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高段小學生的“表達與交流”作出新要求:學生不僅應明白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還應寫讀書筆記,寫常見的應用文,修改自己的習作。寫作是使用語言文字進行自主表達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小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更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展現。而進行語言文字的輸出,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靈活運用能力以及謀篇布局的意識。面對寫作教學的施教難、學習難,我們可以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構思能力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本文以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習作讓生活更美好\"教學為例,探析以讀促寫在小學寫作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一、圍繞授課目標,提高對以讀促寫的認識
好的習慣將影響青少年的一生,書香也將滋養學生的多彩童年。在六年級語文教學中,寫作一直是教師關注的焦點問題。面對授課難、學習難的問題,教師應轉變教學思路,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語言知識的高效輸入與輸出。因此,教師應重視以讀促寫,形成讀寫聯系。
《___讓生活更美好》作為半命題習作,為了幫助學生明確寫作思路、豐富寫作素材、優化表達邏輯,教師可以以單元教學的思路,與《竹節人》《宇宙生命之謎》的閱讀鏈接,引導學生明白習作應言之有物,認真地思考“是什么令人愉悅、使生活更美好”。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可以設定授課目標(如圖1)。
考慮到學生對半命題的習作并不陌生,教師可回顧四年級《我和__過一天》五年級《__即景》的教學情況,貼近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梯度地展開教學。同時,教師應與閱讀聯系,讓學生先在讀中觀察作者如何進行行文構思、語言表述,再結合自己的經驗、體會,說一說具體的事例,如哪些事物讓生活變得美好,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從而在以讀促寫中提升習作教學效率,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使學生形成閱讀觀察、思考的意識,能夠靈活運用不同的表述方法寫出自己的見地、感受、看法。

二、關注課堂教學,做好對以讀促寫的指導
(一)課內指導,夯實寫作基礎
閱讀與寫作既是獨立的兩部分內容,又有著天然的聯系。構建高效習作課堂,實現讀寫結合,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本節課開始之初,我通過語言構建的方式,將閱讀與習作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擬題能力。
譬如,我準備了《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的音頻,在課堂播放中,并以旁白的方式誦讀“生活常常忙碌,學業逐漸加重,使我們忽略了其中的點滴美好。如果用心去欣賞、發現,我們終將從平凡中找到不凡,從瑣碎中感知美好”。
接著,我提出問題:“歌曲中唱的是‘美好’,生活中也處處是‘美好’,那美好到底是什么?美好發生在哪里?大家能告訴我嗎?\"引導學生利用詞典、云平臺進行對“美好\"釋義的解析。
這時,很快有學生說:“美好就是讓人開心、高興的事情。字典里說‘美好'是指生活、前途、愿望等抽象或者具體的事物,讓人身心舒暢。”一學生補充:“美好'出自《莊子》里的‘今長大美好’。\"另一學生說:“我查到的資料顯示,美好是形容詞,如美好的風景、美好的心情、美好的事物…”
教師:“真棒呀!大家都很厲害,已經對‘美好'有了初步的認識。那什么構成了我們的美好生活呢?大家再想一想。\"引導學生說出具體的例子,掌握習作構思的基本方法。
一學生思考后舉手說道:“旅游啊!暑假我跟爸爸媽媽去山西旅游那次,感覺特開心。再就是運動吧。媽媽說運動能使人更健康,還能讓我長得更高、更壯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提取學生回答的關鍵詞,并用希沃一體機記錄下來。隨后說道:“哇!這么一看,大家的習作范圍非常廣泛。我們聯系本單元的閱讀學習經驗,結合自己的體會將題目補充完整吧?!?/p>
當學生確定寫作題目后,教師可以出示簡單的思維導圖(如圖2),讓學生結合自己想的題目,對相關內容進行補充,逐漸打開習作思路,同時運用思維導圖,和同桌、前后桌分享對“美好事物”的看法與觀點。
(二)閱讀探討,感受行文邏輯
為使學生的行文有邏輯,能更加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觀點、看法,使文字更流暢,能夠打動人,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竹節人》的學習感受,并對“為什么被沒收了竹節人”“老師玩竹節人時的樣子”進行重點閱讀。在閱讀觀察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將這種細微的美好寫得如此生動、具體又酣暢淋漓的。
一學生閱讀比較快,她說道:“因為作者很善于運用動作、神態描寫。讀到‘老師大步流星走過來,怒氣沖沖伸手一拂’,我都感到緊張。好像是我辛辛苦苦做的竹節人將被沒收一樣。\"另一學生接著說道:“對!讀到‘赫赫偉績’‘鏖戰猶酣'時,我能想象出當時他們玩得多么入迷。竹節人游戲肯定特別有趣?!?/p>
教師:“是呀!除了作者非常有文采,他也很善于用動作、神態來向我們展示物資匱乏的年代,孩子們如何利用創造力、想象力制作有趣的玩具。他在回憶童年時,也表現出濃烈的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孩子們全神貫注的‘戰斗’,竹節人你來我往,戰況膠著,還有很多圍觀的小伙伴。\"接著,教師出示“斗竹節人”這一傳統游戲的相關短視頻,讓學生的閱讀、理解更加具象。
教師可以以情境的方式引出“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回到那個玩具比較少、需要手工制作玩具的年代,大家也迷上了斗竹節人,那圍繞竹節人游戲,我們給剛才的習作換個題目,大家會給它起什么新名字?”
學生:“竹節人讓生活更美好”。

學生:“斗竹節人讓生活更美好”。
學生:“在課間玩竹節人讓生活更美好”。
教師:“很好!接下來,我們對《竹節人》的精彩部分進行賞析。按照之前開展圓桌會議的組別,大家交流一下課文是如何生動形象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的吧?!?/p>
教師巡視不同組別的圓桌探討。小組成員A說:“作者將‘叉腿張胳膊’‘威風凜凜'的竹節人比作現在‘脖子老粗’‘渾身疙瘩肉'的健美小伙子,太形象了。\"小組成員B說:“用鉛皮就能給竹節人制一把偃月刀,鐵絲系一繕紅絲線便是蛇矛,還能用廢鉤針做虎頭雙鉤,真的好傳神,也非常有想象力。\"教師適時地加入學生的閱讀分析中,提示他們可以通過加入動作描寫豐富自己的表述;以旁觀者的感受來表現人物的狀態;或采用側面烘托的方式,說明具體的情況。這樣既有助于學生進行閱讀分析,汲取閱讀學習的養分,又能給他們進行習作奠定基礎。
(三)深人分析,進行謀篇布局
對六年級學生而言,在掌握了常用的表述方法后,習作依然言之無物、索然無味的原因,便是寫得像流水賬,言之無序。在以讀促寫中,學生知道如何表述才能吸引讀者。這其中,怎樣進行結構的劃分也是關鍵。謀篇布局合理,才能詳略得當、構思精巧,呈現一篇富有邏輯,能體現事物發展變化的作文。
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閱讀學習感受、組內經驗共享,依據原先設定的“旅行讓生活更美好”“夢想讓生活更美好”“誠信讓生活更美好”等題目,確定自己的習作視角后,結合閱讀心得體會,思考如何在文字語言的表述中體現出“更”。在對寫作手法的運用、人物語氣、事物發展的表述中,教師還應提醒學生注意依據具體、真實的例子,正確地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和標點符號,還可以適度使用四字成語、擬聲詞充實自己的作文,從而將自己覺得“讓生活美好\"的事物富有真情實感地寫出來。
這時,結合前面的閱讀分析、師生互動交流,學生已經形成了基本的行文思路。教師還可以聯系《珍珠鳥》《宇宙生命之謎》的學習,幫助學生梳理寫作思路,并提示學生:在習作中,既可以按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進行表述,還可以依據事物的發展順序展開寫作。教師在寫作構思中實現以讀促寫,引導學生回顧曾經閱讀的文章,有助于學生形成寫作時進行構思的意識。只有厘清寫作的頭緒,具有構思能力,才能寫出具有吸引力和可讀性的文章。
這時,有學生結合《竹節人》的閱讀,發現作者前面說的是孩子們都“迷”上了竹節人,圍繞“迷”,展開對制作過程的講述;接著說了斗竹節人的樂趣,后來因為太過著迷被老師沒收了,然后看到了老師玩竹節人的場景。這樣的閱讀分析(如圖3)也使該同學《創意讓生活更美好》的寫作思路更加清晰。

以讀促寫,密切閱讀與習作教學的聯系,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多進行觀察和分析,使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習作也需要謀篇布局。
(四)聯系閱讀,學會遣詞造句
以讀促寫有助于學生掌握寫作要點,進行自我習作的反思。同時,一篇好的習作,還應講究用詞,注重優化表述。教師可以聯系閱讀學習,通過對閱讀方法的掌握,使學生形成做閱讀標記的意識,并能夠寫讀書筆記。只有注重日常的積累,才能更好地實現語言知識的輸入與輸出,將閱讀中提取的好詞、優美的句子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在小學語文習作課堂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共讀美文精彩段落,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尤其教材中的課文,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作品。除了專門的習作課堂,日常教學中,教師也應具有以讀促寫的意識,幫助學生在提升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形成比較閱讀的意識,使他們在閱讀中能夠發現、感受好文的用詞考究。
選取《竹節人》中“有時其中一個的線卡住了,那‘斗士'便顯出一副呆頭呆腦的傻樣子,挺著肚子凈挨揍”的一段,教師將“呆頭呆腦”“挺著肚子\"去掉,讓學生再讀一讀,說一說哪種寫法更好。在對比閱讀中,學生明白了習作時應適當運用一些修飾詞,讓自己的表述變得生動和豐滿。
教師還要抓住以讀促寫的關鍵,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這時,通過深入學習,學生基本明白了,合理地運用修辭手法,既可以為文章增色,又能使自己的表達更生動。他們在語言的輸入中形成對知識的內化,并體現在自己《讓生活更美好》的作文中。
俗話有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聚焦以讀促寫,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表述能力,還需要他們有豐富的寫作素材,主要指的就是深厚的閱讀基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使他們具有語言運用、審美創造、思維能力以及文化自信,需要其具有廣泛的閱讀視野。教師需注重在日常授課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實班級的讀書角,引導學生注意摘抄好書、名著中的好詞、好句,并且形成“求甚解\"的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寫作中運用。通過以讀促寫,學生可以有效、快速地搭建自身的知識體系。
三、引入多元評價,形成以讀促寫評改方式
很多大作家被問到如何才能寫出好的作品時,他們給出的答案大多是“多閱讀”。教材中的課文多為精選內容,但有的鑒于課堂時間,為節選。單純依靠課文閱讀促進學生的習作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整本書閱讀,并進行批注。而在習作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培養自主修改的意識。
例如,當學生完成《_讓生活更美好》作文后,教師可采用多元化方式,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以往習作點評主要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以讀促寫教學中,教師應使評改主體多元化,即通過生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交換作文,給彼此的習作提建議,進行自主修改和相互點評。
雖然六年級學生已經在以讀促寫中初步掌握了寫作方法,但是很多學生對同伴的作文進行評價時還是覺得無從下手。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缺少評價經驗和方法。教師可對其進行指導:(1)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自評,檢查自己的習作是否有標點運用不當,立意不明,開頭、結尾不夠精彩等問題。學生自查,初步進行修改,再讀一遍作文,確保語句通順、用詞恰當、結構清晰。(2)學生進行互評。這一過程可以將學生自評遺留的問題找出來,有助于學生了解別人的構思方式、修辭運用,集思廣益。(3)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進行批改。教師可以選出一些優秀的作文在班級中進行傳閱、分享,讓學生觀察老師的評語、對同學作文哪些內容做了“好段”標記。在閱讀優秀的同伴作品中,學生能獲得習作啟發。
本堂課,我帶領學生進行了對以往課文的閱讀回顧。通過師生再次共讀,引導學生形成寫作思路、進行閱讀觀察。高段小學生存在“習作難”問題,主要是因為部分教師習慣布置相對多的習作,閱讀與習作脫節,導致學生不知如何下筆,寫出的作文比較空洞,或者文字堆砌問題突出。在本堂課中,我采取以讀促寫的方法,密切閱讀與習作的聯系,讓學生有一定的熟悉感,但是學習視角產生了新變化。學生可以在讀出趣味、新發現中捋清寫作思路。不足的是,本次教學應用的文本為課文,缺乏課外的例子。在后續教學中,為了促進以讀促寫的不斷深人,構建高品質課堂,教師還需更多地進行課外閱讀引導,組織以讀促寫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使他們形成積累意識,在豐富讀寫結合實踐活動中提升高段學生的習作能力,使他們具有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東關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