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79 文獻標志碼:A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已占到總人口的 18.7% ,其中農村地區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1.21億。數據表明,中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農村地區的老齡化問題更是不容忽視。
農村老齡化較城市老齡化存在其獨特的難點與痛點。受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的影響,農村地區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空巢老人”數量增加,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黨和國家采取了多種措施為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口提供養老服務,例如當前著力發展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但受各地實際情況限制以及傳統的養老思想影響,家庭養老仍是農村地區養老的主要形式,其中輪流養老成為大多數農村家庭采用的養老方式。輪流養老現象在中國歷史久遠,早在東漢時期已有文獻記載,是指由子女輪流對老年人進行養,本質依然是基于代際關系的一種家庭養老方式。
在輪流養老責任主體方面,大多學者都將其養的責任主體定義為男性。如伍海霞[1]認為,所謂輪流養老,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兒子結婚成家后輪流養父母或其中一方。王躍生[2]也提出,有兩個及以上兒子的父母,在年老、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或喪失之后,由諸子輪流養的做法在以往和當代中國不少地區有所表現。
隨著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如今輪流養老方式的責任主體不再局限于男性,很多女性也有參與。因此,本研究將輪流養老的概念界定為:當父母年老或自理能力下降時,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已經結婚成家的子女,以輪流養父母的方式承擔養責任,進而為父母提供養老保障的一種養老方式。
一、調研地點選擇與調研方式
本研究,對村內采用輪流養老方式養老的多子女老年人進行調研。X村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平原,距離縣城約10公里,村西側有國道經過,一條北通縣城、南通市區的公路貫穿村內,交通十分便利。村內共有350戶、1650人,耕地面積超過200公頃。雖然擁有較大面積的耕地,但近年來由于村內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再加上人們對耕地依附程度的降低,村中耕地多承包給專業的農業公司統一耕種,村民從事農業耕種的人員大大減少。依托于便利的交通資源,青壯年村民或沿路開設商店,或前往其他村鎮、縣城、市區務工,村中常住人員以老年人為主。X村現有167位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約占總人口的 10.12% ,其中115位為多子女老人。本次接受調研的共有73位老人,其中有45位采用子女輪流養老方式養老。本研究以這45位老人及其子女作為調研對象,采用參與式觀察、半結構式訪談、問卷調研等方式,深人探究輪流養老方式產生的原因,分析其特征,總結其影響,并針對其中產生消極影響的困境提出破解對策。
二、農村地區輪流養老的主要方式與特征
(一)主要方式
依據飲食與住宿情況,輪流養老大致可以分為輪吃不輪住、輪住不輪吃、輪吃輪住3種表現方式,其中選擇輪吃輪住方式的數量較多,具體輪流時間則各有不同[3]
一是輪吃不輪住。采用這種方式養老的老年人都擁有自己的固定居所,由子女商量輪流前往老年人住所內做飯,為其提供飲食保障。例如73歲的李某,于年初不慎摔傷骨折臥病在床,其配偶由于年事較高沒有辦法獨立照顧其起居,他們的3名子女便以每人一天的輪流周期,依次前往老人家中為其做飯。此外,也有能夠獨立行動的老年人按照提前商量好的時間,輪流前往子女家中就餐。
二是輪住不輪吃。采用這種方式養老的老年人大多缺少固定居所,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屋,于是按照一定的周期依次住進子女家中,但并不與子女共同飲食。子女會為老人提供做飯的場所,有的子女會為老人提供部分食物,有的則完全由老人自行解決。X村采用這種方式養老的老年人僅有2位。
三是輪住輪吃。采用這種方式養老的老年人一般年齡較大,身體健康情況較差,或子女所在地距離自己較遠。于是選擇輪流在每個子女家吃住,并由輪值子女負責老人這段時間的一切事宜。輪流周期根據每家情況各有不同,長的有一年或一年半,短的甚至只有一周。X村有37位老年人以這種方式進行養老,占大多數。
(二)輪流養老的特征
一是秩序性。輪流養老實現的基礎條件為多子女家庭,家庭中的每個子女都需承擔起養老人的責任與義務,為實現義務公平與責任分擔便采取輪流的方式對父母進行養老。在這一方式的運轉過程中,需要子女之間、子女與父母之間進行協商,達成共識,協商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輪養周期、輪養方式、經濟支持等。協商完成后,子女之間、子女與父母之間形成一種隱藏的契約關系,擁有其內在的秩序性。
二是保障性。對于農村地區的大部分老年人來說,實現自我養老較為困難,子女的加入有利于緩解養老困境。雖然受到不同家庭經濟條件以及選擇的影響,輪流養老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輪流養老解決了最基礎的吃住問題,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對于一些經濟狀況較差的子女來說,輪流養老使其不用獨立承擔老人的一切養老事宜,不必花費過多的費用來保障老人養老,從側面減輕了子女家庭的經濟負擔。
三是沖突性。輪流養老這一方式牽涉到老人、子女甚至子女家庭等多方主體,涉及多種關系的互動,各種沖突的發生就在所難免[4]。子女結婚后脫離原有家庭組成新家庭,輪流養老過程中的老人成為“外來人”,不同的生活習慣與思想觀念發生碰撞,老人與子女甚至子女家庭之間容易產生沖突。同時,由于輪流養老需要子女們共同參與,養老責任的分配是否公平便成為每位子女關注的重點,一旦分配的天平有所傾斜,子女間便會產生沖突。
三、農村地區輪流養老現象的理論分析
(一)法律與文化因素
從法律角度來看,子女對父母承擔瞻養義務,這是法律所規定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對于沒有盡到養義務的人,法律有權對其進行懲罰。
從思想文化方面來看,輪流養老方式的形成根植于中國從古至今所提倡的“孝”文化,子女養老人被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是被社會大眾視為理所當然的道德準則。農村作為熟人社會,子女若不瞻養老人就會面臨不孝的遣責。同時受到“養兒防老”思想影響,大部分農村老年人并不愿意離開子女自行養老,認為沒有受子女養是一件“丟面子”的事情。X村65歲及以上老年人平均擁有子女數量為3名。一位80歲女性共生育了5名子女,談及子女生育時該老人便提到“多子多福”“養兒防老”。可見在農村地區,依附于子女進行養老仍然是一種主流思想。
(二)經濟因素
從老年人角度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勞動能力逐漸衰退,經濟擁有水平較差,難以實現自我維系,需要子女提供幫助。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生活來源多為務農與打零工所得,賺取金額有限,大多數老年人并沒有什么積蓄。隨著勞動能力的降低,向內依靠自己賺取維持生活的費用成為難題,不得不向外尋求幫助。當前農村,未參加養老保險的現象仍然存在,即使加入了養老保險也多為較低檔次,在年老后所得到的養老金不足以支撐個人養老。
從子女角度來看。瞻養老人需要一定的經濟成本,除了老人衣食住行所需費用,醫療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于多子女家庭來說,輪流養老能夠使所有子女都參與到養老過程中,實現養老經濟負擔的平攤,減輕單個子女的養老壓力,避免了因長期養所引起的猜忌與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子女的公平訴求。但是,在多子女之間也存在著養老公平的問題—養老責任如何劃分成為一道難題。
(三)家庭結構的轉變
在現代社會中,傳統“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觀念正在逐漸弱化,子女在結婚后選擇分家獨立生活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種變化就導致了當前家庭結構的逐漸小型化,只有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模式已經成為主流。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單純依靠土地勞作所獲得的報酬難以實現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選擇離開家鄉前往他地謀生。受上述因素影響,多數子女在成年后并不生活在老人身邊,有些居住在其他村莊,有些在縣區,有些甚至會前往其他省市。由于這部分子女已在其他地區定居且有固定的工作,返回老家長時間居住對父母進行照料并不現實,所以一些子女便會選擇將父母接至現在生活的地區。輪流養老也就成為多個小家庭協作養老人的適應性選擇。
四、農村地區輪流養老的現實困境
(一)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忽視
輪流養老實際上是一種被動養老方式。隨著年齡增長勞動能力下降,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家長”威望也在不斷降低,在家庭中逐漸由“主權者”向“被動者”轉變。有時他們并不希望采用輪養方式進行養老。但因其話語權的減弱,不得不服從子女安排,被動接受。在輪流養老過程中,老年人需要不斷地融人子女現有家庭,往來奔波使其難以獲得歸屬感,有時甚至為了迎合子女而委曲求全。同時,由于自身勞動能力下降需要依賴子女生活,老年人不免會產生自我否定心理,認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贅”,精神層面難以被理解關懷。X村有一位67歲的女性老年人,由4個子女輪流養,輪換時間為半年。在調查時該老人住在二女兒家,二女兒生活在城市,日常工作比較繁忙,但因其居住地附近老年人較多,所以即使二女兒沒有時間陪伴她,靠與周圍其他老年人的交流來往,她并不寂寞。但接下來她將要前往三女兒家養老,三女兒居住在農村,周圍住戶較少且生活條件較差,因此她并不愿意去三女兒家。但由于子女間的約定以及二女兒的生活現狀,她不得不準備動身前往三女兒家。這種情況其實影響了她晚年的幸福感。
(二)不同沖突矛盾的產生
輪流養老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體現多子女之間的公平性,但有時子女之間也會由于輪流養老產生一些矛盾。如果子女成家后經濟水平并不一致,經濟水平較低的子女通常會認為經濟水平較好的子女應該承擔更多的養義務;有些子女也會認為,父母在年輕時更偏愛子女中的某一個,在父母年老后被偏愛的子女就應該為父母養老付出更多。這些現實情況導致絕對的公平在多子女養老過程中難以實現,子女之間的沖突也就難以避免。
受到不同生活習慣與生活理念的影響,老年人與子女之間也會有沖突發生。子女在結婚后組成新家庭,會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與相處方式。老人在輪流養老方式下需要來到子女新組成的家庭中,在共同生活過程中,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免會發生摩擦沖突。例如,劉某是X村一位70歲的老年男性,前幾年配偶因病去世后便一直獨居,這兩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3個兒子便以輪流養老的方式對其進行養。而在三兒子家生活的時候,由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日常消費水平較高,劉某對三兒子家的消費觀念頗為不滿,常與兒子、兒媳婦發生爭吵。
(三)養老責任的推
在輪流養老這一方式的運行過程中,受養老人的所有子女均被納入其中,共同參與并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這一機制在相當程度上減輕了單一子女在瞻養老人方面所承受的壓力,實現了養老責任在家庭成員間的分擔。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子女出于種種原因,如個人經濟條件的限制、對養老責任的認知偏差或是家庭內部矛盾等,并不愿意主動承擔起瞻養老人的應有責任。在這種情況下,輪流養老有時反而被某些子女當作一種逃避瞻養義務的巧妙借口或擋箭牌。他們可能利用輪流照顧的靈活性,在輪到自己時推拖延,甚至忽視對老人的關懷與照顧。在與當地村民談話過程中了解到,X村有一位80多歲的老年人,年齡大了無法實現自我照顧,便與也生活在X村的兩個兒子商量以每家一周的周期實行輪流養老。但當輪到二兒子家負責照顧老人時,二兒子卻將家門緊閉不允許老人進門。大兒子也以自己養時間已到為由,拒絕了老人再次回到自己家的請求。老人只能攜帶著自己的行李在街上找尋能夠暫時落腳的地方,等待二兒子家的接納。這種現象無疑是令人傷心和憤怒的。
五、破解農村地區輪流養老困境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懷
在輪流養老過程中子女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子女提供的經濟援助和日常照料,會促進老年人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老年人的身體健康[5]。老年人在年老后易產生孤獨感,親人子女的陪伴能夠給老年人提供內心的慰藉。作為子女在父母年老后應該對其多加關注,自覺履行養義務。隨著時代的發展,溫飽與住房不再是養老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子女在為老年人提供物質資料的同時,也應該多關注老年人的心理與精神健康,盡量多些陪伴時間,提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同時,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老年人作為被養的主體也應該參與決策,而不是由子女們進行獨斷決策,以此來增強老年人的歸屬感、安全感。
(二)提高自我養老能力
衰老是每個人所必經的過程,老年生活如何度過、養老需求如何保障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考慮的事情。養老不僅僅是未來的事情,需要從現在就開始規劃與準備[6]。包括通過個人儲蓄、投資等方式積累足夠的養老資金,了解養老政策與市場上的養老服務,提高自我養老能力,以便在老年時能夠實現自我保障。同時也應該意識到養老保險的重要作用,主動參加養老保險,在年老后能夠享受到國家與社會提供的養老幫助。作為子女,也應該關注到父母年老后失去經濟支撐的情況,主動為他們提供資金支持,并幫助們進行養老財富積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輕子女的養老經濟負擔。
(三)豐富農村養老形式
中國農村地區老齡人口較多,且伴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農村地區老齡化、空巢化問題日益嚴重。當前,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中國農村地區養老形式總體上來說并不豐富,所提供的養老服務也有限。為此,需要相關部門大力推進農村地區養老事業發展,提供多樣的養老形式,提高農村養老機構服務水平,因地制宜推動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發展,滿足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實現農村老年人養老思想的轉換,為農村老年人就地養老、自我養老提供堅實支撐。同時,也可以利用發展農村養老的契機,為農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更多青年回到農村、留在農村、發展農村,減少農村年輕人口外流現象,使更多老年人能夠在家門口安享晚年。
參考文獻:
[1]伍海霞,當代農村老年人口的輪養分析:以河北經驗為基礎[J].人口研究,2009,33(4):68-77.
[2]王躍生,北方農村老年人“輪養”方式研究:基于河北調查數據[J].中國鄉村研究,2013(00):253-279.
[3]孫松松,河南省農村多子女家庭“輪流養老”現象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3(2):49-52.
[4]張軍,董禮勝.我國農村老人輪養沖突及對策分析[J].學習論壇,2018(5):92-96.
[5]劉紋,溫勇.社會支持和代際支持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J].生產力研究,2024(1):44-50.
[6]楊麗,劉武安.農村輪養個案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26):294-295.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