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楊浦區恒仁路與長海路的交會處,一座融合了中國傳統宮殿式美學與現代功能的建筑巍然矗立——這便是被譽為“滬上小故宮”的楊浦區圖書館。
楊浦區圖書館的前身是20世紀30年代“大上海計劃”中的舊上海市圖書館。建筑師董大酉以“中國復興式”風格,將西方現代建筑結構與中式古典元素巧妙融合:重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朱紅梁柱與彩繪天花,無不彰顯傳統建筑的莊重典雅;而內部電梯、消防設備等現代化設施,則展現了超前于時代的理念。


然而,這座建筑生不逢時,于1936年開放一年后,便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被迫關閉,此后數十年輾轉成為同濟中學的校舍。直至2012年修繕工程啟動,其終于在歷時三年的打磨后以楊浦區圖書館的身份重生。修繕團隊秉持“修舊如舊”原則,復原了董大酉未竟的“井”字形布局,并補全了因戰亂擱置的建筑細節。



圖書館大廳的孔雀門是修繕工程中最為人稱道的細節之一。門扇以鑄鐵打造,孔雀開屏的紋樣繁復精美,鉚釘連接的工藝保留了20世紀30年代的原作質感。大廳的孔雀門雖為仿制,卻以現代焊接技術再現了歷史風貌,新舊對比成為圖書館的獨特一景。
另一視覺亮點是建筑門樓與彩繪天花。門樓以重檐歇山頂與黃色琉璃瓦復刻了故宮般的恢弘氣象,天花彩畫則歷經80年塵封重現:修復團隊在壁龕中發現保存完好的礦物顏料彩繪,以唐卡般的精細筆觸復原了福壽紋樣,讓傳統建筑防腐工藝與裝飾美學得以延續。



俯瞰館外全景,圖書館的“工”字形主體與擴建部分和諧共生。老建筑外墻沿用半干掛混凝土板,新館則以現代材質呼應歷史色調。步入館內,身著素衣的讀者或伏案疾書,或倚窗品讀,與雕梁畫棟的背景構成動靜相宜的畫面。這座圖書館不僅是靜思之地,更是一座書籍的殿堂。
楊浦區圖書館承載著上海近代的變遷與歷史,也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每一顆求知的靈魂。當讀者漫步于門樓之下,或抬頭細賞彩繪,或輕撫孔雀門的紋路,都能感受到時光在此凝結的厚重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