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
一、農村養老產業的現狀與挑戰
(一)養老設施不足,投資意愿不強
現階段,我國農村敬老院數量為1.6萬個,相較于全國所有類型養老機構和設施的總數40.4萬個,所占比例僅 3.9% 。大部分農村老年人依賴家庭養老,而對機構養老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激發,導致農村養老消費水平低、規模小,進而使得農村養老市場對投資者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二)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口流失加劇養老困境
我國老齡化率不斷升高(見表1),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紅利消失、社會撫養比上升、養老負擔加重等一系列問題。分城鄉看,我國鄉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且差距不斷擴大,老齡化“城鄉倒置”明顯。2010一2022年,城市、鄉鎮和鄉村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分別由 7.7% 、 8.9% 、 10.1% 增至 12.0% 、 13.3% , 19.3% 。此外,2023年我國農村流動勞動力總數已達1.76億人,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前往城市務工或定居,導致農村人口結構失衡,留守老年人失去了來自家庭的基本照料支持,逐漸成為“空巢家庭”[1]。

(三)家庭經濟壓力較大
2024年,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1萬元,相比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5.42萬元差距顯著,較低的收人水平使得農村家庭在應對老年人護理費用方面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農村家庭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醫療支出負擔較重,很多家庭甚至無法支付專業養老院的費用。在有人住養老機構意愿的農村老年人中,能承受不超過每月1000元的占 75.3%。
(四)養老需求多樣,服務供給乏力
生活護理不達標。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護理需求是農村養老服務的核心內容,尤其針對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群體而言。2021年,我國農村地區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所占比例為 13.9% ,這一群體迫切需要持續的生活護理和日常照料。然而,大多數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護理只能依靠年邁的配偶或其他親戚照料,護理質量參差不齊。
健康服務與精神慰藉缺乏。農村地區的醫療資源較為貴乏,尤其是在偏遠地區,距離最近的醫療機構往往需要數小時的車程,使得老年人在健康管理上的困境進一步加劇。此外,精神慰藉也是農村老年人的重要需求。隨著“空巢化”現象的普遍存在,許多農村老年人缺乏與子女及鄰里之間的溝通,孤獨感和社會隔離感不斷加劇[2]。
缺乏專業護理人員。由于農村經濟水平有限且養老服務缺乏吸引力,專業護理人員嚴重短缺。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共有養老服務床位820.1萬張,而持證的養老護理員只有50萬人左右,與國家規定的養老護理員與老人1:4的比例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而這一現狀在農村地區可能更為嚴峻。
二、農村養老產業的機遇 閑置資源與城鄉養老需求
(一)閑置學校、衛生院等公共設施
閑置學校的存在與農村人口減少和人口外流密切相關。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出生率持續下降,2000一2020年,農村出生嬰兒數從934.5萬人降至469.2萬人,嬰兒占農村人口比例從 1.2% 降至 0.9% ,占全國人口比例從 0.8% 降至0.3% 。生育率的降低直接導致了適齡人口的減少,許多原本為滿足大規模教育需求而建設的中小學校,現在由于學生數量不足而被合并或關閉。
同時,城鎮化加速導致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2023年,全國外出農民工數量達1.76億人,其中大多數是年輕人和青壯年勞動力,導致農村地區常住人口大幅減少。特別是兒童和青壯年數量的減少,使得醫療服務的需求顯著降低,許多鄉鎮衛生院因服務對象的流失而被逐步閑置。
此外,文化廣場、活動中心等公共空間最初是為滿足農村較大人口規模的生活和文化需求而建設的,但隨著人口的減少,其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服務對象,使用率不斷下降。
(二)閑置土地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傳統的小農經濟正面臨諸多挑戰,導致不少農田無人耕種而閑置。在一些偏遠地區,農田的經濟效益低于進城務工收人,農民逐漸放棄耕種,選擇到城市務工,使得農村土地拋荒和閑置現象日益加劇[3]。土地流轉機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土地閑置。盡管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農村土地流轉,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土地權屬復雜、流轉手續煩瑣,土地流轉并未得到廣泛推廣。許多農田因無人承包或無法順利流轉而被拋荒。此外,在一些地區,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農民對土地的權利僅限于承包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開發。
(三)閑置的鄉村企業廠房
鄉村企業多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鄉鎮企業興起時建立,依靠地方政府的扶持和低端加工業務維持運轉。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經濟大環境的變化,許多鄉村企業因缺乏市場競爭力而倒閉,其廠房也隨之被閑置。尤其在一些資源型產業地區,由于資源枯竭或市場需求變化,鄉村企業難以為繼。此外,鄉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內在問題,如家族式管理、封閉式要素集聚,阻礙了外來資源要素的進入,對于各類人才缺乏吸引力,有效經營和管理團隊難以形成,進一步加劇了鄉村企業的困境,導致許多企業無法適應市場變化,最終走向衰敗。
(四)城鄉養老需求增長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鄉村養老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多層次的特點。一方面,本地農村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函待滿足,他們需要更完善的養老設施、醫療保障和生活照料服務。另一方面,隨著逆城市化趨勢的顯現,越來越多的城市老年群體開始向往鄉村的寧靜與自然,希望在鄉村享受高端、個性化的養老服務,包括生態養生、康復療養等多元化服務。這種雙重需求的增長為鄉村養老產業帶來了全新機遇。
三、盤活農村閑置“硬”資源
(一)改造閑置學校與廠房為養老服務中心
隨著農村人口減少和年輕勞動力外流,許多鄉村中小學因學生數量減少而被合并或關閉,導致大量學校建筑閑置[4]。這些閑置學校包括教室、宿舍和操場等,基礎設施完備,具有較高的改造潛力。相比新建養老設施,閑置學校的改造成本更低,且能迅速滿足老年人的居住和社交需求。村社集體可通過民主協商,合理調配集體經濟收益與政府撥款的一部分,用以建設服務本地留守老年人的基礎養老服務體系。具體而言,改造宿舍為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康養公寓,而教室則被用于開設老年大學課程和文化娛樂活動,閑置的村委會舊址或學校食堂,可改建為老年食堂,為本地老年人提供熱飯送餐服務[5]。此外,閑置的廠房也可改造為養老院或老年公寓。通過重新規劃廠房內部空間,提供適老化改造的生活環境,包括無障礙通道、適合老年人生活的設施和設備(如扶手、緊急呼叫系統等)。在對上述設施進行改造時,針對不同的地區可考慮設計適應性強的生態建筑。例如,在南方多雨地區增建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北方長日照地區設計太陽能利用系統,不僅能減少運營成本,還能提供健康的居住環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二)利用鄉鎮衛生院提供醫養結合服務
農村人口減少和勞動力外流導致許多衛生院使用率降低,設施閑置。這些衛生院具備完善的醫療設施和人員配置,可通過增加護理床位、設置長期護理區、培訓醫療人員掌握基礎護理技能,轉型為“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中心。這種轉型不僅提升了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新建養老設施的成本,縮短了項目落地時間,還讓老年人獲得了便捷的養老護理服務,降低了往返醫院的成本,提高了農村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
(三)農田與閑置土地的開發利用
農村閑置土地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通過合理改造可實現多種社會經濟功能。例如,可將閑置土地開發為社區康養花園或體驗型農場,為老年人提供參與農業生產和康復活動的機會,同時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此外,隨著逆城市化趨勢顯現,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在節假日到訪鄉村,這為閑置土地的改造提供了新契機。通過將閑置土地改造成農家樂、觀光農場等休閑游憩區域,可有效吸引游客,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6] 。
(四)滿足逆城市化養老需求,打造優質鄉村 養老空間
為應對老齡化加劇帶來的養老需求,可篩選農村中自然環境、基礎設施和房屋資源優良的區域進行改造升級,打造宜居的鄉村養老空間。這些場所能滿足城市中高端社區老年人對寧靜自然環境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同時提供現代化設施和服務。通過精準市場定位和個性化設計,鄉村養老項目能吸引高收入、高文化層次老年群體,推動鄉村旅游與養老產業融合。其經濟收益可用于改善農村條件較差地區的房屋、土地和環境,增設基礎養老設施和服務,滿足當地農村居民養老需求。這一模式能促進城鄉養老資源平衡發展,實現可持續的城鄉互通共享。
四、用好農村“軟”資源
(一)發揮老年人的潛力
在農村地區,許多老年人身體依然健康,具備豐富的勞動經驗和強烈的社會服務愿望。這一群體不希望因年齡增長而被社會邊緣化,而是期望繼續為家庭和社區貢獻力量,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為此,一些農村實施了“互助養老”計劃,這些計劃通過組織身體較健康的老年人幫助照顧行動不便的同齡人,形成社區內的互助網絡[7]。例如,在江西省一些農村地區,村莊內部組織起“老年互助組”,由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年人負責每日探訪行動不便的長者,協助他們生活起居、購買日常用品等。這種安排不僅加強了老年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和社會互動,還有效減輕了家庭與社會的護理負擔,形成了一種低成本、可持續的養老模式。
在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農村地區,可鼓勵老年人組織和參與地方傳統文化活動,如傳統節日慶典、地方戲劇或民俗表演。這些活動不僅能吸引游客和年輕一代參與,還能增強老年人的社會互動和精神收益。例如,利用改造后的學校場地舉辦地方戲劇培訓班,邀請老年人傳授技藝,吸引年輕人和游客進行學習和體驗。此外,組織老年人參與地方特色文旅產品的制作,如手工織布、陶瓷制作、竹編工藝等,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還能提升地區品牌形象。
(二)引入“代際養老”服務模式
周邊學校與鄉村社區的合作也是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質量的有效方式,通過建立學校與社區的合作項目,定期組織學生前往鄉村進行“鄉村體驗周”或“文化交流日”,使學生能夠參與到鄉村的日常活動和老年人的生活中,如參與節慶、學習傳統手工藝,甚至錄制老年人的口述歷史。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教育經歷,也為老年人帶來了新的交流機會和精神慰藉。進一步,學校可將這種社區互動融入教育課程,設計專門的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學生和老年人的交流項目。通過將教育課程與鄉村老年人的互動相結合,增強學生與老年人的代際互動,有效連接年輕一代與年老一代,促進文化和經驗的傳承,同時也為農村養老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校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智慧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探究[J].經營管理者,2024(9):87-89.
[2]王國峰,張麗紅.我國農村養老的發展現狀、現實挑戰與政策建議:基于全國2328個農村老年人的調查數據[J].安徽鄉村振興研究,2024,3(6):79-90.
[3]黎韻琦,陳海鵬,沈倩嶺,農業補貼對土地拋荒的影響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6): 59-61.
[4]張堯.農村養老服務碎片化困境及其整體性治理[J].學習論壇,2024(6):90-97.
[5]石少華,“互助養老”托起更多農村老人晚年幸福[N].定西日報,2024-12-03(001).
[6]孫潔,靳清揚,王玥然,從生計遷移到生活方式遷移:發達地區青年人逆城市化流動[J].城市發展研究,2024,31(5):24-31.
[7]黃秀女,宋楊,張宇.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農村失能老人醫養結合型互助照護體系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24,41(10):56-59.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