一次深刻警示。對于個人和企業而言,妄圖通過欺詐手段謀取利益,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任何違背誠信原則、實施詐騙行為的舉動,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切不可心存僥幸、以身試法。對于公眾而言,應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警惕,在參與市場交易活動時,要仔細甄別各類信息,謹慎簽訂合同,避免陷入詐騙陷阱。對于企業來說,要加強自律,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通過合法經營、優質服務贏得市場。同時,企業應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加強對員工的法治教育,提高員工的法律素養,杜絕欺詐行為的發生。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誠信是企業的生命線,只有堅守法律底線,維護市場誠信,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公平、有序、健康的市場環境。本案中,羅某為了短期利益,實施詐騙,最終身陷囹圄。社會各界應提高警惕,共同努力,加強對合同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防范和打擊,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