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背景】
本節歷史課旨在探討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政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其推動下的現代化進程。在“大思政\"觀念指導下,精心建構“四個自信”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三個自信主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主要階段和關鍵成果。同時,思考這一偉大變革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意義,從而深化學生對國家發展歷程的認識,激發他們的家國情懷,實現立德樹人育人效果。
【教學目標】
1.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我國各個領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高;并能夠深刻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統一的重大作用。
2.提高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能從歷史的角度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發生的變化做出正確解釋。
4.厚植愛國主義精神,真正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我國各個領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高;能夠深刻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統一的重大作用;激發并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踏上一段激動人心的歷史旅程,那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史。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中,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你們知道這個時代的關鍵詞是什么嗎?
生A:改革開放!
師:沒錯,非常厲害!那誰能告訴我,我們國家為什么需要改革開放呢?
生B: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經濟體制不夠靈活,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高。
師:你在這里提到了一個關鍵點。確實,1978年前的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境,人民生活比較困苦。誰能再補充一下具體的情況?
生C:那時候的人們買東西憑票才能購買,物資相當緊缺。
師:對,這就是那個年代我國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你知道當時是誰提出改革開放的嗎?
生D:鄧小平爺爺。
師:是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那么,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鄧小平同志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之路的。
●第二部分:探究與討論
(一)綜合國力不斷提升
1.感受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的變化
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各項事業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保持較快速度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感受一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變化。(教師播放改革開放今昔對比視頻)
師: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想說的呢?
生A:我覺得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因為今天的美好生活太來之不易。
生B:改革開放真好,我們今天能過上這么好的生活,真的太感謝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應該感謝那些在改革開放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是他們讓我們過上了這么幸福的生活。
生C: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沒有餓過肚子受過苦,一出生就這么幸福。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學習,為國爭光,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讓人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生D:改革開放政策使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綜合國力顯著提升,我們生活在中國倍感光榮和幸福,有無比的優越感和自豪感。
師:對比我國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真的是太震撼了,是改革開放給了我們這么美好和幸福的生活,感謝黨和國家。
2.自讀教材“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部分內容
師:剛剛我們通過視頻看到了我國改革開放后國家的發展變化。接下來,請同學們自讀教材“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部分內容,通過文字感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的變化。
師:相信同學們通過閱讀這部分文字一定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提升。那么,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生:我認為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表現在制度自信,我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使得經濟、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師: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教、衛生等方面發展水平的總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各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下面,再請大家觀看一段視頻。(教師播放視頻資料:“鄧小平南方談話\"片段。)
師:剛才我們通過這段視頻看到了鄧小平同志關于改革的重要論述,誰來總結一下他的觀點?
生: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必須堅持下去。
師:總結得非常好,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人民的創造活力。現在,請大家前后左右四人一小組,每小組選取一個方面,如農業、工業、科技或者文化領域,討論改革開放給這些領域帶來了哪些具體的變化。(學生圍繞各自選定的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分享信息,互相啟發。)
師:討論結束了,我想你們一定討論出了重要成果,請分享一下吧
生:我們小組研究的是關于農業方面的改革。我們發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明顯提高,糧食產量顯著增長。
師:觀察得真仔細。事實上,農業改革的確極大地促進了糧食增產,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你們還發現了哪些有趣的細節嗎?
生:我們還了解到了在改革初期,一些敢于嘗試的農戶成為“萬元戶”,這對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是巨大的鼓舞。
師:的確是這樣,改革釋放了民間蘊藏的巨大潛力,造就了一大批成功人士。這樣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夢想。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在課堂上一一交流、分享其他領域的改革成果了,希望同學們課下交流。
師:閱讀教材第182頁的“歷史縱橫\"和“學思之窗”兩部分內容,談談你對抗震救災精神的理解
生:我認為抗震救災精神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師:總結得很好。其實,抗震救災精神是一種在面臨自然災害時,特別是地震等嚴重災害時所展現出來的勇敢、堅定、團結、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了人類在面對重大災難時的頑強生存意志和團結互助的力量。勇敢無畏指的是直面危險、勇于擔當、堅持到底;堅定信念指的是信心滿滿、科學應對、樂觀向上;團結協作指的是眾志成城、跨區域支援、軍民融合;奉獻犧牲指的是無私奉獻、舍已為人;人文關懷指的是心系群眾、心理疏導;持續發展指的是重建規劃、經驗總結;社會影響指的是這種精神不僅在國內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在國際上展示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
師:請大家自讀農業稅的相關內容,思考國家取消農業稅的意義。
生:取消農業稅有助于減輕農民負擔;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師:認識得很全面。取消農業稅顯著減輕了農民的稅賦,使得農民可以保留更多的收入,實際收入增加,有利于調動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有助于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取消農業稅還有助于規范國家、集體與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從源頭上減輕農民的負擔,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把農業、農村發展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師:從改革開放的實踐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正確的,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我們的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無比的優越性和先進性。
(二)“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師: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你知道“一國兩制\"是什么含義嗎?
生:“一國兩制”就是在一個國家里,存在兩種制度。
師:“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一國兩制\"在中國進行了偉大實踐,你知道有哪些成功的實踐嗎?
生:“一國兩制”成功應用于對香港和澳門恢復
行使主權。
師:是的,“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對中國成功解決香港、澳門問題,恢復行使主權發揮了巨大作用。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國政府分別與英國和葡萄牙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英、中葡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由此,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也由此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
師:“一國兩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具體實踐,它解決了我國的香港和澳門問題,也必將解決臺灣問題,我們為什么有這么大的信心,源于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自信”。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正確的、科學的。
(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師:我國是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促進與世界各國友好合作,處處彰顯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給世界人民留下了美好印象,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下面請大家自主閱讀教材中關于“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的相關內容。然后談談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生: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正確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全球發展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
師:中國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和最大受益者。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額呈爆炸式增長。中國開始更多地參與到全球貿易中,成功破解了經濟發展的難題,逐漸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不僅如此,我們還倡導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國際合作與發展共贏,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引領者。請大家暢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名改革開放時期的創業者,你會選擇哪個行業創業?并說明理由。
生:我會選互聯網服務行業,因為它改變了人們的溝通和生活方式,潛力巨大,市場巨大。
師:好想法!“互聯網 + ”確實在短短幾十年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顛覆了許多傳統產業,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正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創新活力的體現。好樣的,期待你成為未來的企業家。
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我們深信:我們堅持走的道路是正確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第三部分:總結與展望
師:今天我們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你能具體說說取得了哪些偉大成就嗎?
生A: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紀元,成功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生B:1992年,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他提出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使我國政府于1997年和1999年,分別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使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生C: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起,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全國已全面消除絕對貧困人口,為全球脫貧攻堅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師:我國取得的這些偉大成就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揚這份寶貴遺產呢?
生A:我覺得應該繼續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在和平發展的框架下,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生B:我認為應該創新發展高科技,有效破解“卡脖子\"問題,不斷擴大改革開放的大門。
師:我非常贊同你們的觀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未來的路還需要我們一起去開創。我希望每位同學都能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建設者,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大家帶著對國家美好未來的期待和自信努力學習,為建設更加繁榮富強的祖國而奮斗!
【教學反思】
本設計是在“大思政”觀念的指導下,堅持立德樹人目標,在引導學生堅持“四個自信\"(其中“三個自信”)的框架設計下,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板塊,我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改革開放前后的發展變化,深刻堅持“制度自信”,讓學生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踐,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在“‘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板塊,我引導學生通過在“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下,成功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證明我黨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正確的,增強學生的“理論自信”;在“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板塊,我引導學生通過我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實例,感知堅持走和平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在“大思政\"框架下精心設計一系列的教學環節,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了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對國家發展和個人責任的深刻思考,增強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感。這樣的教育方式,無疑是在立德樹人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作者單位:金昌市金川高級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