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悚科幻電影《時間規劃局》說的是在未來的世界里,時間不僅成為了一種珍貴的可交易的貨幣,每個人的生命時間被精確地記錄和管理,更成為了人類無形的壓力,一般人只有通過工作、交易等方式來賺取更多的時間。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承受著對時間的匱乏感,因此他們長期處于極度焦慮當中,終其一生被時間束縛著。
我們并非活在電影所虛構的世界中,但在現實里也總會因為時間不夠用而感到無助、焦慮:工作日的每天早上,從一睜眼就開始處理一件件事情,如工作上的匯報總結、出差見客戶等,生活上的家庭會議、理財規劃等,好像永遠都做不完,感覺一天24小時根本不夠用,當匆忙地度過了一天,也是在壓力中入睡;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想要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卻累得沒有精力,有時還要繼續加班學習,夜不能寐——隨著身上的責任越來越多,我們要完成的事越積越多,時間就變得越來越稀缺。
2017年心理學家威蘭斯把以下的精神狀態稱為“時間匱乏”:人們因為感到時間稀缺而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感到不幸福、焦慮甚至失眠,然后將精力花費在調節心理狀態上,不僅工作效率無法提升,生活狀態也讓人不滿意。
心理學家沙利夫認為,在無意識中,這種心理壓力會推動我們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行為,如為了節省時間去吃快餐,停掉健身計劃,不進行深度思考,選擇刷短視頻而非觀看電影等,結果我們更不快樂。
當討論時間匱乏的源頭時,我們也許會想到負擔的任務過多、缺乏時間管理、不正確利用碎片時間等,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時間匱乏的原因遠不止這些,而是那些在大腦中看待時間的觀念為我們埋下了陷阱,以下是心理學者基姆與馬尼奧利的分析。
首先,我們很容易把時間看作是一種能換取金錢的資源,更愿意將時間花費在能帶來經濟回報的事情上,以最大化時間的收益,這樣就促使我們窮盡時間來換取金錢,最終讓我們陷入時間匱乏中。即使我們內心不這么認為,但在環境的影響下,也容易被這種思維所影響。
其次,我們往往會設置一些目標,在努力達到這些目標的過程中很可能會減少幸福感并導致時間匱乏。這是因為我們在過程中投入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加上對結果的不確定性,會增加我們的不幸福感,而這種不幸福感會促使我們做出其他補償性行為,如吃大餐或刷劇,以暫時提高幸福感,然而這些行為反倒消耗時間和精力,讓我們感到更加緊迫和時間匱乏。如果這些目標不是我們真實渴望的,而是來源于家庭、社會的期望,那么整個過程所承受的壓力和為了緩解壓力而花費更多的時間,都會增強我們的時間匱乏感。
再次,工作日我們忙于工作,深深地期待著周末的“自由時間”,這種期待會加強我們對當下的逃避,也許會通過看手機、聽音樂、發呆等來消磨這些痛苦的時間,然而這樣的行為會使我們忽視當下的自己和身邊的事。到了晚上,可能難以回憶起自己曾經做過什么,周圍發生了什么,只是覺得自己忙忙碌碌、懵懵懂懂地過完了一天,但沒完成的任務還有一大堆,從而產生焦慮和遺憾的情緒,感受到時間的匱乏。
心理學家進一步指出,想要改變時間匱乏的心態,我們真正需要改變的是自己與時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持續性地感到能將更多時間分配在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上,這樣就能逐漸改變自己與時間的關系,會感覺時間好像流逝得更慢,自己也擁有了充足的時間去完成想做的事。
心理學家卡羅爾·萊芙指出,“自治”是人的基本需要,而“時間自治”能讓我們擁有管理、支配自己時間的自由,從而感覺到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對抗時間匱乏感。
方法是“放緩呼吸、專注當下”,從而產生“延展”時間的功效,感覺時間流淌得更加緩慢。例如“專注當下你所接觸的人”,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同事一起度過而非摯友,這樣會出現自我防御和缺乏深層對話,萊芙的研究表明,影響我們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兩個重要的因素是在公司有沒有好朋友以及是否喜歡自己的領導。所以,我們上班時應該專注于與同事、領導當下的互動,對他們多點誠摯的微笑和積極溝通,試著跟有潛力成為朋友的同事談論一些和工作無關的話題,開展深度對話。在工作中“專注當下的事情”,打個比方,當我們需要閱讀和研究大量資料或文獻時,如果查看已經讀了多少頁或者擔心是否達到了匯報目標,那么注意力便會從內容轉移出去,而我們應該做的是積極思考和細品內容的關鍵點。
另外,我們在匆忙的生活中要學會用更好的方式去“花時間”,重新感受“時間自治”,把時間放在有個人意義的事情上。例如一名健身愛好者,最近工作很忙,經常加班,即便如此,他也可以堅持早上提早一個小時起床,到戶外進行有氧運動,周末抽空到健身室訓練,這樣做也許旁人覺得很疲勞,但對于他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也避免了因忙碌而對“自治時間”產生失控感。
幸福感能讓我們覺得自己足夠充實地度過每一秒,這是心理學家莫吉爾納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購買體驗,如旅行、參加演唱會比購買物質財富,如名牌手提包、昂貴手表帶來更多的幸福感;主動休閑活動,如社交、運動比被動休閑活動,如看電視、小睡帶來更多的充實感;分享經歷比獨自經歷更能帶來滿足感,與朋友交流的時間會帶來的潛在幸福感。
另外,莫吉爾納非常推薦“鳥瞰整體時間”,當人們以更高的視角觀察時間,會發現過去、現在和未來,僅僅是人生軌跡上的一個個點,它們共存并共同構成我們的整個生活故事。“鳥瞰整體時間”可以提升幸福感,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看到源遠流長的人生,減少因時間所帶來的緊迫感,不再局限于當前的有限時間,而且將時間看作一個整體,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的全貌,更容易在心理上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從而增強對生活意義的感知。
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阿什莉·惠蘭斯建議人們設置適合自己的時間默認模式。
首先,設置“個人默認模式”,即對不會自動參與的活動設定一套規則:如不在計劃內的活動,可將“個人默認模式”設置為拒絕;如對工作中不太重要的小項目設置為拒絕;如為每月出差的頻率設一個上限,如果突破上限就拒絕;如在私人時間里,先計劃好一定數量的社交活動,如果接到更多邀約就拒絕。
其次,設置“電子默認模式”,即將所有電子設備的默認狀態設為靜音或免打擾模式,努力做到每隔三小時或在自己設置的一段時間后再查看信息等。堅持這個習慣一段時間后,我們會發現,即使不頻繁地看信息也不會影響什么。
總之,時間的長度難以改變,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有太多需要做的任務,感到時間匱乏也許是常態,但是如何認知并使用有限的時間,會深刻影響到我們對“時間都去哪了”的主觀理解,我們只有重新思考時間的意義,建立適合自己的時間模式,才能真正掌握時間的主動權。
(本文作者系中國心理學會少兒心理咨詢師、兒童心理作家,全國婦聯《婚姻與家庭》特聘專家)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