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即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文件圍繞“兩持續、四著力”,將深化農村改革貫穿全篇,致力于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河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社會科學處組織業內專家學者對其中部分重要內容展開深度解讀,本刊4期、5期予以刊發,以讀者。
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是新世紀以來發布的第22個中央一號文件,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3個中央一號文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在30條措施中有9條措施劃歸為這一大類,約占整個文件的1/3,在六大部分中篇幅最長、條數最多、分量最重,既向全黨全社會再次發出了重農強農惠農的強烈信號,也為今年和未來糧食生產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
糧食,一頭系著百姓民生,一頭連著國家安全。中國是全世界人口和糧食生產、消費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來,糧食單產和總產分別由1949年的68.6公斤和1132億公斤增加到2024年的394.7公斤和7065億公斤,分別增長了4.8倍和5.2倍,其中單產提升對總產增長的貢獻超過8成;人均糧食占有量由209公斤增至500公斤,不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還高于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中國用占世界 9% 的耕地、 6% 的淡水資源生產了1/4的糧食,養活了近1/5人口,既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雖然中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日益夯實,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但中國人多、地少、水缺,且多數省份糧食產不足需,糧食供需區域性不平衡和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加之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中國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同時,中國還是全球進口糧食最多的國家。據中國海關統計,2021一2024年中國平均每年進口糧食1577.25億公斤,約占國內糧食總產的1/5,且進口糧食過度集中,風險很大。當今世界國際環境異常復雜,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風險持續增加,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因此,糧食安全這根弦必須始終繃得緊而又緊,糧食生產必須抓得牢而又牢,才能確保中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確保中國人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分析,1962—2022年全球糧食單產對產量增長的貢獻率為73% ,擴大面積的貢獻率為 27% 。另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2030年全球作物產量增長的 87% 來自單產增長, 13% 來自擴大土地利用和增加種植強度。中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耕地資源的約束越來越緊,依靠擴大耕地面積“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空間和潛力極其有限,在嚴守耕地紅線前提下,唯有大面積提升單產,才能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
2024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創紀錄的“21連豐”,并首次跨上了7000億公斤新臺階,全國糧食平均畝產395公斤。其中,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平均畝產分別為396.0公斤、477.0公斤和439.4公斤,但比世界高產國家分別低約100公斤、130公斤和300公斤,也比國家區域試驗平均畝產分別低40公斤、130公斤和230公斤,與國內已有的畝產小麥900公斤、水稻1500公斤、玉米1663公斤高產紀錄相比差距更大。差距就是潛力,潛力就是努力方向。必須清醒認識到,未來中國糧食單產在高基數、高起點基礎上再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統計數據顯示,2003—2022年中國糧食產量平均增長了59.40% 。其中,2003—2015年的年均增長率為3.63% ,2016—2022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為 0.65% 0近年來,農業自然與生物災害趨多趨強趨廣趨重,且極端性、反常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增大,進一步增加了糧食高位增產的難度。因此,“深人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必須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突出抓好“大面積單產提升”。近年來,中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作物都曾創造了連片高產典型,為大面積單產提升積累了經驗、樹立了樣板、增強了信心,但這些高產典型的星星之火還沒有形成燎原之勢,糧食的增產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要分區域、分作物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推進水肥一體化,把糧食增產重心轉移到整鄉、整縣、整市建制的大面積提單產上,加快把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把專家產量轉化為農民產量,把典型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加快形成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新優勢、新格局,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二要突出抓好“四良融合”。深入推進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必須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良田”,加強新品種選育推廣用“良種”,強化新技術集成應用施“良法”,提升農機裝備質效推“良機”,全方位夯實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根基。按照“木桶理論”,“四良”中任何一“良”出現短板都將嚴重影響單產提升。因此,必須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四良”集成融合,扎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努力做到資源同向整合、政策同向匹配、工作同向發力,推動糧油大面積均衡持續增產。
三要突出抓好“技術集成”。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要素、多環節、多學科、多技術整合集成、同向發力,任何一項不到位都會造成減產。因此,必須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依據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和產量形成特點,聚焦地、種、肥、水、藥各要素,耕、種、管、收、儲、加全環節,突出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力機型,加大高產高效技術模式集成推廣力度,分區域、分作物、分環節研發推廣一批實用、好用、管用的大面積均衡增產技術體系,季季緊抓、茬茬接續、環環緊扣、壓茬跟進,全環節、全過程、全要素挖掘單產潛力,確保糧食持續穩產豐產,推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
四要突出抓好“主體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在單產提升中的主體地位和示范引領、聯農帶農作用,指導其率先推廣應用能顯著提升糧油單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率先向小農戶提供貫穿供耕種、管保收、儲運銷各環節和生產全過程,農業產業鏈全覆蓋的社會化托管服務,確保提單產、增品質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田、到戶,帶動種糧農戶增產增效、提質增效、節本增效、減損增效,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增產有效益、種地有奔頭,以糧食單產與生產效益同步提升實現國家增糧、農民增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持久支撐。
五要突出抓好“科技賦能”。科技是激活單產提升的關鍵變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發展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要自立自強,種源要自主可控。目前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 63.2% ,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 96%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突破 75% ,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入世界第一方陣。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新挑戰,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有一個新提法,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因此,在集成創新已有實用增產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提高其覆蓋率和到位率的同時,要加快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生物育種、無人機、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等前沿科技協同攻關,以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性技術重構農業生產方式,賦能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以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糧油穩產豐產保供提供有力支撐。
六要突出抓好“防災減損”。糧食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既要“人努力”,還要“天幫忙”。近年來,農業病、蟲、草等生物災害和旱災、澇災、高溫熱害、低溫凍害、大風倒伏等氣象災害多發重發,導致糧油產量年際間、地域間波動明顯。據統計,中國每年因病蟲草害損失糧食為250億 ~300 億公斤,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為300億公斤,若三大主糧生產消費環節損失率減少 40% ,可降低糧食損失約550億公斤。因此,要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理念,強化災前預防避災、災中應變減災、災后補救減損,加快補齊糧食防災減災救災短板,增強糧油生產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和適應性,增產與減損雙向同時發力,耕好“無形良田”,力爭大災之年少減產、小災之年保穩產、無災之年多增產,最大限度減輕災害程度,確保糧食產能和生產保供的穩定性,守好“大國糧倉”。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