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教育中,科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是科學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其中的科學思維又包含了創新性思維。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在開展實驗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需求合理設計實驗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以及對知識的探索欲,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打下堅實基礎。本文以“水到哪里去了\"的科學實驗為例,詳細介紹了實驗的實施過程。
一、教學準備
(一)教材分析
“水到哪里去了”是小學三年級科學的起始課,是《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學生必做探究實踐活動之一,強調通過實驗教學引導學生探究,理解水的蒸發和凝結原理,能夠利用科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現象。本節課以實驗教學為主,在教師的帶領下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水蒸發現象,以及水蒸發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最終深人認識水這一物質及其存在的狀態。
(二)學情分析
第一,學生對水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和認識,知道水是一種可以流動的液體,也知道水在高溫環境下會逐漸變熱,同時會蒸發水分,認識到水的蒸發與溫度和環境存在密切關聯。第二,小學生很容易受到新鮮事物的影響,相較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他們對實驗教學的興趣更高,喜歡通過動手操作探索新知,但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相對較低。第三,學生雖然知道水會隨著溫度和環境的變化進行蒸發,但對水分子運動和其狀態變化的知識理解不夠透徹。第四,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需要仔細觀察實驗變化,并詳細記錄實驗數據。這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水蒸發現象的原理,知道水蒸發與溫度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大膽想象,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教學難點:直觀地理解水分子從液態變為氣態,或從氣態凝結成液態的過程;仔細觀察實驗變化,記錄實驗數據。
(四)教學目標
以科學課程所要培養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四大核心素養為主,以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為依據,合理設計教學目標。表1為“水到哪里去了\"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人
教師展示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如圖1、圖2所示。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中的兩張圖片,誰能告訴老師圖1中的男生在干什么?
生:老師,他在用干手器吹手。
師:對!那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生:因為他剛剛洗過手,想把手吹干。
師:很好!我們再來看圖2,你們發現這兩杯水有什么不同嗎?
生:左邊玻璃杯里的水比右邊的多。
師:很好,你注意到了兩杯水的量不同。現在老師告訴大家,其實你們看到的是同一杯水。
生:老師,這是為什么呢?
師:這個問題非常好!就像圖1中使用干手器能夠把手吹干是一樣的道理,圖2中將一杯水(環境不變的情況下)靜置一段時間后,水量變少了,這些都屬于水的蒸發現象。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水到哪里去了”。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展示圖片,在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過程中成功引入新課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準備一個透明的塑料瓶,并向瓶中灌滿水,將瓶口密封嚴實。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請仔細觀察這個瓶子,如果我們對其進行加熱,瓶里的水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圍繞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學生猜測,水會受熱變成水蒸氣;有的學生則認為,水蒸氣會在瓶內凝結成水珠…
師:同學們討論得非常好,想法也很多。對這個瓶子加熱后,瓶中會出現很多水蒸氣,那么這些水蒸氣能去哪里?會不會在瓶中形成新的水珠?或者跑到瓶外去?大家可以大膽想象一下,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更加積極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依據熱脹冷縮的原理,水蒸氣會跑到瓶外;有的學生認為,受到瓶內空間的限制,水蒸氣會在瓶內出現凝結現象;有些學生則認為,在加熱過程中瓶內的水蒸氣會出現凝結,還會有少量的水蒸氣附著在瓶壁上。為了驗證這些想法,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做實驗,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驗中,見證水的變化,親身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對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水及水蒸氣在密封狀態下的受熱變化情況,了解溫度對水蒸氣狀態的影響,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利用實驗為學生提供直觀的科學探究場景。)
(三)感知體驗,理解蒸發
1.寫字游戲
在這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趣味性較強的實驗活動一寫字游戲,增強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在實驗教學中,教師用一塊濕抹布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大大的清晰的“水\"字。為了讓班內學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水\"字,教師要確保字體足夠大。接下來,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個“水\"字隨著時間的流逝會發生哪些變化。學生發現,教師用濕布寫完“水”字后,字跡會慢慢變干,會從最初的濕潤狀態變得越來越干,越來越模糊,直到水分蒸發后,字跡完全消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水分從液態轉變為氣態的過程,進而理解水蒸發的概念。
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水\"字蒸發到哪里去了?它為什么會逐漸變模糊,直到消失不見?拋出問題后,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發表建議和看法,總結出正確答案。
(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并帶著問題進入了討論環節。)
師:好!同學們討論得非常認真,剛才老師用濕布寫的“水\"字去哪里了?哪個同學能回答?
生:它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變成了水蒸氣。
師:回答得非常好。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做水的蒸發,蒸發過程會受到溫度和環境的影響。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見過水蒸發的現象呢?
生:老師,我見過!比如,夏天的時候,地面上的水跡很快就會干掉,那就是水蒸發了吧?
師:沒錯,你觀察得很仔細。當溫度升高,水蒸發的速度也會加快。還有其他同學有類似的發現嗎?
生:老師,我注意到有時候衣服濕了,晾在外面很快就干了。這也是水蒸發的現象嗎?
師:非常好,你提到了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濕衣服變干,就是水的蒸發過程。
生:老師,那我們做飯的時候,水煮沸后會有蒸氣,那個蒸氣是不是就是水蒸發后形成的?
師:完全正確。水沸騰時產生的蒸氣,也是水蒸發后形成的水蒸氣。這說明水在高溫下蒸發得更快。
師: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水蒸發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些例子更好地理解蒸發這一自然現象,并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探索和發現更多的科學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觀察到蒸發現象,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對物質狀態變化的基本認識。這種將抽象科學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小組實驗,理解“蒸發吸熱”
在“水到哪里去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蒸發吸熱”的概念。需要準備的實驗材料包括:大小和形狀相同的兩個透明杯子、棉簽、保鮮膜、橡皮筋以及清水。準備好后,教師指導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驗。實驗組的操作任務為:用棉簽在一個透明杯子里涂少量的水,無蓋,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水的蒸發現象。對照組的操作任務:在另一個透明杯子里涂入相同量的水,把杯蓋擰緊,與實驗組的蒸發現象進行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操作任務完成后,將這兩個杯子放置在相同的環境下,如窗臺邊或者講臺的同一桌面上,確保其在相同的光照和溫度條件下。這樣不僅可以控制變量,還能保障實驗結果的精準性。學生應參與整個實驗過程,仔細觀察兩個杯子中水的變化,并詳細記錄
觀察結果。
學生觀察發現:沒有蓋子的杯子中,水很快就蒸發了,在光照和溫度的影響下,水分子更容易從液態轉變為氣態蒸發到空氣中;而另一個密封的水杯,不利于水的擴散和蒸發,蒸發的速度較慢。通過對比實驗,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蒸發過程中熱量的轉移,以及周圍環境對它的影響。
(設計意圖:這個實驗不僅能夠讓學生觀察蒸發的過程,還能讓其感受到蒸發吸熱的現象,即水在蒸發時會帶走熱量。這也是夏天洗澡會感覺涼爽的原因。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與實際相結合,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蒸發的原理。)
(四)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其課堂注意力,使其快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同時,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增強分析和推理能力,促進自身創新性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如觀察性問題、預測性問題、關聯性問題等,然后根據問題類型依次向學生進行提問。
第一,觀察性問題。
1.當我們把水倒在地上,一段時間后它消失不見了。那么它去哪里了呢?
2.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干得更快?
3.洗完手后,不擦手,手上的水分會越來越少,這和水的蒸發有什么關系?
4.把水放在冰箱的冷凍層,水會變成冰塊;把冰塊放到常溫狀態下,它會慢慢變成水。這是一種什么現象呢?
第二,預測性問題。
1.夏天,我們把一杯水放在炎熱的戶外或陰涼的室內,哪里會蒸發得更快?為什么?
2.在一杯水中加入冰塊,會影響水的蒸發速度嗎?為什么?
3.有兩個容器,一個容器中水的表面積是另一個的兩倍,哪個容器中的水蒸發得更快?
第三,關聯性問題。
1.水的蒸發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現象有關?
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2.為什么沙漠中的湖泊會逐漸消失?這是水的蒸發現象嗎?
3.降雨量少時,地面很快就干了。請問地面的水到哪里去了?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理解水蒸發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后續的學習打基礎。)
(五)猜想還有哪些水消失了,鼓勵學生進行思維碰撞
在上述實驗環節,學生對水的蒸發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他們還提出了各種與蒸發有關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出本課重要的科學概念一“蒸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師: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知道了杯子中的水分會隨著環境和溫度的變化蒸發到空氣中。除了老師剛才提到的那些與水蒸發相關的問題,你們還能舉出其他例子嗎?
生:冬天,路面的積雪會融化成水,然后慢慢消失。
生:汗水在皮膚表面蒸發,這也屬于水蒸發現象吧!
生:早晨的霧和露水在太陽升起后會逐漸消失。
生:在降雨量較少的情況下,河水水位會逐漸下降。
師:非常好!說明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那么,通過上面的學習,大家理解蒸發的概念了嗎?
生:理解了。
師:大家怎么理解蒸發這一概念?
生:水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就是水蒸發的過程。
師:很好!蒸發是液體發生的汽化過程,蒸發快慢會受到溫度的影響,蒸發過程中會吸收熱量。另外,蒸發量是指一段時期內由于蒸發而擴散到大氣中的水分,一般用毫米來表示。
教師借助實驗探究的方法,提出“蒸發\"的概念,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人地理解這一概念,還能促進其由認識現象到掌握本質的轉變。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描述觀察到的各種蒸發現象,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蒸發\"的含義,使其更好地將其所學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為其帶來新的學習思路,提出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六)總結水消失之謎
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鑒賞和創造能力,教師還可以融合多學科知識,實現跨學科的互動教學。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采用如編寫故事、畫畫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幫助其更深人地理解所學知識。為了解釋\"水為什么會消失\"這一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利用本節課的“水到哪里去了”這一主題,創作一個故事、一首詩歌或一幅插圖,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所掌握的科學知識。
三、教學思考
在新課改背景下,創新思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用新穎、獨特的思維方式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要基于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在開展科學實驗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在教學中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促使其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此外,教師應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使其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五里鋪小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