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城市生活,但直到今天,他仍然沒能將城市居住的地點視為家,每逢過年過節,他還是會回到父母所在的地方,仿佛那里才是他的“根”。在他看來,他們那一代人,包括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都有這種心理狀況。
到了21世紀,孩子開始“教訓\"父母那一代人,甚至長大后漸漸走向“斷親”,好像不這么做,個人魅力就要被情感綁架。傳統家庭的“爹媽說了算”,變成了現代家庭的“孩子是宇宙中心”——父母從“權威\"變成了“后勤部長”,陪讀、報班、研究學區房,當子女也為人父母的時候,他們還要幫忙照顧孫子,實際上也是為孩子提供生活幫助,圍著孩子轉。
過去二三十年,當代社會的家庭結構已然發生了巨變,余世存將此形容為“逐‘水草'而居的不是游牧民族,而是追著娃跑的家長”。我們正處于這樣的變化當中,對于下一代人的成長和教育,現在的父母似乎失去了信心。
過去,無論父母有沒有文化,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總能有一套從社會經驗里總結出來的人生哲理和方法,但是今天這一切都失效了。于是大多數人從社交網絡上找方法,知道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建立平等的關系,也會聽一聽孩子的聲音。什么對孩子的身體好,怎么保護孩子的心理,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等等,方法似乎無窮無盡;但是家長們或許都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沒有哪一種方法是立足于自己生命的獨特性,我們在用一千種方法教育一種人。
在余世存看來,如今的我們被科技和AI智能帶入了一個極不確定的文明階段,如何讓自己和周圍的人、事、物擁有一些確定性,已經是這個時代刻不容緩的事情了,而家庭、親情,以及人性的情感認同,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坐標。
“西方哲學認為人的起點是一塊白板,而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有代代相傳的概念,實際上個人訴求與家庭精神的DNA并不矛盾。\"余世存說,我們往往會將自己不成功的一面歸咎于原生家庭,卻很少把好的一面歸功于它。如果我們找到“家庭遺產”中的優點,或者有意識地建立自己的“家風”,那么,起碼在社會競爭生活當中,可以說“我們抓住了一種長期主義”。
家風:當代人的“防卷指南”
在許多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眼里,家人關系的好壞關系到一個人的學習、工作和事業的成敗。為了找到家風家教在現代人心理建設中的重要性,余世存翻閱了不少歷史檔案,最終寫下《中國人的家風》。他發現,家風才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頂級\"外掛”。
如今,年輕人抗拒回家,因為怕催婚、怕攀比,親子交流要靠朋友圈里曬的“轉賬截圖”。在余世存看來,暫時斷親的年輕人,最后還得靠親情充電。而好的家風,能夠從一開始就從基因上根治“焦慮”,比如“與其報班內卷,不如全家共讀一本書”,以此來獲得智性。好的家風,也可能是“一起吐槽,共同成長”
余世存認為,當下社會流行的內卷、焦慮現象,其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過。讀《顏氏家訓》,讓他理解了什么叫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了解古今之變中的那些不變之后,能讓人懂得如何在當今這個浮躁的年代做出自己的選擇。
余世存在《中國人的家風》里,寫到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許多家族,試圖從中探究何謂家風的“基因密碼”。
錢氏家族規定了“子孫再窮也得讀書”,結果代代出學霸,文有錢鍾書,武有錢學森;宋耀如夫婦對宋氏三姐妹的育兒狠招“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則直接教育出了民國頂流家族.......
當談到過去那些優良的家族傳統,在如今的AI時代對當代家庭有何借鑒意義時,余世存提到孔家的“直道而行”和錢氏家族的“教育托舉”—歸根結底還是要將“好學”“明理”刻在家風基因里,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在于“閱讀”。
“不僅孩子要過閱讀的關,父母也要過閱讀的關,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都要如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已經到來的智能時代,守住不被工具替代和利用的‘人'的部分。”余世存說,這也是我們往回尋找家風的真正意義。
(摘自微信公眾號“刀鋒時間\")