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融合理念是一種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有效地結合起來的教學和研究方式,其核心在于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促進知識的交流和融合,以達到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分科教學模式較易局限于知識的碎片化,單一學科的知識往往無法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而跨學科融合教學可以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互通元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彩調源于廣西民間歌舞說唱,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它不僅是廣西人民喜愛的娛樂方式,更是廣西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高中生去深入了解和傳承。本課例對高中藝術學科本土非遺“彩調”與高中歷史學科選擇性必修3第15課“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巧妙進行跨學科融合實踐,從而踐行立德樹人、深度學習。
一、從認識文化遺產分類到引出家鄉非遺彩調
在高中歷史教材選擇性必修3第15課“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的授課中,學生首先學習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中國古代對古物的保護意識是不系統的,強調的是古物的藝術價值。新中國成立后,頒布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法令,初步形成了以條例為依據的一套文物法規。1982年,我國頒布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至此,以保護單體古建筑、歷史遺跡及風景名勝區的中國文物保護制度初步形成。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域日益擴大,文化遺產的概念更為寬廣、綜合和深刻。我國始終堅守文物工作方針和文物保護制度不動搖,建立起多元一體的資源認知體系,擴大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使之更多惠及于民。
歷史教師進一步追問:柳州彩調為什么能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生結合材料分析得出:以彩調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突出的普遍價值。
(一)彩調是獨特的地方性藝術形式
彩調作為廣西柳州市的傳統戲曲形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融合了豐富的民間音樂、舞蹈和戲劇元素。它以其獨特的演唱方式和表現形式,展現了當地的民間風情、社會風貌及人們的情感世界。因此,它不僅是柳州市的文化符號,還是整個廣西地區的文化代表之一。
(二)彩調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彩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它起源于柳州市及其周邊地區的民間歌舞和地方戲曲,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和演變。彩調的劇目內容豐富,涵蓋了大量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以及地方性事件,這些內容承載著當地歷史和社會變遷的痕跡,是研究當地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料。
(三)彩調具備高水平的藝術表現
彩調的藝術形式兼具唱腔、舞蹈、服飾等多重元素,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其唱腔曲調高亢激昂、旋律優美,舞蹈動作富有韻律,服飾華麗多彩,整體表現出濃厚的地方藝術氣息。通過彩調的演繹,觀眾不僅能享受戲劇藝術的美,還能感受到表演者的情感投人和藝術創造力。
(四)彩調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
柳州彩調作為一種地方性藝術,深深扎根于地方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傳統中。它的演出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地方傳統文化的體現和傳播。因此,它承載著地方語言、風俗、歷史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彩調對文化多樣性的貢獻
柳州彩調不僅是地方性藝術形式,還是中國民間藝術多樣性的一部分。它的保護和傳承有助于維護和豐富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了人們對地方文化多樣性的認知與尊重。
作為本土非遺,藝術展示的資源得天獨厚,這樣可以使學生從書本化的認知中走出來,真正體驗非遺的魅力。
二、從感受彩調文化魅力到了解彩調傳承困境
歷史教師可以在講解彩調的歷史背景時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藝術教師的彩調表演、參與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刻體驗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通過演繹彩調劇自中的歷史人物,學生能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及其歷史意義。
感受彩調藝術的魅力由藝術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彩調樂曲的節奏、旋律結構,以及戲劇表演中的人物塑造與情感表達,能夠加深學生對彩調藝術的理解與感受。彩調優美的旋律可以營造唯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受到學生的普遍喜愛。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聆聽、欣賞、試唱練習為主,這種機械式的教學不僅遏制了學生音樂潛質的發揮,還容易使學生喪失思考藝術來源的興趣。針對這種情況,藝術教師應秉持跨學科教學理念,將藝術與歷史課程建立一種互通關系,轉換教學觀念,拓寬教學視野。
首先播放彩調經典劇目片段《劉三姐》中的對歌場景,拉近學生與非遺之間的距離。藝術教師趁熱打鐵,身著民族戲服,在課堂上展示了一段彩調經典代表曲目《王三打鳥》,并介紹劇情梗概:
“毛母不允許王三到他們家附近打鳥。有一天,毛母去親戚家喝喜酒,王三打鳥打到毛姑妹家,毛姑妹和王三以對唱的方式進行對話交流,雙方都有好感。毛母回來后,發現王三在自己家,就處處為難毛姑妹和王三,后來經過毛姑妹和王三的努力,毛母接受了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
學生在優美的唱腔、悠揚的旋律、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中被彩調獨特的藝術風格所吸引。同時,藝術教師還可結合藝術學科的知識,引導學生從唱詞、道具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彩調的藝術特點。如彩調起源于桂北,運用桂柳方言,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崎咿嗨”為襯詞,所以民間又稱彩調劇為“哪嗨”或者“咿嗨”。又如彩調表演中彩扇、彩帕、彩帶俗稱彩調\"三件寶”,其中的彩扇更是\"萬能\"道具。

可見,彩調的演出不僅依賴視覺和聽覺,還涉及舞蹈、服飾、化妝等多方面的藝術表現。通過將這些元素引入課堂,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感官全面感知和理解彩調的藝術魅力及其歷史背景。
接下來,藝術教師口述自己學習彩調的歷程:從潛心學習彩調及彩調名師悉心指導,到劇場觀眾稀少,只有個別老年觀眾,再到柳州最后一個彩調劇團——文苑桂彩劇團閉門結業,學生的情緒體驗達到高峰,紛紛晞噓淚目。學生真切感受到盡管彩調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但在現代社會面臨著傳承的困境,這激發了學生參與非遺傳承的責任感。
將彩調引入課堂,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還是歷史與藝術學科融合的有效途徑。在這次課堂實踐中,歷史教師通過講解彩調的起源、發展、流派及其社會背景,讓學生了解了彩調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而藝術教師則可以通過彩調的表演形式,帶領學生感受其藝術魅力,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
三、從分析彩調傳承困境到借鑒世界文保經驗
歷史教師負責講解彩調的歷史背景,藝術教師負責講解彩調的藝術特點,二者協同工作,形成一體化的教學設計。對于彩調傳承的困境,學生結合以上介紹可以總結得出:一方面,隨著流行文化的沖擊,傳統戲曲的觀眾逐漸減少,許多年輕人對彩調等傳統藝術形式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一定的偏見。另一方面,彩調的傳承方式較為傳統,主要依靠師徒傳授,但隨著老一輩彩調藝術家的逐漸老去,年輕一代愿意學習彩調的人越來越少,導致彩調的傳承出現斷層。歷史教師則從彩調遭遇困境的特例引向世界文化遺產遭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破壞的普遍性,引導學生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迫在眉睫。(如圖2)

針對彩調傳承的困境,學生結合歷史與藝術學科的知識,思考傳承策略。例如,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彩調的發展與廣西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可以加強對彩調歷史的研究,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故事,讓彩調與歷史教育相結合,增強彩調的文化內涵;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可以對彩調進行創新,在保留其傳統藝術特色的基礎上,融入一些現代元素,如現代音樂、舞蹈等,使其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歷史教師在此基礎上提供古代、近代、現代各國保護文化遺產的舉措與經驗(如表1),學生借鑒世界經驗,補充個人思維。

四、從探討彩調傳承方案到踐行文化活態傳承
借鑒歷史經驗,并結合當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火爆“出圈”的成功案例,請學生為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柳州彩調出謀劃策。歷史教師提供多角度材料:
材料一:2023年,改編自同名經典武俠電影的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坊稹俺鋈Α绷?。購票進入劇場的觀眾有 80% 之前從未接觸過越劇,每場觀眾更有 70% 都是20\~40歲的年輕人。
摘編自《年輕人愛上了越劇!lt;新龍門客棧gt;為何火出圈?》
材料二:《黑神話:悟空》中山西元素占了大多數。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隰縣小西天懸塑、大同云岡石窟、朔州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越來越多的網民希望“追隨天命人的足跡,體驗中國的古建之美和文化之韻”。這款游戲為全球玩家提供了了解中國文化的新途徑。
摘編自《lt;黑神話:悟空gt;帶火山西古建》
材料三:李子柒身穿絨花蜀錦裙,展示了傳統絨花制作工藝和蜀錦的精妙融合。視頻中還展示了繅絲、植物染、蜀錦、絨花四項非遺技藝。她的視頻以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美食文化、手工藝文化等為主題,展現了寧靜美好的田園生活,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與好評。
摘編自《李子柒:出走三年,歸來仍是頂流》
材料四:鳳冠冰箱貼以國博館藏的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原型,一經推出,就迅速成為現象級“爆款”。首批3000件木質鳳冠冰箱貼一天半內就銷售一空,短短4個月售出17.5萬余件。
摘編自《對話國博:4個月賣出53萬件,鳳冠冰箱貼緣何成為爆款?》
材料五:近年來,曹縣搶抓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風口,堅持“一核兩翼”,探索出一條“產業+電商”的發展之路。截至目前,曹縣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原創漢服產業集群、中國最大的演出服產業集群。
摘編自《電商賦能助力漢服“出圈\"》
材料六:數字敦煌資源庫“尋境敦煌”圍繞莫高窟第285窟,1:1高精度立體還原第285窟,實現上億面的高保真數字模型和超高分辨率的表面色彩。游客可零距離觀賞壁畫,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細節。
摘編自《“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 正式啟幕:VR深度沉浸漫游敦煌之境》
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后得出:
其次,守正創新,公眾參與,科技賦能。
再次,通過國際合作等多層面來傳承與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課堂內的探討延伸到了課堂外的學以致用。課后歷史興趣小組和藝術興趣小組分別進行了研學活動實踐:
1.“家鄉的非遺”調查研究。選擇一項感興趣的柳州非遺項目,對其進行深人調查,并完成調查研究報告。2.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訪談。選擇一項感興趣的柳州非遺項目,對其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訪談,完成一次口述史研究。3.參觀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4.體驗非遺項目。參與近期歷史組和紙藝社聯合舉辦的非遺系列活動,欣賞非遺紙藝作品,體驗扎染、漆扇、水拓畫等非遺項目。5.探訪宜州彩調,找尋藝術交集,共探彩調傳承。6.與香港教育局合作,將彩調推廣至香港5所中學,互探跨地域非遺活化策略。
首先,應當從政府層面重視,形成相對完善的文化遺產管理體制。
別開生面的跨學科融合雙師課堂不僅是一次歷史與藝術的完美融合,還是對文化遺產教育的一次深度探索。藝術教師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現場進行了非遺藝術表演,讓學生仿佛穿越時空,親身體驗了非遺的獨特魅力。他通過講述非遺傳承的艱辛與不易,激發了學生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而歷史教師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情感層面轉向理性思考,共同探討文化遺產的保護路徑。未來,“雙師\"模式將被應用于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常態化應用于創新教學和協同教研中。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結合當下熱門的媒體形式,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的保護策略,展現了年輕一代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理解和創新思維。
非遺彩調的跨學科融合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創新方向,更是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必然選擇。通過藝術與歷史的對話,我們既能挖掘其深層文化基因,又能為其注入現代生命力,實現“傳統的發明\"與“歷史的在場”。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高級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