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領域的創新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基所在。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列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重要任務之一,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一表述標志著“農業新質生產力”概念自2024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后,第一次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不僅重申了科技創新在建設農業強國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標志著農業新質生產力成為助推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的重要驅動。
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點
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運用,代表著以現代農業科技重塑傳統農業生產。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此后又在多個重要場合進行深入闡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點: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其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援引這一表述,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則應體現為以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為代表的高素質農業勞動力,以農業無人機、農業機械設施、智能農機裝備、數字技術平臺等為載體的先進勞動資料,以種質資源創新、優質品種繁育、耕地質量提升等為導向的高產優質勞動對象,通過產學研用協同、產業鏈融合,加速推動從傳統種養業向現代農業的躍升式重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則應表現為運用創新科技成果對傳統農業技術和體系模式進行改造和提升,以及運用創新治理成果對傳統管理方式和規章制度進行調整和完善。
二、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處理好兩組關系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構建適應性的調控機制,首先需要處理好兩組關系。
一是傳統產業與結構調整的關系。中國幅員遼闊,資源稟賦差異較大,決定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處理好糧食生產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不斷拓展農業產業發展新空間。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以不足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近全國1/10的糧食。然而,糧食生產面臨成本持續上漲、土地資源剛性約束、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困難、產業鏈短且附加值低等發展桔,農民增收困難且生產積極性不高。事實上,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不是對立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更不是對傳統農業產業的輕視和摒棄,而是對傳統生產力體系的動態揚棄與創新轉化過程。近年來,河南省依托自身農業資源優勢,根據平原、丘陵、山區等因地制宜調整優化農業生產格局。一方面,提升糧食生產效率和產業韌性,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截至2024年,河南省耕地面積已連續三年實現凈增,累計超過7333.33千公頃(1.1億畝);累計有超過160個種業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 88.1% ;全省糧食總產量672億公斤、居全國第2位,小麥單產、總產均穩居全國第1位。另一方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全省建設十大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和15個國家級、10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103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累計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2家、居全國第2位,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057家。
二是小農戶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的關系。“大國小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這一資源要素稟賦特征和人地關系基本格局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決定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處理好扶持小農戶和適度規模經營的關系,保障小農戶基本利益的同時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據統計,河南省小農戶約2200萬戶,占全部農戶的 98.8% ,戶均耕地面積約0.37公頃。小農戶經營面臨著人力和土地稟賦不足、產業升級基礎薄弱、自身發展能力欠缺的三重困境,因而難以將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事實上,各地資源票賦差異較大,無法短時間內實現所有農戶的土地規模擴張,僅小部分具有經營能力的農戶可能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而占經營主體 95% 的小農戶仍是小規模經營。因而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小農戶的現代化,需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小農戶與規模經營,二者并行不情。近年來,河南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迅速發展,一方面,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截至2024年,全省土地流轉面積2443.33千公頃(3665萬畝),占承包地面積的33.27% ;家庭農場總數達到4.88萬,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8.40萬;共55.82萬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基本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金融機構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9.18萬筆、344.54億元。另一方面,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力度加快,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河南省社會化服務組織有12.7萬家,數量居全國第1位;服務面積達2.28億畝次,居全國第4位。
三、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有效途徑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新時代的適應性重構與創新性發展,也是在農業領域這一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和沃土上的偉大實踐。但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資源票賦不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并不唯一。應根據當地自然生態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狀況等情況,立足本地實際和功能定位,探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路徑,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科技創新成果,推動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生產可持續性增強,促進農民增收,最終達到地方發展服務于國家整體戰略。
一是依托產業基礎,加快科技成果運用。在深度把握現有資源票賦優勢、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的基礎上,發掘新質生產力,從而培育出新產業、催生出新模式、形成新動能。例如河南省作為全國小麥主產區,無論小麥種植面積,還是單產、總產,均居全國第1位,但小麥技術創新中心尚屬空白。因此,應加強小麥產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的對接,對于“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實現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科技協同攻關。在服務于國家頂層設計的前提下,瞄準自身定位,實現優勢互補。針對關鍵核心技術,要統籌農業科研資源力量,開展協同創新攻關,例如河南省作為用種大省和制種大省,種業發展直接影響著糧食生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仍然不足,高端育種技術仍受制于國際專利壁壘。因此,應統籌良種的科技協同攻關,確立現代種業企業作為種質資源創新應用性研究的主體地位,加大培育力度,給予政策支持;發揮“中原農谷”以種業為核心的國家級、國際化農業創新高地作用,聚焦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如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技術,構建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創制抗逆高產的新品種。
三是加快產業升級,推動全面綠色轉型。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實現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發展綠色農業,要以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為依托,摒棄過去“大肥大水”“大進大出”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切入點,促進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形成,拓展無人機、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前沿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運用。例如河南省目前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保有量7000臺,2022—2024年全省補貼推廣農機自動導航系統約1.3萬套;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89% ,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14個百分點,小麥、玉米生產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但以農機產品為代表的核心技術仍然不具備自有知識產權,高端傳感器、無級變速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智慧農業裝備落地轉化難度較大。因此,應進一步推進智能農機、農業機器人等高端裝備在農業領域的研發和運用,推動實用、好用、管用的農業技術進村入戶;利用數字技術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引人物聯網與AI(人工智能)決策系統,建立多元合作創新平臺,實現農業生產全流程數字化管控。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