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敝腔坜r業具有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品質、增強產業韌性、改善生態環境等諸多效能。世界各國非常重視智慧農業發展,正在積極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實踐。
一、新時期加快發展智慧農業面臨的新機遇
一是世界農業強國紛紛搶灘布局智慧農業。智慧農業被稱為農業的第三次革命。美國2019年發布的《至2030年推動農業與食品研究的科學突破》將精準動態感知、數據科學等作為五大關鍵技術重點發展;日本2015年啟動了“智能機械 + 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歐洲2020食品和農場互聯網計劃(IoF2020)及智慧農業樞紐計劃(SmartAgriHubs)將信息化技術作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重點。據預測,2025年全球智慧農業市值將達到300億美元。發展智慧農業已成為世界農業強國的戰略方向。
二是國家將智慧農業列為戰略發展重點。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發展,指出“要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2021年,智慧農業被列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2024年,《農業農村部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和《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一2028年)》明確將主要作物、設施種植數字化、畜禽養殖智慧化、漁業生產智能化、制育種智能化、全產業鏈數字化作為產業發展重點,將技術裝備研發、引領區建設、標準體系建設、數據要素保證、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智慧農業培育發展的重點舉措。
三是許多省市大力支持智慧農業發展。農業農村部2023年提出在糧油、生豬、漁業、農產品供應鏈4個領域建設智慧農業引領區。2024年12月,浙江省率先建設農業智慧農業引領區。同時,各地智慧農業建設實踐繽紛多彩。如安徽省宿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水肥一體化精準噴灌,河南省南陽市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的精準飼喂與診療,等等。智慧農業實踐發展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河南省“十四五”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均提出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二、河南省加快發展智慧農業的基礎優勢與面臨的挑戰
2020年以來,河南省持續加強智慧農業建設,積極試點智慧農業應用場景,2022年全省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達 31.9% O
(一)基礎優勢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截至2024年3月,河南省4.5萬個行政村實現5G網絡全覆蓋,千兆光網鄉鎮以上全覆蓋;建設智慧化高標準農田333.33千公頃(500萬畝);建成河南農業大數據中心,服務全省 80% 縣域;建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覆蓋超2萬家農業經營主體;建成“星鏈”衛星作物監測系統、區塊鏈豬肉供應鏈檢測系統等。二是示范工程建設良好。建成超200個智能溫室和“植物工廠”,規模化豬場智能化覆蓋率達 60% ,已建造漯河臨潁“ 5G+ 辣椒種植”等50余個智慧農業示范工程。三是部分技術領先。智能農機突破了北斗導航、自動駕駛及自動轉向、路徑規劃軟件開發、整機作業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集育種、飼養、繁殖、環控、防疫于一體的規?;B殖綜合裝備,大型智能高密度六道繩方捆機,植保無人機等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四是研發平臺和主體發展較好。國家農機裝備產業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航空植保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相繼建成;培養有洛陽一拖、牧原、花溪、萬華等一批智能化農機裝備生產企業;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 87% ,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等設備覆蓋率達 30%。
(二)面臨的挑戰
一是技術短板。農用傳感器精度及穩定性差,核心智能決策算法模型缺乏,精準作業智能裝備研制不足。二是人才制約。智能網絡服務人才、現場技術指導人才、設備維修人才短缺。三是推廣應用瓶頸。農村5G網絡覆蓋率和冷鏈物流能力仍制約著應用;政府對智能農機購置的補貼較少,2021—2023年對農用北斗終端補貼僅有2215臺。農戶接受度較低,存在“四個不”障礙:“用不起”,智慧農業設備購置成本高,如一套先進的智能溫室控制系統價格可達數十萬元,普通農戶難以承擔;“不敢用”,農戶普遍對已掌握的技術存在路徑依賴,而對新的智慧農業技術心存疑慮,擔心新技術會帶來生產風險;“不會用”,河南省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且年齡偏高,對智慧農業技術原理和操作知之甚少;“不能用”,寬帶入戶和田間地頭少,農田信號弱,通信費用高,農田水利設施不配套,設施老化,精準灌溉、智能施肥等技術無法使用。四是數據孤島現象。智慧農業軟件“諸侯混戰”,各企業都有自已適用的軟件系統,但各平臺系統數據并不共享,存在數據孤島現象,基于大數據的農業生產精準決策發展不足。
三、加快發展河南省智慧農業的建議
(一)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強化研發與引進
短期內重點突破傳感器、算法等底層技術,降低設備成本;中期完善數據共享與產業生態,推動技術規?;瘧茫婚L期需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實現農業全鏈條數字化。為此,應設立智慧農業關鍵技術項目庫,明確省內各創新平臺年度跨區域、跨領域協同創新、聯合攻關任務。有選擇地引進國際先進智慧農業技術(如荷蘭精準溫室控制技術、美國農業大數據應用模式等)并進行本土化改造。
(二)實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打破“數據孤島”
實施“河南農機云平臺”提質擴能工程,共享平臺數據,將其打造為全省統一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共享平臺。實施“一品一平臺”工程,以大類農產品為單元建設智慧農業標準體系并與國家標準對接,構建全省統一的數據采集、匯聚、分類、分析、決策系統。應用“全農碼”對農業資源、主體、產品數據統一賦碼,深入推進數據資源匯聚治理和共享交換。
(三)設立智慧農業專項補貼基金,讓農戶“用得起”
一是加大智慧農機購置補貼。擴大智能農機產品補貼范圍,補貼標準在現有水平基礎上提高10%~20% ,至 30%~50% 。二是加強研究開發補貼。支持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開發低成本、易維護、適配小農戶需求的技術方案(如低功耗土壤傳感器等)。三是發展智慧農業租賃業務補貼。支持村集體、合作社、制造企業、農機服務組織將智能農機租賃給農戶使用,解決資金難題。
(四)設立智慧農業風險補償基金,讓農戶“敢于用”
由政府牽頭并分批注資,聯合保險公司和擔保公司成立“政府 + 保險 + 擔?!比胶献髂J降闹腔坜r業風險補償基金,創新“智慧農業貸”“數字鄉村貸”等金融產品,對因技術應用初期失敗造成的損失進行補貼,減輕農戶試錯成本,解決農戶后顧之憂。
(五)升級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水平,讓農戶“可以用”
對全省農田水利設施按照智慧農業技術要求實施全面升級改造,推廣智能化灌溉控制系統,實現精準灌溉,2030年前實現智慧農業技術覆蓋60% 以上高標準農田。加強地方政府與通信運營商的合作,在農村戶外田間信號弱的區域,尤其是偏遠地區增設基站,優化網絡信號,同時降低農用流量收費標準。
(六)完善技術培訓與服務體系,讓農戶“放心用”
依托“頭雁”項目開展智慧農業技術培訓,培養骨干技術人才;利用智能手機普及優勢,提供田間實操、日常維護、故障診斷等手機終端在線技能課程,普及智慧農業技術;開發圖文手冊、短視頻等簡易化培訓工具,提升農戶自主處理常見問題的能力;依托智慧農業技術公司在農村地區建立“1小時響應”維修服務站,配備本地化技術團隊,提供設備安裝、調試、維修一站式服務;建立云端維修支持系統,農戶可通過手機App提交故障信息,后臺專家遠程分析數據并提供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