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組織與呈現。在教學單元內的記敘文體裁時,教師要深入挖掘文本內涵和表達特點,緊密圍繞單元要素設計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任務,并在創設的大單元情境中進行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然而,古詩由于體裁的特殊性,在與單元要素的對接上往往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容易游離于單元任務之外。那么,對于承載培養文化自信重要使命的古詩,教師如何在大單元視域下進行浸潤式教學呢?筆者以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單元整體概覽下的古詩教學定位
(一)精準對接語文要素
1.單元概覽
在大單元任務群視域下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古詩文體的獨特價值,精準對接語文要素,與單元內的學習內容緊密關聯,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古詩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從而積累語言,提升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
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四時景物皆成趣”為主題,精心挑選了四篇課文:《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和《月跡》。這些課文從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出發,多維度展現了一個五彩斑斕的美學世界。其中,《古詩詞三首》分別描繪了山間傍晚的景色、夜半時分的景色以及羈旅行軍中的邊塞雪景,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復雜的情感;《四季之美》則選取了四季中獨特的時段,另辟蹊徑地展現了不一樣的雅致之美;《鳥的天堂》通過強烈的對比手法,讓讀者感受到了傍晚與清晨時榕樹截然不同的美麗;《月跡》則以孩童新奇的視角描繪了月夜的美景。本單元所選文本均指向單元要素一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引導學生從山水、四季和自然之美的角度去領會這一要素。單元習作“__即景\"要求學生選擇一種景象,觀察其變化,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景物,將表達要素與閱讀要素有機融合,實現以讀促寫、學以致用。
2.縱向關聯
縱向梳理教材,與本單元閱讀要素和表達要素相關聯的學段和單元有: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把觀察所得寫下來;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則進一步要求學生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第四單元則側重于觀察事物的變化,并要求學生把實驗過程寫清楚。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則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則重點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可以看出,在第二學段中,教材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從特定時間、地點的觀察到連續、長時間的觀察;觀察內容的要求也從寫清楚逐步轉向按順序寫。進入第三學段,則要求學生抓住景物的動態和靜態進行描寫,以展現出景物的變化。這種螺旋式上升的語文要素設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3.對接要素
通過以上分析,在《古詩詞三首》的教學中,我們應明確其在單元整體框架中的地位,既要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又要確保教學自標與單元主題緊密相關,共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山居秋暝》以初秋傍晚為觀察時間,以空曠的終南山為觀察地點,通過豐富的景物描繪,按照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由景及人的順序,層層遞進地展現了畫面的層次美。詩人王維巧妙地描繪了靜中有動的畫面,讓讀者感受到了靈動鮮活的變化。最后兩句則抒發了作者歸隱山林的心愿,
《楓橋夜泊》被譽為天下第一愁詩。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月、烏鴉、霜、江楓、漁火、寒山寺、鐘聲”等景物,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地展開,通過所見和所聞來襯托夜晚的靜謐與孤獨。詩中運用動景襯托靜景的手法,抒發了張繼憂愁孤寂的心情。
《長相思》運用了典型的意象,如“山、水、千帳燈、風、雪”,簡潔地勾勒出軍旅生活的艱辛。在風雪聲的渲染下,詞人更加懷念故鄉的寧靜生活。一動一靜的對比中,詞人內心的苦悶和孤獨一覽無遺。
三首古詩詞都與單元要素緊密相關,它們通過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結合來烘托詩人的情感。詩人在描寫景物時選取了具有典型性的意象,采用情景交融的寫法,使得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二)精準確定學習主題
學習主題如同一條主線,串聯起單元文本的學習重點。在一系列的學習任務中,我們緊扣重點,突破難點,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以上對單元要素的分析,我們確定學習主題為“即景尋美”,這是一個既富有詩意又充滿啟發性的主題。它引導學生從日常容易忽視的即時景象中探尋美、發現美,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感悟,將所發現的美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
親愛的同學們:
本單元,我們將邂逅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在平時,或許是因為學習壓力大,或許是因為生活節奏太快,我們錯過了許多身邊美好的風景。其實,只要我們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就會發現清晨草葉上的露珠是那么晶瑩剔透;午后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是那么靜謐而溫柔;傍晚時分,天邊的晚霞是那么絢爛多彩。讓我們停下腳步,細細感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這份饋贈吧!
立足單元主題和情境創設,本單元設計了“探美小分隊\"\"我是金牌小導游”\"微電影記錄美\"“美景推介會”等一系列任務。通過這些層層遞進的活動,學生逐步深化了對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結構化認知,并將這種認知運用到寫作中。
(三)精準錨定教學目標
在單元整體大概念的引領下,三首古詩詞的教學目標應緊密圍繞單元主題和要素來有效落實。具體目標如下:
(1)通過搜集資料,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消除對古詩的陌生感,領會詩人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情感。(2)借助注釋,深入體會詩句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在朗讀與想象中感受詩詞的音韻美和意境美。(3)學習詩人按一定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并借助詩歌模板為學生搭建“即景”習作的框架。
從以上目標可以看出,詩歌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還要落實單元要素,讓學生在品析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習詩人動靜結合的描寫方法,并將這種方法遷移運用到習作中,使單個知識點延展成線,最終形成概念性的理解。
二、單篇古詩文教學的策略與步驟
(一)涵泳吟詩,感受音律
古典詩詞能夠跨越幾千年的時空傳誦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們飽含詩人濃烈而深沉的情感或志向之美。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形式的吟誦,讓學生充分感知其中豐厚的美感。
以《山居秋暝》為例:
師:古詩詞特別講究音韻、平仄和節奏等。節奏的輕重緩急中包含了長短、高低和快慢的變化。誰來找一找這首詩的韻腳是什么?
生:韻腳是“iu”“ou”,押韻字是“后\"“秋”“流”“舟”\"留”。
師:很好,不同的韻腳能夠傳達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增強詩歌的表現力。現在,大家再讀一讀詩歌,體會一下作者押韻的這些字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生:這些押韻的字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讓詩歌讀起來像一首樂曲,動中有靜,音韻和諧,節奏感強
師:蘇軾曾評價王維的詩歌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也可以通過吟誦讀出詩歌的畫面感。那么,這些韻腳字在傳達情感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1:韻腳的選擇與詩歌的情感表達密切相關,它們傳達了詩人對山居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
生2:“后\"字與“秋\"字相押,點明了時間和季節,為我們營造出一種寧靜、清新的氛圍。
生3:“照\"與“流\"相押,描繪了山間明月與清泉交相輝映的美景,生動地表現了山間生活的和諧與寧靜。
師:總結得很好。韻腳字不僅具有音韻上的美感,還與詩歌的意境緊密融合,使得詩歌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古詩詞在誦讀中呈現出錯落有致、回環復沓的視聽盛宴。教師可以借助音樂,增強吟誦的感染力和畫面感,從而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并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二)感受意象,領會旨趣
袁行霈先生談及如何欣賞詩歌時指出:“只有抓住詩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蘊含的旨趣、所體現的情調,還有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鑒賞中國古代詩歌。\"在詩歌中,一些景物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符號,具有相對穩定的文化內涵,并且與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志向或哲理密切相關。
以教學《楓橋夜泊》為例:
師:詩句中作者一共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月亮、烏鴉、霜、楓樹、漁火、寒山寺和鐘聲。
師: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景物的?
生: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先寫看到的,再寫聽到的。
師:這些景物帶給你們什么樣的感受?
生1:凄冷孤獨,心頭不斷涌起一陣陣愁苦。
生2:肅殺的感覺,顏色都是暗淡無光的,雖有若隱若現的漁火,卻增添了無限的憂愁。
師:清代著名詞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詩人的筆下,景物一旦被賦予了情感,就不再是簡單的景物,而成為意象。因此,鑒賞詩歌一定要抓住其中的意象才能走
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師:這些意象中,你覺得對詩人內心觸動最大的是哪個?
生:我認為是鐘聲。鐘聲的敲打震顫著詩人的心靈,好像在和詩人對話,傾聽詩人的鄉愁。
師:《楓橋夜泊》之所以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就是因為詩人首創了“鐘聲”這個意象,你能從鐘聲聽到它在向詩人訴說什么嗎?
生1:它好像在安慰詩人,現在的漂泊、居無定所只是暫時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才華,待局勢穩定,自己一定能得到重用,從而施展自己的抱負,為國效力。
生2:它在勸解詩人,男兒志在四方,你是千里馬,必然會有伯樂賞識你。如果異鄉待不下去,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看看妻兒,享受天倫之樂,這也是一種幸福。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可以清晰地看出,筆者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作者動靜結合的寫法后,緊扣“鐘聲”這一獨特的文化意象展開想象,與鐘聲進行對話,體會作者“愁”背后的原因,走進詩人內心深處。
(三)對比關聯,關注表達
在大單元教學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橫向對比進行結構化的梳理,探尋詩詞在表達手法上的相同點。
師:三首古詩詞在表達手法上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1:借助詩眼可以深刻地表達詩歌的情感。如《山居秋暝》的詩眼是“空\"字,它既描繪了空山的空曠寧靜之美,又通過喧鬧的場景反襯出空山的靜謐,表達了作者歸隱空山的強烈愿望。《楓橋夜泊》的詩眼是“愁\"字,一個“愁\"字讓詩人的舊愁與新愁交織在一起,考上進士卻遭遇時局動亂,一路漂泊無依,事業無成,夜晚的鐘聲更添了幾分新愁,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也愈發強烈。《長相思》的詩眼是“身\"字,身在山海關,寒風凜冽、朔雪紛飛的夜晚,詩人飽受著離別與思鄉之苦,悲苦之情溢于言表。
生2:三首詩詞都明確指出了時間、地點,并且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描寫景物,使得景物在空間排列上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山居秋暝》從整體環境入手,描繪了新雨后的空山更為空曠的景象,接著聚焦林中景色,由上往下,鏡頭逐漸拉近,最后再轉向人物活動;《楓橋夜泊》則從遠到近,先是遠景的月落,再到中景的楓樹、漁火,最后是近景的鐘聲(此處原為“遠景鐘聲”,但若把鐘聲作為氛圍的烘托,可視為一種意境上的近景處理),同時顏色也發生變化,從明亮到稍暗再到最暗,營造出一種夜晚的靜謐氛圍;《長相思》中的景物則按照行軍路線的推移進行排列組合,空間與時間交織交替,展現出一種行旅中的思緒與情感。
生3:三首詩詞都巧妙地運用了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手法。《山居秋暝》中以動襯靜,蓮動與漁舟的動態元素凸顯了山林的幽靜,同時為畫面增添了生活氣息;《楓橋夜泊》里,凄凄的烏啼聲、點點的漁火以及陣陣的鐘聲,這些動態的元素打破了夜晚的靜謐,引發了詩人的愁思;《長相思》中,上闋的山和水以靜態呈現,而一個“行\"字則讓畫面有了動感,讓人感受到行旅的艱辛。下闋中,風雪交加的聲音與靜態的家鄉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進一步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學生通過尋找詩眼、明確描寫順序以及捕捉動靜結合等不同方面的對比,深刻感受到了詩詞的語言結構之美和作者的匠心獨運之美,在提高古詩文審美鑒賞能力的同時學習了詩人的表達技巧,為單元習作積累了寶貴的言語經驗。
三、教學反思與評價
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強調,教師應樹立“教—學一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并妥善運用評價語言,鼓勵學生,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因此,及時對單篇教學進行反思與評價,對于檢驗教師的教學理念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達成一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朗讀評價量規
古詩文以其鮮明的韻律感和節奏感著稱,這些特點唯有通過朗讀方能充分展現。為此,我們引入了朗讀評價量化表(如表1),以清晰具體的標準引導學生朗讀。首先,要求學生讀通讀順,掌握句子的平仄,初步領略詩句的節奏韻律,而非僅僅停留在二三或二二三的簡單劃分上;其次,引導學生選擇適合的音樂,借以體會詩歌的深遠意境;最后,緊扣詩歌的關鍵要素,通過色調的變化感受詩歌的獨特表達風格。學生可借助這份朗讀評價表自我檢測朗讀水平。

(二)習作評價量規
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將習作評價量規前置,并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這一做法既發揮了診斷的作用,能夠評估學生對單元要素掌握的程度,又確保了學生在技能、知識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均有所收獲。評價量表(如表2)中的評價內容是圍繞《山居秋暝》的表達方法提煉而出的,旨在引導學生從有順序、有畫面、有層次、有美觀四個角度出發,寫好單元習作。這樣,學生的思維表達就有了清晰的路徑可循,有效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此外,針對學生不夠重視書寫的問題,評價表中特別強調了書寫美觀的重要性,并通過欣賞王維的書畫作品,引導學生端正書寫態度,提升書寫質量。

綜上所述,在大單元教學的背景下,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緊密圍繞單元要素,梳理并探究古詩詞與單元主題及任務之間的關聯,創設課堂情境,在浸潤情感的同時,加強字詞的錘煉,使作者的思維表達方式得以可視化,全面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北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