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一、問題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新質生產力”,并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3]。這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首次提出,說明新質生產力不僅引領前沿產業蓬勃發展,還深度融人傳統農業農村轉型之中。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將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核心驅動力,為新時代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體現,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發展階段從“新”和“質”兩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延伸,具體表現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科技要素含量更高和自然導向更鮮明。首先,第一層延伸是農業新質生產力“新”在科技要素含量更高,其重要標志就是顛覆性科技創新,將生物技術智能制造技術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融入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生產力的新技術、高質量變革。其次,第二層延伸是農業新質生產力“質”的導向更加鮮明,主要表現為使農業生產摒棄了傳統粗放型資源消耗驅動的物質變換,代之以創新驅動發展路徑,秉承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資源利用與生產力發展相融合的原則,進一步凸顯綠色循環發展的核心理念,旨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融,構建生態友好型的生產力發展目標。
目前學界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是部分與整體、特殊與一般的關系[4],“新”表現為技術應用新、產業業態新、發展模式新、價值創造新,“質”表現為生產力的質態新和質效新[5]農業高質量是農業發展量變到質變的必經階段[6]包括農產品生產質量高、產業效益高,高效完備的生產經營體系以及高品質的國際競爭力[7]。關于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數字技術[8]、生產能力、分配共享[9]和品牌建設等方面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10]目前,學界對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成果較豐富,而對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偏向于理論探討。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礎上,以“勞動者一勞動資料一勞動對象”為線索,厘清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在分析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探討其發展路徑。
二、農業新質生產力三要素的形態重構
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理論在農業領域的深化實踐,是農業科技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及產業生態升級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它融合高素質勞動者、高效能勞動資料、寬領域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依托智能、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環境生態友好,為農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一)新型勞動者主體性發揮構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11]。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就越貧窮”[12],但馬克思認為勞動者的勞動創造在社會財富創造中發揮核心作用,不該使其主體性被壓抑。我國現階段農業以小農戶經營為主,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涌現出一批現代農民,即掌握先進農業科技與創新思維的新型勞動者,他們積極轉變傳統農業觀念,樹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學習掌握新型種植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使用新設備,尋求與合作社、企業等多元主體建立合作關系,逐漸從一方小天地走向大市場,正在成為農業高質量生產的核心驅動力。
(二)新型勞動資料技術性優化構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支撐結構
馬克思認為劃分經濟時代的標準是“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13],其中生產工具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集中體現。農業新質生產力正在推動農業生產工具進入智能時代,在農業生產中,精準播種機、無人駕駛聯合收割機和無人機的使用,可以實現從種到收的無人化操作;在農業加工和管理中,果蔬清洗機、烘干機、包裝機等設備和智能灌溉排水、物聯網監控系統等新型農業管理場景可以大幅提高效率。這些新型勞動資料與新型勞動者形成緊密互動,共同推動農業生產向更加精準、高效、綠色的方向邁進,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支撐。
(三)新型勞動對象領域性更新構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拓展結構
傳統產業的轉型、新興產業鏈的建構,以及數據作為新興生產要素的崛起,共同塑造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范式。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新型勞動對象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自然勞動對象,而是向數字化農產品、智能化農業設備等新興領域拓展。加之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的興起,民宿餐飲、觀光體驗農業等第三產業的休閑農業消費拓展了農業的邊界。這些新型勞動對象不僅豐富了農業生產的內涵與外延,更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與升級,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人了新動能。
此外,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要素更新對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產生影響,對于構建與之匹配的新型生產關系提出了新要求。第一,生產關系維度,需要更加緊密的要素協同和更高水平的勞動者素質,更加關注環境保護、資源共享和社會責任[14]。第二,交換關系維度,農業市場一體化成為顯著趨勢[15],新型交換關系要做好網絡工具的規范和城鄉要素流動渠道的暢通,營造清朗透明協同環境,在“平臺經濟”[16]中維護好各方利益。第三,分配關系維度,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新型分配關系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技術要素分配機制,同時也要關注數字勞動背景下農民的分配正義問題[17],確保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財富增長能夠惠及廣大農民。第四,消費關系維度,新型消費關系中要引導數字經濟下生產升級,發揮數字金融優勢刺激消費轉型[18],推進農產品溯源平臺建設,拓寬“農業+”產業跨界合作渠道,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農業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機制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的核心命題,其內涵要求突破傳統粗放模式,在人才支撐、綠色科技賦能、產業結構升級三個維度形成系統性變革,因此要求農業新質生產力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3個方面進行發展,通過要素重構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生態效益、經濟價值協同提升,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
從勞動者維度看,農業高質量發展函須建立專業化、復合型人才供給體系。《“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強調要培育500萬名高素質農民,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發展掌握智慧農機、生物育種等前沿技術的科技型人才,塑造懂市場運營、品牌管理的現代農業經營者。從勞動資料維度看,《“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指出,到2035年,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建立,農業綠色科技的運用成為必然趨勢,將綠色、高效、可持續確立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追求與內在邏輯。從勞動對象維度看,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產業融合化、規模化、特色化發展,《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一2025年)》提出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強化創新引領,突出集群成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
第一,人才賦能:催生新型農業人才,增強農業發展智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19]。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應用過程中,人才賦能作為核心推動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新型農業人才提供廣闊發展空間,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技術等基礎學科和新型科技的融合,在此背景下孵化培養出一批領悟政策、熟悉農業、掌握技術、洞悉市場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另一方面,農業新質生產力也重塑了農民的價值觀和生產生活方式[20],培育新型勞動者。新質生產力通過推進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和生產工具的普及,使農民可以通過手機網絡獲取各種農業、生活資訊,使用電子購物、醫療和教育等功能,與數字時代建立更為緊密的連接。同時,農業新質生產力倒逼新型農民掌握農業大數據解析、智能裝備運維、精準環境調控等技術能力,培養覆蓋生產監測、質量追溯、災害預警的數字化管理思維;促進新型農民重建市場認知邏輯,具備需求導向型生產規劃能力,適應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組織形態,在土地托管、訂單種植等合作框架下,培育股權分配協商、風險共擔機制設計、集體決策參與等組織能力。
第二,工具賦能: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農業生產綠色轉型。農業新質生產力可以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助推農業綠色轉型。首先,在產前環節,通過引進先進種業科技和生物技術,可以將傳統的種子、化肥和農藥等投人品,轉型為更高效、更環保、更綠色的新質勞動資料[21],改變各類生產要素產出彈性,在保證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同時保護環境。其次,在產中環節,在農業種植中運用工廠化育苗集成技術、簡約化高效栽培技術,調控施肥技術等[22],可以提高農業綠色生產率。此外,通過在播種、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使用智能化的裝備,既能有效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水、土地等自然資源的依賴,還能減少化肥、農藥、能源的使用等對環境的消極影響,進而支撐整個農業的產出增長和綠色發展。最后,在產后環節,農業新質生產力可以賦能生產要素推動實現白色污染治理、畜禽糞便和秸稈資源化利用,有效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礦山生態修復率、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平和耕地質量[23],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精準高效、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第三,對象賦能:提高數字服務水平,助推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首先,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應用過程中,結合精準的市場數據分析和前瞻性的經營風險評估,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引領農業全產業鏈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的縱深發展,構建韌性十足、高效協同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其次,發揮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數字協同功能,一是構建信息化農業產業監管平臺,廣泛匯集并深度挖掘農業產業的多元化經營數據,運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實現精準洞察,從生產源頭到終端市場的每一個環節均融人智慧預警與智能管理的先進理念,顯著提升農業產業的整體運營效率與競爭力,逐步構建起一個智慧互聯、資源共享、生態共生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生態,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建設農產品追溯平臺,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透明化管理,特別是對農業生產關鍵要素如肥料施用、農藥噴灑等環節的動態追蹤與精準記錄,顯著提升對潛在經營風險與生態風險的識別與響應能力。
四、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優化
當前,農業正步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函須通過一系列舉措激發內在活力,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堅實人才、科技和產業基礎,更好發揮其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賦能作用(見圖1)。

(一)加強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厚植農業發展人力基礎
新型農業人才是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要素,在農業生產、農村管理和農民權益保障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提高村“兩委”干部的工作水平和治理能力,堅持“煥新引新”,加大農村地區財政投入力度,彌合城鄉差距,實現人才“引得來、留得下”。二是完善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現實需要,積極探索高校交叉學科設置,培養學生精湛的專業技術、較強的實踐能力、甘于奉獻的品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融入信息手段,將國家科技需求融人教育培養體系,培養符合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三是提高農民數字素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引導基層組織和社會組織合作,積極開展農民數字技術培訓活動,正確引導農民接受、善用網絡技術。同時加大新型農業主體培育力度,提高其對小農戶的引領帶動作用,改變農民要么“跳農門”進城[24]要么留在農村靠天吃飯的傳統思路,開拓依托專業技能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道路。
(二)創新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制,保障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是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一是完善關鍵核心顛覆性農業技術攻關機制,整合各方資源,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因地制宜協調高校、研究所、企業等力量,針對生物育種技術、智慧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研發,解決創新資源分散、零碎、重復和低效配置的問題。二是優化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機制。創新自上而下、多方協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機制,明確各級農技推廣機構職能,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形成多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同時,深化與金融等關鍵領域的協同聯動,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轉化進程,有效激發鄉村創造潛能與活力。三是打造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通過現場示范、教學培訓、咨詢服務等方式,展示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裝備,引導農民采用新技術、新品種,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三)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是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治理方式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治理現代化、以“數實融合”培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把就業機會和增值收益留給農民。一是要優化鄉村產業布局,依托鄉村特有的優質資源,打造源頭、支點在鄉村的多元特色產業體系。著力拓展鄉村二三產業,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功能,使產業收益更多留在鄉村。二是加速農村集體經濟體制現代化轉型,明確界定農村集體產權,確保集體資產穩健增長,助力農民收入持續提升;同時激活并充分利用農村各類資源,探索多樣化運營模式,如資源租賃、資產入股、物業經營、中介服務等,以此拓寬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并增強其服務與支持農村發展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數字技術融人農業產業的促進機制。將大數據、AI、物聯網融入農業生產,實現全程數字化監管與動態追蹤,便于實時分析、監控生產要素,實現質量追溯。
五、結語
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加強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創新農業科技研發和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可以有效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人才短缺、技術轉化不足和傳統產業機制阻礙等問題。要發揮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賦能作用,也需要關注其體制機制保障問題,按照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機制,完善聯農帶農機制,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的高質量發展紅利,切實惠及廣大農民。同時,通過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管好用好農村資源資產以及創新投融資機制,推動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科學發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鄉村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奮斗,2024(11):4-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5-02-24(001).
[4]蘇藝.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基點、內涵闡釋與著力重點[J].農村經濟,2024(5):1-14.
[5]毛世平,張琛.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J].農業經濟問題,2024(4):36-46.
[6]黃修杰,蔡勛,儲霞玲,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4):124-133.
[7]鐘鈺,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農業發展導向[J].中州學刊,2018(5):40-44.
[8]侯明利,郝新哲.數字技術如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基于要素流動的中介效應與產業結構轉型的調節效應[門].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6):21-28.
[9]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2(6):61-72.
[10]侯冠宇,張震宇,董勁偉新質生產力賦能東北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關鍵問題與現實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4(1):69-76.
[11]習近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4(7):4-13.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14]李華晶,陳睿綺,張晶晶.農業新質生產力呼喚“數綠融合”的新型生產關系[]].清華管理評論,2024(9):90-96.
[15]唐岳曦,蔡湘杰.數智化賦能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的機理與檢驗: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5,46(2):114-122.
[16]周斌,高鑫.平臺經濟發展對農村電商創業的影響效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4(19):115-118.
[17]謝章典.論維護數字勞動正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人文雜志,2023(7):13-22.
[18]紀陽陽,王永靜,吳家慶.鄉村數字經濟賦能農民消費:內在機理與實證檢驗[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4(6):38-47.
[1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8.
[20]楊琳.新質生產力、農業產業鏈現代化與農民收入增長[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11):125-130.
[21]高原,馬九杰.農業新質生產力: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24(4):81-94.
[22]吳莉雯,余晶晶,王慶.我國綠色高效農業生產技術應用推廣路徑探討[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3,35(2):68-71.
[23]趙敏娟,杜瑞瑞.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綠色轉型: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45(5):723-732.
[24]趙群,王婧妍,冒榮.跳“農門”的大學生與城鎮化:1990—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對城鎮化直接影響系數初析[J].江蘇高教,2021(3):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